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理性的散文

對話?理性的散文

以《大地》系列作品聞名的攝影師李偉,如今已啟動了最新的項目,新的項目在新疆拍攝,目前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拍攝成果。這些照片源自於他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他在用行走和拍攝實踐著自己的攝影理想。

李偉的系列攝影作品通常由肖像和地景兩種類型的照片組成,他始終恪守著最傳統的紀實抓拍方式——或者說一種「直接攝影」的方式,拍攝他所遭遇到的人和景,這些照片既保留了他的個人視角和個人經歷屬性,也體現了他對於一個地區總體風貌的理解——他的照片里有著某種人類學層面和美學層面的純粹感,或者說,他的照片所構建的世界並非許多人所認知的那個現實世界,而這似乎正是他對於那個世界——與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有些距離的那個世界的一種感知和理解。

在牆上玩耍的男孩,喀什,2016年

饢和鏡子,烏什,2017年

雖比努爾,烏魯木齊,2017年

一名婦女走過橋上,庫車,2017年

大巴扎里的老人和婦女,喀什,2016年

餐廳表演舞蹈的姑娘,烏魯木齊,2018年

摩天輪,喀什,2017年

小孩與鴿子,庫車,2017年

剃頭匠,莎車,2016年

對話 | 理性的散文

王丁丁:你在內蒙古拍的《大地》系列,前後持續了幾年?新的系列作品——在新疆拍攝的這批照片,有怎樣的計劃?拍到什麼程度可以完結?

李偉:我拍攝內蒙古的系列作品,最早的照片是2008年,到現在已經持續十年了。至於拍攝新疆暫時沒想那麼多,先拍幾年再說吧。

王丁丁:你雖然出生和成長於呼和浩特,但本人並非少數民族,你為什麼對少數民族居民和他們的生活那麼感興趣?我記得你曾說過,這些作品按照你的計劃,最終會形成「邊疆系列」作品,你是怎麼設想的?

李偉:我1976年出生於呼和浩特,1997年考上北京廣播學院才來到北京,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生活。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呼和浩特度過,地域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隨著開始拍照,自然就把視野投向我的故鄉,開始了在內蒙古的拍攝,多年之後,我又開始了新疆的拍攝。主要是對邊疆感興趣,未來還會拍攝西藏。最終我要把這些攝影作品稱為「中國邊疆三部曲」,這些想法也是很自然就產生了。對我而言,相機就是我掌握的一個工具,或者是我出門的一個借口。我帶著相機心安理得地去探索世界。

王丁丁:我知道你基本上和以前一樣,還是利用節假日時間,抽空去拍攝作品的。你最初到新疆的時候,感受如何?迄今為止去過多少次了?這些照片都是在一個地方拍攝的嗎?

李偉:我2011年開始去新疆,那個階段先拍攝了一些黑白照片。後來覺得還是用彩色更合適吧,彩色的照片更當代一些,而且新疆用彩色,也延續了我拍攝《大地》的風格,更統一。我在新疆的感受主要就是新奇,新疆和內地區別很大,地理、居民、民族、飲食,都不一樣,我感覺特別帶勁。後來持續不斷去新疆,到目前為止去過六次了。新疆佔中國面積六分之一,拍攝時我就到處跑,因為好奇啊。我去過很多地方,烏魯木齊、吐魯番、霍爾果斯、伊寧、特克斯、那拉提、喀什、塔什庫爾干、阿克蘇、巴音布魯克、庫車、莎車、皮山、烏什、和田、于田、民豐等地方。

王丁丁:沒有考慮過使用黑白膠片拍攝嗎?我知道你也拍攝黑白照片的。

李偉:實際我也同時在拍攝黑白照片,因為去次新疆不容易,路費貴時間成本也高,所以我帶著兩台相機。主要用瑪米亞7相機,裝120彩色負片。巧思相機算備用,裝著135黑白膠捲。黑白膠捲就是拍了沖洗了,放著,回頭再整理吧。

王丁丁:你是否認同,你的照片里有著某些浪漫化傾向,或者展示異域風情的說法?畢竟很多照片都很美,關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李偉:確實有。但在心底里這也是我拍攝中國邊疆三部曲的原因,我個人還是喜歡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或者說是和漢族文化差異很大的東西。攝影作為工具,從一開始,就是有探索世界的功能。比如2017年我在喀什拍攝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墓地,墓地隱藏在喀什的鬧市區。他是歷史上維吾爾族的著名詩人,著有《福樂智慧》,書中有這樣的詩句「人的心田好比無底的大海,知識好比珍珠,深藏在海底」,你看這些多有意思啊。

王丁丁:你怎麼看美國那些新彩色攝影?比如喬爾·斯坦菲爾德(Joel Sternfeld)、埃里克·索斯(Alec Soth)的作品,你覺得你的作品和他們的作品相似嗎?或者有哪些不同?

李偉:斯坦菲爾德和索斯都使用大畫幅照相機,老派的拍攝方式,很嚴肅。他們的攝影作品都是對美國的探索。我個人更喜歡埃里克·索斯,我買了他的攝影畫冊《眠於密西西比》,索斯用大畫幅相機,我用中畫幅相機,雖然我的攝影風格很安靜,但中畫幅相機構圖上還是更靈活一些。我想我的攝影作品是接近索斯,我對中國邊疆地區的探索,關於內蒙古和新疆的作品,肯定不是簡單的圖片故事,而是更大量的系列照片。如果用寫作來比喻,我的攝影是偏向散文式的。

王丁丁:你在拍攝《大地》期間,拍攝過一部紀錄影片《克什克騰蒼穹下》,應該是相當艱難的拍攝和製作歷程吧。動態影像(電影)相對於靜態影像(照片)有哪些優勢?你當時為什麼想起拍攝紀錄電影來了?在新疆的拍攝項目中,你是否也考慮拍攝一部紀錄片呢?

李偉:我讀書在北京廣播學院,現在叫中國傳媒大學,這所學校是著名的藝術院校。我記得很久以前,就買過不少牛皮紙袋包裝的藝術電影碟片,有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在大學時就種下了文藝的種子,經過很多年的行走和拍攝,這顆種子開始成長,長成了一棵樹。所以我從靜態照片走到電影,是自然而然的,我也有拍攝電影的野心。電影和照片還是很不同的,電影是連續的,有聲音的,所以電影包含的信息量巨大。電影也更面向大眾,更容易被人接受。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做過很多次放映,我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草原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在新疆我也拍攝紀錄片,講述一些民間藝人的故事,他們聚在一起唱民族歌曲,彈奏傳統樂器,都塔爾、彈布爾、新疆手鼓,等等。

王丁丁:你覺得自己的性格和思維方式里,理性多一些還是感性多一些?你覺得你的照片本質上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

李偉:我學的是通信專業,後來轉行做攝影。我覺得我的思維是很理性的,所以照片也很理性。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5期·8版

攝影:李偉

文字:王丁丁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首屆「傳奇溫州」國際攝影大展
谷歌Night Sight功能和AI是如何提高手機夜攝能力的?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