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接著來說這本《危險的邊疆》,通過前面兩篇文章,我們知道了草原政權和東胡政權的政治邏輯,以及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歷史,或者說東亞歷史的運轉周期。但是歷史從來都不是數學題,所有的政治邏輯和歷史周期,都有例外的時候,這個例外,就是元朝和清朝。這兩個王朝都是統一中原的游牧政權,蒙古雖然在血緣上和「東胡系」有關係,是鮮卑旁支的後裔,但在後來的幾百年中,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和政權崛起都是在北方草原。所以嚴格來說,蒙古是「草原系」政權,他們建立的元朝存在的時間不足一百年;滿清源自東胡系,他們所建立的大清,存在了276年。最後,我們就來看看,元朝和清朝在政治上有什麼不同。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先來說元朝,關於元朝,很多人都認為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有33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兩個俄羅斯大。但實際上,元朝雖然面積大,但卻只有1375萬平方公里,只比清朝大59萬平方公里,有330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不是元朝,而是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建立,後來的繼任者前後分別是窩闊台、貴由、蒙哥。蒙哥死後,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這直接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四大汗國和元朝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雖然後來四大汗國曾一度承認元朝是「宗主國」,但仍然改變不了蒙古帝國分裂的事實。也就是說,元朝只是原先蒙古帝國的東亞部分,控制區域包括北方草原和中原。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我們在前面說過,草原系的游牧政權對中原領土沒有興趣,但蒙古看上去是一個例外,它不僅統一了中原,還在中原建立了政權。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是個例外,因為統一中國只是當時蒙古征服世界計劃的一部分。而後來,元朝之所以會建立,完全是因為蒙古帝國分裂導致的。更關鍵的是,元朝雖然統一了中原和草原,但是在政治邏輯上,它依然延續的是草原系的一元傳統,這一點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比如在認知方面,蒙古人根本無法理解中原地區的優勢和作用,他們曾一度想將中原地區改造成草原。其次在文化方面,他們對於中原文化極度排斥。在元朝皇帝中,除了忽必烈和元順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幾乎不會中原的語言。他們還把儒家思想放置在很低的位置,所謂「九儒十丐」,就是說儒生的社會地位,僅僅比乞丐高。然後在社會層面,人被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社會地位相差很大。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最後在行政方面,擔任政府高級職位的全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而中原人只能擔任低級職位。這一切都說明了,元朝是一個以蒙古人為中心的一元化政權。所以,元朝的政權其實很不穩定,忽必烈和元順帝在位時間加起來剛超過五十年,而在剩下的四十多年中,竟先後出了十幾位皇帝。而且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來自民間的武裝起義,竟先後有18次之多。種種跡象都表明,光靠蒙古人和蒙古文化,是無法長期治理和控制中原的。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而且在元朝皇帝的觀念中,中原地區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順帝,在朱元璋的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元順帝幾乎沒有嘗試任何方式的抵抗,直接棄城而走。書中對此評價說:儘管元朝首領們已經長期遠離草原生活,但他們還是以同樣隨意的方式,像他們的前輩獲取中原一樣,輕易就放棄了中原,全然不考慮有什麼後果。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和元朝相比,清朝不僅存續時間更長,而且在政治上高度穩定,領土面積也跟元朝差不多,有1316萬平方公里。清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僅在於它延續了「東胡系」的「二元政治」。甚至還超越二元政體,建立了一個多元政體。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剛才說到,「二元政體」就是讓政府本身具有游牧和中原的雙重身份認同。而清朝不僅建立了雙重身份認同,還進一步建立了多重身份認同。比如,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軍隊以「八旗制」為主,而「八旗制」不僅僅包括滿洲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不僅如此,清軍入關時還藉助了一股純中原的力量,就是吳三桂。在平定天下之後,吳三桂和其他中原軍事力量被封為具有實權的「藩王」,和八旗軍事貴族平起平坐。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康熙時期吳三桂被清朝政府武力平定,但這並不是說清朝政府打壓純中原的軍事力量。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滿洲的軍事貴族,就隨著鰲拜的倒台被康熙狠狠地打壓過一次。也就是說,在軍事上,清朝政府並不特別偏袒任何一方。在政治上也是一樣,在政府機構中,滿、漢官員的比重幾乎差不多。而且清朝十分重視科舉制,無論出身草原還是中原,大部分人都要通過科舉制才能入朝為官。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這是清朝處理滿洲與中原關係的策略,是典型的「東胡系」政治傳統。但是,清朝和北周、契丹、女真不同的是,清朝不僅同時建立了中原和草原的身份認同,還陸續建立起了其他地域的身份認同,比如西藏與蒙古。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既是中原地區的皇帝,又是滿洲八旗的旗主,還是蒙古地區的大汗和藏地的文殊菩薩轉世。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建立了至少四種文化身份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清朝超越了傳統二元政治的原因。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在這種政治模式下,過去作為中原和草原區隔象徵的長城,就完全失去了實際上的意義,從此變成了歷史遺迹和文化符號。過去,在東亞地區博弈的三角關係,也在清朝最終完成了融合。

好,到這裡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已經講述的差不多了,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在教科書和許多歷史普及類著作中,中原和草原之間的關係,常常被描述成一種長達幾千年的對立關係。很多人在講述這個領域的歷史時,也更加註重所謂的「胡漢」之分與「華夷」之別。甚至更極端的,還會上升到民族對立與文化存續的程度,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但通過這本書,我們就能看清,草原和中原兩種文明真實的交互過程。在歷史過程中,無論是匈奴、突厥、蒙古,還是鮮卑、契丹、女真,都是東亞歷史的塑造者,也是中國歷史的塑造者。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興衰和權力更替,都有「草原系」和「東胡系」的影響和參與。而現代中國,包括西藏、新疆、內蒙古、東北、中原的廣闊疆域,實際上是清朝時期固定下來的。

同為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元朝和清朝有啥不一樣

到這裡不得不說,所謂的「國家」「民族」其實都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概念,而中國的傳統從來都是注重文化認同,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中國,文化認同高於血緣認同,而在歷史中,中原和草原之間的關係,不是簡簡單單的對立關係,而是不斷博弈、不斷影響和相互塑造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解讀經典《西廂記》,看男主張生英雄救美,女主鶯鶯以身相許
讀這本《我們都是食人族》,來看第二個故事:被處決的聖誕老人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