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篆講義

大篆講義

大篆講義

大篆講義

曶鼎拓本

大篆是小篆的對稱。狹義上講,大篆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廣義上講,大篆是包括金文、石鼓文、六國文字等流行於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字體的總稱。

大篆講義

吳昌碩題籤

大篆講義

大篆講義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吉金文字。尤其以鑄、刻在禮器、樂器上的銘文爲重,故金文也稱鐘鼎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可見古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

金文産生的原因:(略)

1.鞏固政權、推崇禮樂的需要

2.崇尚人本、廢棄甲骨的必然

3.重視書教、強調六藝的結果

4.青銅發達、鑄術提高的表現

……

孔子有言:「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也。」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可見古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例如九鼎則爲傳國重器,王都所億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爲「定鼎」。鑄刻上面的文字,多爲記事或表彰功德的內容。這種銘文,有的是凹下的陰文,有的是凸出的陽文。前者稱爲「款」,是「刻」的意思;後者稱爲「識」,是「記」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統稱爲「鍾鼎款識」。以後書法「款識」或「款式」的名稱即由此演化而來。

大篆講義

西周晚期 《多友鼎》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大篆講義

一. 青銅器分類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製造出來,之後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製品是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單范鑄造的青銅刀,裝飾較少,反映出遠古先民純樸的審美意識。

夏代(21世紀B.C~16世紀B.C)的青銅器中已經有了象徵身份等級的禮器,與禮制的政治制度相呼應。

商代(16世紀B.C~11世紀B.C)青銅器發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見,花紋繁縟精緻,並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

西周時期(11世紀B.C~776B.C)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更加緊密,冶鑄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戰國(776B.C~221B.C)時青銅器一改過去的設計,風格纖巧、清新,普遍採用更高水準的製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後(221B.C~1840A.D),禮器比重大減,錢幣、度量衡和銅鏡經過更新、創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裡,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藝一直保持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水平。

青銅器,集造型、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之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文物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

青銅器分類有許多種,一般可分爲禮器、樂器、食器、酒器、工具、兵器、盥器、貨幣、印璽、車馬器、度量衡、銅鏡、雜器等。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陳夢家《殷商銅器集錄》、李濟《記小屯出土的青銅器》、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梅原末治《古銅器形態之考古學研究》等專家從不同角度對青銅器進行了分類。

大篆講義

《大盂鼎》

大篆講義

鼎 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如 《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頌鼎》、《中山王鼎》。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大篆講義

何尊 西周成王時期

大篆講義

大篆講義

《何尊》、《辛尊》、《婦好方尊》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散氏盤》、《牆盤》、《虢季子白盤》、鄭伯盤》。

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爲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靜簋》、《利簋》、《令簋》、《天亡簋》、《秦公簋》。

大篆講義

西周 《靜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大篆講義

鬲(li,音曆) 煮飯用:一般爲侈口、三空足。

《父辛鬲》、《伯矩鬲》

甗(yan,音演) 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爲甑,置食物;下部爲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婦好甗》、《父庚甗》.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天丁角》、《獸面紋角》

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火紋斝》、《小臣邑斝》

觚(gu,音姑)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觶(zhi,音志)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爲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盒(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lei音壘)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簠(fu, 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jiu, 音決) 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二.青銅器銘文

(一)青銅器銘文的內容

1.祭奠追孝 《天亡簋》祭天及文王。

《大盂鼎》祭上帝及祖先。

《牆盤》頌揚天子、紀念先祖。

2.邊疆戎事 《令簋》記載討伐楚伯事。

《虢季子白盤》記載抗擊儼允侵略。

3.冊命賞罰 《毛公鼎》記周宣王賞賜毛公事。

《逨盤》記周宣王賞賜逨之事。

4.外交律令 《散氏盤》講述夨(ze)國與散國之間勘定國界,盟誓交好的過程。

又如《曶鼎》

5.記事敘情 《井鼎》、《過伯鼎》

……

(二)青銅器銘文的用途

1.使民知神奸 「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

2.鎮扶社稷 「諸侯之封,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扶其社稷,故能薦彝器與王。」 (《左傳》)

3.銘其功烈 「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而懲無理」 (《左傳》)

4.器者示民 「夏後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禮記》)

5.銘著自名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禮記》)

6.大約劑 「大約劑,邦國約也。書於宗廟之六彝,欲神監焉」。(《周禮》)

7.傳遺後世 「攻其鄰國,殺其民人,以爲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墨子》)

三.金文的發展史

金文是以青銅器爲物質載體的,並且兩者的傳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以青銅器的發展過程爲依託,分析一下金文的發生、發展、高潮、衰落的全過程。

(一) 夏鑄九鼎——萌芽期

史學界把夏、商、周三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著名學者郭寶鈞先生在其名著《中國青銅器時代》中說:「中國的青銅器時代,略當歷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戰國之時,也與中國奴隸制的發生、發展和瓦解相始終。

中國古有「夏鑄九鼎」之傳說,並由此而來「問鼎中原」的典故。與夏時代相當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數十件,品類(爵、刀、鈴、錐、戈、鼎等)繁多、樣式豐富,工藝精湛。所以,史學界大都認爲,可將二里頭文化時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的正式開始。這也爲「夏鑄九鼎」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從史料上看,夏後所鑄之「鼎」的特點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於昆吾之虛」(《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

3.「爲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經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態爲三足、方形,其上鑄有饕餮之紋。

夏鼎的數量爲九尊,象徵九州(冀、豫、雍、楊、兗、徐、幽或梁、並或青、荊)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現,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也只是一般禮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確是一致的,不過,其主要是象徵意義,要「使民知神奸」,更簡單、明瞭的方法是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表述己義。

殷商金文——發展期

殷商時期青銅器初期是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鑄刻金文從殷商中期才開始。

# 殷商時期的金文篇幅都較簡短,以一、二個字至十個字為最多,

# 內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製造者的名字…等。

# 這時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發展而來,以象形文字為主,如牛、羊、 鳥、魚…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 、舟車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風格大略可以分 為兩類:

1.清勁挺秀: 這一類與甲骨文的風格相近,筆劃很挺直有力,字體瘦長,這類金文 以《戍嗣子鼎》為代表。

2.氣勢雄健: 另一類的金文風格反映著盤庚遷殷以來國勢的穩定發展,字體寬綽,筆劃豐腴,氣勢雄健,這類金文以《司母戊方鼎》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當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嚴謹溫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三)西周金文--成熟期

西周由於周公「制禮作樂」,非常注禮制與宗廟祭祀,製作了大量的 青銅器,隨著西周國力的發展,金文的風格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風貌。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

關於這一點,裘錫圭先生、邱振中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 我們採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爲這個時期的金文發展大略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成、康、昭時期

周朝建國之初,國力尚未達到鼎盛的高峰,而以字承殷商、平實樸素的作風來穩定局面,此時的金文也呈現樸實的風貌,以《利簋銘》、《天亡簋》、《蓋銘》、《令彝》、《何尊》、《班簋》為代表。金文的筆劃也開始出現「肥筆」,這種肥筆具有裝飾作用,使字體顯得端莊謹嚴、雄健厚重,以《大盂鼎》為代表。

第二階段──穆、恭、懿、孝時期

此時西周的國勢逐漸穩定固 已經達太平盛世的局面,金文的風格也趨向成熟、定型,全篇銘文的線條圓潤均勻,結構清雅靈動,章法很勻稱、整齊,字體頎長,有秀媚 之感,以《史牆盤》為代表。另有《衛盒》《曶鼎》《大克鼎》、《小克鼎》。

第三階段──夷、厲、宣、幽時期

這個時期的金文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

《毛公鼎》字呈縱勢、從容肅穆、靈動秀逸。郭老贊曰:「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

《逨盤》線條溫潤纖細,結構頎長優美,布白整齊疏朗,總體清逸洒脫。、

《虢季子白盤》線條清勁有力,字形嚴謹悠長,整篇銘文的空間疏朗至極,開《石鼓文》、《秦公簋》之先河。

《散氏盤》整篇銘文共有三百五十個字 ,筆劃線條厚重凝鍊,字取橫勢,欹側靈動、行間錯落有致,作品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富有舞蹈的姿態。被後人譽爲「草篆」。

(四)東周金文--延續期

東周時期包括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1.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大體都沿襲西周晚期的寫法。

2.戰國時代 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爭戰激烈,他們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文字上也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地方色彩。不過秦國由於位處西部,較為偏僻, 文字的變化沒有其他國家那麽劇烈,反而保存了西周金文的風貌。唐蘭先生將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秦系文字,指的是秦國的金文和秦代小篆;另一個系統是六國文字,指的是齊、楚、燕 、韓、趙、魏與其他東方小國的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征件啟事|《全國當代鳥蟲書篆刻邀請展暨古代鳥蟲書璽印藏品展》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杖詔令冊》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