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5年蘇軍砸爛日軍「北方鐵壁防線」

1945年蘇軍砸爛日軍「北方鐵壁防線」

1945年蘇軍砸爛日軍「北方鐵壁防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 前蘇聯炮艦將登陸兵送上前線

1945年初,為了推動前蘇聯對日作戰,美英與前蘇聯達成《雅爾塔協定》,規定打敗日本後,包括擇捉、國後、色丹、齒舞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劃歸前蘇聯。為了執行該協定,蘇軍於8月8日發起遠東戰役,解放被日本侵佔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在千島群島方向,蘇軍駐堪察加部隊的任務是奪取日軍盤踞的占守島,拿下這裡就等於控制了千島群島。

靜悄悄的機動

8月15日,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電令前線部隊在48小時內登陸占守島。情報顯示,日軍在占守島上部署有約8500人的守備隊和77輛坦克,還在附近的幌筵島部署有1.5萬人,必要時兩島守軍可以相互支援,東京宣傳機器把占守島稱為「北方鐵壁防線之鑰」,號稱「絕不會失守」。與日軍相比,蘇軍出動由64艘艦艇組成的登陸艦隊,能投入登陸的步兵只有8800人,數量上不佔優勢,而且沒有坦克隨行,能夠依靠的只有一些大炮。

按計劃,戰鬥打響後,登陸艦隊的軍艦將為登陸兵提供初期火力支援,但戰役總指揮、蘇軍堪察加守備區司令格涅奇科少將認為,登陸艦艇普遍不大,威力最大的是「奧克霍茲克」號掃雷艦上的一門130毫米主炮,無法滿足登陸兵的需求,最值得信賴的火力倒是堪察加半島上的洛帕特卡角炮台的4門130毫米岸炮,射程超過12公里,可以打到占守島。待蘇軍上岸並建立灘頭陣地後,登陸艦隊便可將隨行的重炮運上岸,屆時日軍抵抗將土崩瓦解。

要強調的是,前蘇聯登陸兵是從遙遠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登船,那裡距占守島315公里,途經水域經常濃霧瀰漫,航行約需一晝夜時間。受條件限制,華西列夫斯基不得不修改了命令,同意登陸作戰發起時間推遲到8月18日。

8月17日凌晨5時,蘇軍艦隊向占守島出發。蘇軍判斷,儘管日本天皇已頒布投降詔書,但占守島的日軍不會束手就擒,一場惡戰在所難免。於是,在艦隊出發之際,蘇軍特意出動飛機轟炸幌筵島上的日軍,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無法去增援占守島。與遭受空襲的幌筵島不同,占守島卻一片寂靜,那裡的日軍壓根沒料到蘇軍會打過來,自二戰爆發以來,駐島的日軍第91師團部隊根本沒打過仗,此時他們已接到大本營發來的「立即停止戰鬥」的命令,上下更加放鬆警惕,但他們忽略了命令中的最後一句話:「不得已時可採取自衛行動。」這說明戰爭並未結束,占守島仍有交戰可能。另外,蘇軍艦隊在行駛途中保持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客觀上減少了被日本人察覺的幾率。

忘記鞏固登陸場

8月18日凌晨2時15分,蘇軍艦隊駛入千島第一海峽,登陸兵完成最後的戰前準備。鑒於參戰部隊缺乏兩棲戰經驗,也沒時間熟悉占守島地形,格涅奇科少將決定採取集中突破的戰術,只開闢一個登陸點,所有部隊均由此上岸,待橋頭堡穩固後,迅速將火炮運上岸。這樣做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己方部隊可以捏成一個拳頭,但日軍也能將火力集中於一點。

2時35分,洛帕特卡角的蘇軍炮台準時向占守島射擊,炮火持續了一個多小時。4時許,坐鎮T-334號掃雷艦的格涅科奇下達攻擊命令,各艦火炮也加入炮戰,與此同時,約1000名登陸尖兵換乘登陸艇,向占守島衝擊。由於人數超載,登陸艇吃水很深,無法靠岸,登陸兵只得在距岸約200米處下水泅渡,這減緩了衝擊速度,幸好,海面上瀰漫著能見度不足百米的濃霧,使得日軍沒能及時發現海灘上的動靜,蘇軍先頭部隊得以順利登陸,佔領離海岸不遠的兩道塹壕。可是,蘇軍忘記掃蕩灘頭附近的日軍,反而繞過日軍工事向占守島腹地猛衝。

5時30分,緊隨先頭部隊的蘇軍第一波次登陸部隊開始上岸,據守岸邊高地的日軍回過神來,用槍炮猛烈射擊,一發炮彈打中蘇軍登陸部隊指揮員乘坐的小艇,導致蘇軍出現混亂。此外,日軍還出動20輛坦克發起反衝擊,試圖將立足未穩的蘇軍趕下海去,但頑強的蘇軍戰士用手榴彈和反坦克槍擊毀了15輛坦克,日軍的衝鋒被瓦解了。

按計劃,蘇軍第一波登陸部隊要建立登陸場,掩護炮兵上岸,但由於指揮中斷,加上通信不暢(他們攜帶的電台在泅渡過程中進水失靈),這支部隊也跟在先頭部隊後面向島內衝去,登陸場的問題仍未解決。

蘇軍險被「包餃子」

在蘇軍的衝擊下,灘頭的日軍不得不退到重點設防的171高地。6時左右,蘇軍對171高地發起衝鋒,但被日軍一個步兵大隊壓下去了。幾十分鐘後,蘇軍第二批次登陸部隊開始上島,其間他們有5艘登陸艇被擊沉,但他們帶來了電台,使上岸部隊與艦隊恢復聯繫。9時10分,登陸艦隊在電台引導下猛轟171高地,10分鐘後,蘇軍輕鬆地佔領高地上的第一道塹壕,但很快,日軍發起反衝擊,將蘇軍趕下高地。

戰至11時,越來越多的蘇軍到達171高地腳下,並在第二波次登陸部隊的指揮官統一調度下重新編組,準備進攻高地。此時,日軍也在調整部署,兩個步兵大隊在18輛坦克支援下企圖繞到蘇軍後方,會同171高地上的守軍全殲蘇軍。日本人的決死突擊,一開始收到效果,疲憊不堪且沒有重炮支援的蘇軍一度被日軍坦克衝散,情急之下,蘇軍指揮員將全部100餘支反坦克槍集中起來,用密集火力阻擊日軍坦克。激戰一個小時後,日軍死傷數百人,還損失了17輛坦克,被迫放棄反撲。

整個下午,雙方的爭奪近乎白熱化,171高地三次易手。18時,蘇軍再次向高地發起衝擊,但受到一座碉堡壓制,前蘇聯海軍中士尼古拉·亞歷克山德羅維奇·維利科夫用身體堵住敵人的射擊孔,為部隊打開了前進通道。太陽落山時,蘇軍終於攻佔171高地,至此建立起寬4公里、縱深5至6公里的登陸場。工兵們用救生用的木料在登陸場搭建起簡易碼頭,大口徑火炮開始上岸。

日軍哀嘆「黑暗日」

8月18日夜,雙方都在調兵遣將,駐幌筵島的日軍陸續來到占守島,到19日晨,日軍集結起5個步兵大隊、70門火炮及數十輛坦克。此時的蘇軍也不是之前只有輕武器的「弱旅」,大批重炮已佔領發射陣地,天剛一放亮,就對日軍工事逐一「點名」。在摧枯拉朽的炮擊面前,日軍開始有小股部隊投降,到19日9時,日軍第91師團派出特使,告訴蘇軍已接到東京的命令,願在16時停火投降。至8月23日,蘇軍完全控制占守島。在投降書上簽字時,駐千島群島的日軍司令堤不夾貴哀嘆這是他一生中的「黑暗日」。

占守島戰役,是蘇軍針對日軍發動的唯一的兩棲戰,且傷亡人數罕見地超過對手——傷亡1567人,日軍傷亡1018人。付出如此沉重代價後,蘇軍打開通往千島群島的大門,8月28日佔領擇捉島,9月1日佔領國後島,9月5日佔領色丹島以及齒舞群島,數萬日軍不戰而降,雙方再無傷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尋找艾滋病的來源
死活不進醫院的許世友將軍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