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否》戳破家庭教育真相:「過期」的父母有多可怕?

《知否》戳破家庭教育真相:「過期」的父母有多可怕?

很多時候看古裝劇都會覺得:名為「古代」,實則是現代人的「平行宇宙」。

比如今天要說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不僅有「爭鬥」,更有讓人深思的教育和格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原文首發於2019年1月14日,原標題為《趙麗穎新劇戳破家教真相:失敗的父母,都是錯了這件事》,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父母的格局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長遠。」

這句話,放在主角盛明蘭的母親,衛小娘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衛小娘身份低微,夾在脾氣暴躁的主母和受寵的小妾之間活得艱難,但她憑藉自己的情商,讓女兒不會成為爭鬥的「犧牲品」。

冬天被人苛待,沒有足夠的上等炭,如果大吵大鬧,最後受害的只會是自己和女兒。

衛小娘選擇隱忍,她對家中「局勢」看得通透,所以步步謹慎,不爭不搶。

明蘭為了回報大姐姐送斗篷的恩惠,在投壺比賽上為姐姐贏回了嫁妝,大出風頭。

明蘭解釋在投壺會上出風頭的原因 / 《知否》

她欣慰於女兒明事理、知好歹。

也很清楚,表面的風頭換來的很可能是他人的記恨:

衛氏教育女兒不要出風頭 / 《知否》

她要女兒不爭,絕不是讓她怯懦討好。

衛小娘臨終前,把《李娘子鎮守娘子關》送給明蘭,這是她對明蘭的希望:

堅強獨立,不依附於任何人。

李娘子是當時社會的獨立女性,不依靠他人,憑藉自身抵擋百萬雄兵 / 《知否》

衛小娘難產時,男主角顧廷燁幫忙請來大夫。

雖然沒能救回性命,她還是交代明蘭:要知恩圖報。

獨立不爭識大體,忍得了冒犯,咽得下委屈,不過是因為一件事:

活著最大。

臨終前教育女兒要學會自保 / 《知否》

看似軟弱怕事,實際上是洞察世事、保全自身。

長大後的明蘭,也總能憑藉高情商化解危機:

兩位姐姐都喜歡的小公爺送自己禮物,她轉而就將禮物給了姐姐們;

課堂上「立嫡立賢「的問題,不僅牽扯皇家嫡庶,也關係自家尊卑,怎麼選擇都很容易得罪人,她回答「不如做個純臣」;

面對小公爺的示好,她十分清楚自己和他之間的身份差距,不恃寵而驕,而是選擇避開。

收斂鋒芒,舉止有度,對身外之物不過分奢求,一言一行決不衝動。

母親教會明蘭的這些,讓她能夠在盛家平安活下去,並且最終收穫幸福。

與衛小娘形成對比的是妾氏林小娘。

她被賣進盛家,所倚仗的,只有一張臉。

對她而言,丈夫的寵愛就是一切,因此她整天對女兒墨蘭念叨:

「你爹爹不會不要我們的,如果他不要我們,可怎麼活……」

林小娘總是攛掇女兒墨蘭,一定要嫁入「豪門」,對男人,不看人品性格,只看門戶爵位。

在林氏的認知里,只要攀上貴族,就能一生無憂。

墨蘭的滿腹才情,只是「嫁入豪門」的砝碼。

在母親影響下,墨蘭用盡手段進了「公侯之家」做正妻。

可是嫁了人才發現,婆婆不好相處、丈夫花心成性,她的後半生,可能都要像母親一樣,活在內院鬥爭之中。

行為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無聲又深入骨髓

你與世無爭,她就學著不驕不躁;

你滿腹心機,她也能靠小聰明「上位」;

你暴躁無禮,她也會口無遮攔……

母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楊絳先生在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時,說自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小時候,她佩服父親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向父親請教秘訣,父親說:「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她有樣學樣,從此愛上了讀書。

楊絳先生的女兒也一樣:「女兒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引導,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教育。

2

一個家庭的悲劇 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家,有時也會滋生怨恨和傷害。

劇中,男主顧廷燁(馮紹峰飾)的叛逆外表下,一直藏著一顆渴望父親關愛的心。

可顧侯爺是武將出身,對兒子的教育不是打就是罵。

顧廷燁也養出了一副桀驁不馴的性格。

和父親之間一直互相傷害,導致誤會重重,嫌隙越來越大。

顧廷燁科考落榜,有人問他:

「為什麼不讓你父親去向主考官打聽一下,你是哪裡做的不好?」

顧廷燁說,因為他落榜丟了父親的臉,顧侯爺現在恨不得鑽到地縫裡,不可能去幫他問。

其實,顧侯爺早已私底下去問了兒子落榜原因,擔心兒子下次再考犯同樣的錯誤。

明明互相關心牽掛,只因為從沒有溫和溝通過,導致「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直到顧侯爺去世,兩人之間的心結也依舊沒能解開。

顧侯爺父子倆,就是很多家庭常見的父子相處模式的縮影——「打擊式教育」,有愛但難溝通。

取笑、挖苦、打擊很難讓一個孩子真的「知恥後勇」,反而只會徹底隔開兩代人。

成年人許多性格缺陷、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受到的傷害。

有的傷害,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彌補。

明蘭小時候,母親不得寵愛,見父親的次數不多。

但她會告訴父親自己的思念,會把祖母賞的糕點留給父親,求父親多去看看自己的母親。

母親去世時,明蘭最需要父親的關愛,可父親仍然冷淡疏遠。

受到委屈的她,從此和父親「漸行漸遠」。

一次,一位嬤嬤受邀給家中幾個姑娘教禮儀,兩位姐姐爭吵,明蘭被牽連。

墨蘭楚楚可憐地向父親撒嬌,明蘭在旁邊,不發一言。

嬤嬤看在眼裡,勸誡父親「治家要一碗水端平」。

父親難得主動關心明蘭:「以後有什麼委屈,為父替你做主。」

明蘭乖巧地說:「女兒如今都好。」

父親離開後,明蘭才告訴婢女:「我需要的時候已經過了。」

神情里的落寞,不過是積壓的失望太多。

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沒有給他們關愛溝通,等孩子長大後,隔閡很難彌補。

有讀者曾向小編傾訴,她小時候,父母一直處於「缺位」狀態。

受了委屈,需要關心安慰,他們不在;

得了獎,想和父母分享喜悅,他們只是象徵性地獎勵了她一份禮物……

她養成了極度獨立的性格,卻總是沒有安全感,面對別人的善意,也不知道怎麼回應。

父母也是會「過期」的。

無論是「愛在心口難開」,還是沒在「有效期」內做好應該做的事情,都很可能給雙方留下一生的遺憾。

3

孩子不是你的「藝術品」 父母總要學會放手

明蘭如履薄冰,天真純粹的齊小公爺(朱一龍飾)也並非是事事完美。

他背後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會把他身邊親信都換成自己的人,阻礙他娶真心喜歡女孩。

她教出來的齊小公爺是父母口中「懂事」的孩子,是外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更像是一個母親精心雕琢而成的藝術品。

少了主見和反抗,最終實現不了自我的期望,也無力兌現給他人的承諾。

但《知否》在劇中,也給了正確示範。

盛家大女兒華蘭的聘禮,被人打賭輸光了。

華蘭請求祖母做主。

祖母告訴她:你馬上就要嫁人了,這樣的事以後還有很多,此刻開始,你自己拿主意。

小的時候,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大多數都是請父母決斷;

但孩子漸漸長大, 總要有自己做決定的一天。

父母過度的關心與控制,只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身份認同。

親密也留有空隙,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該有的樣子。

《知否》中,還有很多與教育相關的道理。

比如上了熱搜的「駁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不過是男人們希望女人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布的謊言。」

明蘭不贊同「讀書無用」 / 《知否》

在家庭教育方面,無論是成為「翻版母親」的孩子們、因「打擊教育」抱憾一生的顧廷燁,還是活在控制中的齊小公爺……

這部劇都足夠給熒幕前的觀眾們一些提示和警醒。

正如美國作家 Scott Peck 所說:「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很多時候,教育的難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

世界上不僅需要懂事的孩子,還要有自我教育的父母。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新婚的李清照,一首新詞名動天下,最後三句千年以來無人能敵
傳承一千多年的《蘭亭序》,被發現是「贗品」,依然被視為珍寶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