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胡紫桂

號古鐵,現任湖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為中國書協新聞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藝人才。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書壇狂草胡紫桂:流行書風不等於流行歌曲

「流行書風」並不等於「流行歌曲」

它只是一種標籤

文 / 胡紫桂

竊以為書法風格的傳統分兩種:一種是對傳統法書機械臨摹,對傳統風格亦步亦趨,把酷肖傳統筆墨奉為圭臬,並且在個人風格上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再現自己的過去。

另一種是或廣涉博取,或專精一家,在對各法書經典的深入研究與實踐之後,雖在筆墨、章法上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古法,但更注重把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融入到創作之中,借傳統的筆墨抒寫時代的個性。不謙虛地講,我致力於使自己的作品歸屬後者。

不曾料到,數年前,作品「純以二王筆意出」的我竟然會在「流行書風」展覽中獲獎。令我倍感意外的主要原因便是當時書法界對「流行書風」存在一些誤會,持有一些偏見,認為「流行書風」屬於閉門造車,空中樓閣;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更有人認為,「流行書風」不「傳統」,非「主流」。認為流行書風作者大都是憑藉自己的一點小聰明,把字形結構作一些簡單的誇張、章法形式作一些無意義的處理,虛張聲勢,劍拔弩張。一提到「流行書風」,他們便會流露出一些不屑的神態。

而事實上「流行書風」並不等同於「流行歌曲」,「流行書風」只是一個標籤、一個稱謂而已,與簡單的字面意義無關。只要我們看看「流行書風」的展覽宣言「根植傳統,立足當代,張揚個性,引領時風」,再認真看一看連續幾屆的《流行書風展覽作品集》,真正懂書法的人是絕對不會失望的。

在展覽作品集中,我看到了不少比我風格更為傳統且獨具個性的作品,其中不乏獲大獎者。那一件件獲獎入展的作品,是主辦者們不拘一格的審美取向的證明,也是專家對了流行書風的展覽宣言和目標的首肯。如此想來,我才對自己的僥倖獲獎稍感心安。

不過,最近我到一個懂一點書法的裝裱師家托裱作品。他展開作品後,劈頭第一句話便問:是否你自己所寫?我一愣,隨即明白他的意思,想是他很久沒有見到我的作品了,突然見到我現在的作品產生了疑問:你原來寫得好好的,現在怎麼寫成這樣了?

因為在我的這批作品中,只有一半是我原來的典型風格,其餘都是些看似鬼畫符的作品,對一個比較了解我以前作品風格的人來說,的確會有些詫異、不解甚或遺憾。

我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並不再追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寫,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此刻,於他而言,也許我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小的問號。我當然無須馬上為他解開疑惑,況且目前自己也不一定能自圓其說。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的這些作品都是近兩個月內的產品,是為了這次專題而創作的作品。《書法雜誌》的編輯在約稿時就曾一再強調:要把作品風格盡量拉開。為了拉開作品風格,我在創作中有些搜腸刮肚、挖空心思的傾向,所以,作品難免會有些刻意、不自然,甚至匠氣。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些鬼畫符作品的產生可能與我近幾年與美術界的老師同道,尤其是在當代藝術界比較活躍的師友接觸緊密有關。我曾數次參與其中與書法有關的行為藝術,我不知道是他們的觀念、思想點化了我,還是自己陷入了魔障;更不知道是他們開啟了我本已鏽蝕的心扉之門,還是自己急於創新的浮躁心理在作祟?

無獨有偶,單位一位畫家同事在上班時看到了我掛在辦公室牆上的近期作品,雖然他不懷疑是我所為,但卻說了一句令我深思的話:「現在書法都這樣寫了?」

我默然。

也許我相對傳統的書法風格在他們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所以風格一旦有變,朋友們便多少有些詫異。當然,這種新嘗試並不說明我的創作一夜之間突飛猛進,卻也不代表我多年的「武功」全廢。

因為我曾多次深陷於創作靈感缺失的苦惱,那種渴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渴望突破自己的念頭常使我如追求佳人而不得一般,「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如今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雖說尚在摸索、實驗之中,創作中的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甚至可以說是閉門造車,而且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的確還不成熟……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為學應經歷三種境界,支持了我實驗的決心: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前兩者的滋味我已一一嘗試到了,能否達到最高境界,卻不得而知。或許成功,或許觸壁,但不管結局如何,也絕不後悔或就此停止探索的腳步。

我也知道裝裱師和畫家同事都是出於好心,他們替我擔心,擔心我在藝術的道路上會迷失方向,從他們流露的表情來看,似乎還帶有惋惜的味道,對於這一片善意,我發自內心地感謝。

然而,正是從他們那些擔心而惋惜的神態中,我隱約看到了自己書法個性的影子,這很像在一個濃霧的早晨,雖然暫時視野朦朧,方向難辨,但我深信:用不了多久,太陽將會冉冉升起,再濃的霧亦將隨之煙消雲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