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間,因義和團運動與清廷保守勢力合流,釀成激變,帝國主義列強趁機發動侵華戰爭,整個華北地區幾乎全部捲入變亂之中。在此舉國鼎沸情勢之下,李鴻章、張之洞等東南督撫發起「東南互保」,在南方與列強媾和,實現局部和平。

在東南與朝廷政見歧異的情況之下,列強、海外革命黨人與東南督撫關係漸呈微妙情勢,「兩廣獨立」之議竟成輿論。在香港殖民政府的默許下,與孫中山關係密切的香港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與興中會黨人何少白會商,謀求實現興中會與李鴻章的合作,在兩廣建立「獨立」政府,推舉李鴻章為未來「總統」。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李鴻章

那位何啟是香港華人領袖,雅麗氏醫院和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始人,與孫中山可以說是有師生之誼。何啟對李鴻章印象一直很好,其原因可能在當初西醫書院創立之時,還在北方擔任直督的李鴻章就是其贊助人之一。孫中山的老師、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曾經盛讚李鴻章為「中國之俾斯麥也」。

何啟和西醫書院與李鴻章的這種關係不可能不對孫中山產生影響,或許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那件事與之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何啟的建議得到陳少白的贊同,後者立即聯繫在日本的孫中山。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何啟

李鴻章這邊負責與革命黨人聯絡的是其幕僚劉學詢。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記述:


劉學詢字問芻 ,又號耦耕 ,粵之香山人,少登甲榜歸廣州為大紳,交結權要,勢傾一時,有土豪之稱。時粵垣有一種官督商辦之公開賭博,號闈姓者,每屆科舉皆以報考士子之姓氏為賭 ,政府度支及試官私囊均恃為收入之大宗。劉包辦闈姓多年 ,其金錢勢力足以左右士子的成敗及官吏之進退 , 典試者莫不仰其鼻息。

身為地方土豪的劉學詢,又有著深厚的高層人脈。早在甲午前後,劉學詢就受到兩廣總督李瀚章、廣東巡撫剛毅的賞識和庇護。 李瀚章是李鴻章大哥,也可視為新派人物,但剛毅卻是滿洲守舊勢力人物,能得到新舊兩派賞識,劉學詢確實不簡單。1899年,劉學詢得到出任軍機大臣的剛毅之推薦,赴日本考察。返國之後,劉學詢又與李鴻章來往密切。李鴻章出任粵督之後,劉學詢以「差遣委用」的身份出任李氏幕僚。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劉學詢

從孫中山那邊論,劉學詢不僅與其有同鄉之誼,更有深層來往。1899年劉學詢訪日期間 ,曾與孫中山多次秘密會見,表示「若政治革命 ,可以協力,種族革命,恐其事甚難」。劉學詢性格特質中有梟雄與野心家的色彩,他對兩廣獨立,李鴻章出任總統一事非常熱衷。

在李鴻章而論,似乎他對於獨立當總統之事,尚缺乏勇氣和野心,但是對於孫中山,或許有招撫綏靖之心。所以,劉學詢「 自告奮勇 , 謂渠 與孫中山 認識有 年 」 , 「 可設法使即來粵聽命 」 , 「 鴻章頷之 」。 可見李鴻章的出發點是讓孫文「來粵聽命」,這恐怕並非革命黨人所願見者。劉學詢對孫文卻是說說李鴻章 「 因北方拳亂 , 欲以粵省獨立 , 思得足下為助 , 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

粵省獨立的計劃可能只是何啟、劉學詢以及革命黨人的密謀,李鴻章對之或許知道,但應該不會當真。至於孫中山,似乎也是「頗不信李鴻章能具此魄力」,但是也認為「此舉設使成功,亦大局之福,故亦不妨一試 」。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孫中山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進行試探性接觸。1900年6月17日,孫中山一行從日本乘船抵達香港海面 ,為防範李鴻章「設阱誘捕」 ,「不欲冒險入粵」 ,特派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赴廣州與李鴻章的代表劉學詢會談 ,會談雙方就特赦孫中山、保障他的生命安全和貸款十萬兩兩個問題 ,達成了共識。

但是,就在這次會談之後的第二天。朝廷卻發布諭旨,命李鴻章北上赴京,收拾那一堆爛攤子。李鴻章似乎放棄了與革命黨人的密謀,立即宣布遵旨北上。

莫非李鴻章之前完全是對革命黨人的虛與委蛇,其實也不盡然。義和團運動與清廷保守權貴合流之後,北京政局陷入混亂,未來充滿了不可預知性。「東南互保」算是一種未雨綢繆,「兩廣獨立」可能也是李鴻章內心一種最糟糕的危機應對方案了,劃地自保而已。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李鴻章

李鴻章雖然宣布遵旨北上,但並未動身,這莫非他真的在計劃搞獨立,對清廷陽奉陰違,這也是過於高估李中堂的膽識了。朝廷諭旨令李鴻章北上,粵省官紳卻極力挽留,《中國旬報》記載 ,當清廷「特召粵督李鴻章入都,粵省紳商紛紛稟留」。可見,李鴻章在廣州,就意味著秩序的穩定。李鴻章逡巡不行,可能與此有關。

另外,朝廷起初的諭旨僅僅命李氏北上,而未涉及職銜,李鴻章三思之後 , 當慮 及與其含糊 應命 , 不如坐待挾成 。直到後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到達,李鴻章才願意動身北上。

1900年7月17日,李鴻 章乘招 商局「安平」輪離穗北 上 , 經香港時 , 受到港英當局隆重歡迎,並與香港總督和各國駐港領事會晤。在李鴻章抵港前一天,孫中山也已經從西貢返抵香港海面。因英方受清廷要求而下的驅逐令,當時的孫中山是無法登陸的。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李鴻章訪港期間的合影

港英當局可能還想再作努力,但是孫中山此時已經放棄希望,以為「 李以八十老翁 , 本無遠大理想 , 今既取道北上,未必因外人之勸告而終止其行 」。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試圖做最後努力,勸說李鴻章獨立,說「 刻下是兩廣脫離清廷獨立之良好機會 」。李鴻章對「兩廣獨立」之事不置可否,但是卻耐人尋味地探尋了 「 英國希望誰當皇 帝 」。或許,在這庚子年,李鴻章也動了帝王心?這可能是永遠沒有答案的謎題了!

說來奇怪,在庚子年的亂局中,不僅是華南的孫文一系,似乎有很多體制外的變革勢力都寄希望於李中堂這個安徽人,希望他能與腐朽的舊體製做切割,帶著中國走向現代社會。1900年6月,章太炎就上書李鴻章「某等所望於公者,則明絕偽詔,更建政府,養賢致民,以全半壁」。甚至連一度主張過暗殺李鴻章的梁啟超都認為在奪得廣州之後,以李鴻章「為傀儡最妙」。

李鴻章差一點成了總統,革命黨人腦洞太大,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李鴻章

李鴻章是晚清洋務巨擘,是舊體制中最接近現代文明的那一部分勢力的代表。所以,在很多體制外的革命派或改革派眼中,他可能會成為在體制內反戈一擊之人。相較於己亥、庚子之際得勢的那些滿洲顢頇權貴而言,李鴻章一生榮耀得之於功業,而非與生俱來之血統。

當朝廷陷入混亂之時,他的內心未嘗不會生出切割之意。但是,身為精明官僚的安徽人李中堂不會不做風險評估,李鴻章深知「兵乃立國之要端 ,欲舍此另圖其大者、遠者 ,亦斷不得一行其志」。甲午一戰,李氏軍事資本蕩然無存,哪裡還有實現切割的資本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文史 的精彩文章:

一場規模不大的兵變,為何會毀掉大清朝,原因不在袁世凱身上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