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屯溪老街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老街上的老夫老妻

先寫徽州古街鎮屯溪,一是因為新黃山火車站就在屯溪,是乘火車到黃山旅遊的必下之站,二是我們在屯溪住了十來天,游徽州各地都是以屯溪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屯溪是我們的根據地,當然要先寫啦。我覺得以屯溪為根據地向四面出擊,是外地人來徽州旅遊應選擇的好方法。

早就聽人說古屯溪很美,究竟美到何等程度,現在是看不到了。只看到老街臨江處立著一塊「屯浦歸帆」的石碑,想必當年一定帆檣如雲,商旅糜集。不過,後來衰落了。據說:在戴上黃山市的帽子以前,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很小;小得只有一條馬路、一個崗亭、一間澡堂、一家戲院、一座公廁……。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屯溪己今非昔比,四通八達的街道、漂亮整潔的街心公園、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說實話,我們也到過很多城市,感覺各不相同。屯溪給我們的感覺是:街道很整潔、空氣很清新、市民很謙和。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街心公園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江畔浣衣

屯溪之名說法有二:一曰取水,據《廣雅》稱,「屯為聚也」。新安江上游幾條江河彙集於此,故名屯溪。二曰屯兵,據《三國志-吳志》記載;東吳孫權派威武中郎將賀齊率兵平定黟、歙一帶的山越人,曾屯兵於此溪畔,故名屯溪。

明、清時,皖南陸路不甚方便,而屯溪水路卻十分暢通,徽商多在此開設轉運貨棧,故有「八家棧」之稱。抗戰時期,這裡是第三戰區司令部駐地,上海、南京、杭州等大片淪陷區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避難於此,一時空前繁榮,又有「小上海」之名。如今,是黃山市政府所在地,名曰屯溪區。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投宿時,各旅店客滿,便找到公安局借一條大船夜宿江上。天明後,郁達夫上岸,在小雨中獨游屯溪街市,寫下散文「屯溪夜泊記」。並在船上斜依著枕頭,合著船蓬上的雨韻,哼哼唧唧;朦朧夢裡吟成一首詩:「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今天,這朦朧夢中的詩,己刻成碑文立在他們當年夜泊屯溪的古大橋下。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朦朧夢中詩

1934年,文人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結伴浪遊至屯溪

五百年之橋

屯溪古大橋(鎮海橋)是屯溪的標誌和驕傲。該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一1505年),迄今己有500多年歷史。就是今天來看,古橋依然巍峨壯觀,堅不可摧。橋墩上的分水頭像六把利斧,五百年來劈斬了無數狂濤惡浪。據當地人講:每當七、八月山洪暴發時,下游另一座為「備戰備荒」而建的新大橋就淹沒於洪濤之中,全鎮軍民都在為保衛新大橋而戰鬥。可這座明代古橋,卻全然不要人們擔憂,大水過後,依然聳立。至今仍在負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為啥漢景帝要餓死他老爸的寵臣?
「九鳳神鳥」是怎樣從原始圖騰演變成九頭怪鳥?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