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擔心人工智慧引發大規模失業是杞人憂天

擔心人工智慧引發大規模失業是杞人憂天

宋思

1月24日,全球性研究機構羅漢堂在達沃斯論壇發布了首份研究報告《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獲得世界銀行獨立評審的認可。這份報告認為,中國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金融服務相關的增長模式,具有「驚人的普惠性」,倡議各國儘早、盡量廣泛普及數字技術。

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已成共識,而數字技術更有著非競爭性、普及門檻低等特性,由此會帶來普惠效果。

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互聯網技術,近年更嬗變到移動互聯的2.0版本,輔以智能手機的普及,社會各階層間獲取信息的數字鴻溝被填平,信息不對稱逐漸消除。人們一機在手,依託移動互聯網大平台,實現了商業服務及支付、金融等方面獲取方式的均等化。尤其大規模的用戶基數,更讓中國人享受到了移動支付和免費個人轉賬業務,商家所需承擔的手續費也位於全球最低水平,市場空間前所未有地拓展,創業門檻也在不斷降低。

儘管數字技術進步在普惠性上有著明顯先天優勢,但因會引起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巨變,也引發一些人的憂慮,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工智慧(AI)會不會引起大規模的失業」。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一方面,AI儘管會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量,但並不是簡單的替代人力,相應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不會因此流出,而只是改變工作方式而已。譬如,在醫療行業,AI輔助疾病診斷大大減少了醫生的重複簡單勞動,從而讓醫生有時間、精力提供更獨到的服務;被技術替代的客服人員,也可以轉向提供個性化和更高要求的服務。AI介入醫療行業,所實現的是整個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面向公眾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前段時間,一篇分析「屏幕改變命運」現象的報道引發熱議——名校成都七中的課堂資源藉助在線遠程直播,被輸送到200餘所貧困地區學校,各校學生同步上課,普惠共享。優質課堂資源藉助遠程直播,並未導致貧困地區學校教師的失業,反而幫助他們運用新技術方式改進教學,並輔以對學生的輔導,有的學校本科升學率都翻了幾倍。這也是新技術推動傳統領域實現質量齊升的一個明證。

另一方面,即便有部分人因AI的推廣普及,失去原有工作崗位,但是要知道,社會上的工作崗位並不是只有一個固定總數,AI和工作崗位並不是零和關係。工作崗位是根據社會需求,可以源源不斷被人創造出來的。AI在侵蝕部分工作機會的同時,也會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代,汽車取代馬車,一些馬車夫失業了,但與之相伴的是,大量工程師、產線工人、道路修築工、維修服務人員工作崗位被催生、創造出來。

所以,擔心「AI引發大規模失業」只是杞人憂天之論。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推廣普及,當然會深刻改變社會面貌,但因其普惠性,最終結果只會是帶來民眾福祉的全面提升。就像電燈取代蠟燭一樣,你說電燈和蠟燭,哪個所代表的生活水平高?

(來源:北京青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成就您的研究」系列視頻:科學數據
中國PD-1臨床研究登上柳葉刀子刊封面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