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血虛不等於貧血

血虛不等於貧血

血虛不等於貧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血虛是中醫的證,貧血是西醫的病——二者不等同。中醫是如何診治血虛的呢?請讀此文。

有病人面色萎黃,頭暈,乏力。自認為貧血,但血象檢查卻見血紅蛋白正常。病人很疑惑,不貧血,為什麼會有這些不適呢?從中醫來分析,這是血虛證。

一、貧血和血虛不是一回事。

貧血立足西醫,貧血的診斷,要有實驗室檢查指標的異常,從血紅蛋白值來判斷。血虛則是立足中醫,血紅蛋白數值僅僅是血虛的一個參考指標。

中醫所說的血虛,是指體內血液虧虛,臟腑失其濡養所表現的證候,是「證」的概念;而西醫所說的貧血,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低於正常的一種病理現象,是「病」的概念。西醫的貧血患者,在中醫看來,只有一部分人表現為血虛;反之,血虛者經血常規檢查,有部分人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並不低於正常。

我臨床工作中常見有西醫診斷為貧血的患者,用了補血藥,療效不佳——這是典型的以西醫指標來指導中醫的用藥,以辨「病」來代替辨「證」,當然是南轅北轍。

從臨床來看,貧血者即使經中醫辨證為血虛,也還有心血虛、肝血虛和心脾血虛之分,治療上相應有補心血、養肝血和健脾生血之別。可見,貧血與血虛只是部分重合或交叉關係,而決不能視為等同或相當。

另外,中藥常用大棗、紅糖、阿膠等來補血。從成分來分析,這些都不含鐵元素,當然不能治貧血——這也間接地證明了中醫的血虛不是西醫的貧血。

二、血虛與貧血的區別

中醫血虛證與現代醫學的貧血有著很大的區別。血虛證與血紅蛋白無直線相關性。臨床所見,貧血的患病率明顯高於血虛證患病率。

血虛證不僅見於貧血,還可見於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神經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等等。

作為診斷貧血的血紅蛋白量的標準,並不完全適合血虛證的診斷。

血虛證與貧血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貧血常常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各系統疾病均可引起貧血。貧血中以氣血兩虛為主要證型,其實質反映了氣與血的關係。由於血虛,導致氣虛,最終出現氣血兩虛。

二、血虛證的病因

一則,血的生成不足。如氣虛不能生血;或臟腑功能減退,如脾失健運、胃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氣,難以化生成血液;或來源不足,血液生化乏源。

二則,失血過多過快。新生之血來不及補充。

三則,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性疾病容易耗損陰血,或勞神太過,亦會耗傷精血。

四則,葯毒損傷,亦會傷血。

三、血虛的癥狀

血虛的本質是血液不足或血液營養功能低下、臟腑組織器官失養的病理狀態。臨床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毛髮不澤、唇舌爪甲淡白、頭昏、視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虛弱癥候。貧血的表現與血虛證類似。

四、血虛的病因與用方

中醫認為:血的生成過程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尤以脾胃重要,但與心、肝、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脈,心生血;腎藏精,精血互化,歸精於肝而化血。

(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脾有生血和統血功能。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飲食經過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轉輸後,生化氣血精津,內營五臟六腑,外營四肢百骸。

前賢有謂:「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故治療可遵循陽生陰長,氣能生血的原則,以健脾益氣、養營滋血為法。補血先補氣,養血先養脾胃。臨床常用兩種方法:一則益氣補血法,如當歸補血湯、八珍湯;二則補血藥與健脾益氣葯合用,如歸脾湯、人蔘養榮湯、養真湯等。

(二)心生血

《內經》講:「心主血脈」、「心生血,血生脾」,實質上是強調心火在血液生成過程中的作用。心氣不足,血脈亦弱;心陽不振,溫煦失職,化血不足。因勞力過度,大病久病,或勞心太過,耗傷心血。

治療頑固性的血虛證,可考慮從「心生血」論治。心陽虛或心氣虛以溫陽補火為主,兼補血生血;心血虛,伴有心之氣陽不足,以補血、養心、健脾、益氣為主,加用溫陽補火之品,常能提高補血的效果。

(三)精血同源

腎為五臟六腑之根,為先天之本。腎藏真陰而寓元陽,為生命之根。所以說,血的生成離不開腎,腎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動力。腎主藏精,為生血之源。腎精腎水是血液生成過程中「變化而赤」的物質基礎;而腎陽則是「變化而赤」的根本動力。若腎精虧虛,精不化血,亦會導致血虛。

由腎虛引起的血虛證,治療當滋腎補腎。如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滋補腎陰,桂附地黃丸、右歸飲等補腎陽。

判斷血虛證的治療效果,一則根據患者自身癥狀的改善程度;二則舌脈之象的改善程度。不必查血。

由此說,血虛不是貧血。二者因中西醫立足點的不同,在概念上、臨床表現上、治療上既有區別也有聯繫。

來源:選擇中醫__董洪濤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喝冷飲、早上洗澡、熬夜??七大名醫眼中的作死指南
小議「飲子」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