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末才子無意仕途化為一代農學名著——「群芳譜典籍系列」上集

明末才子無意仕途化為一代農學名著——「群芳譜典籍系列」上集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國困民窮,外有滿族入侵,內有農民起義,儼然大廈將傾之勢。

山東濟南府新城縣(古稱桓台縣,今淄博市新城縣)城郊,物富民豐,是一片難得的凈土。此處隱居著一位本地的名士——王象晉。王名士購置良田百畝,內設一園圃,名喚「涉趣園」;園中建一「二如亭」。涉趣園中澆花種菜累了,可在二如亭喝茶、看書,日子倒也自在。

四十三歲,正當壯年,高中進士的王象晉不為朝廷分憂,為國事操勞,而是選擇隱居民間,一邊僱人耕田,一邊從事園圃種植,過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及「與二三野老優遊郊園,對花木,觀魚鳥,飲酒賦詩」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得從王象晉的出身說起。

名門才子 官場苦悶

王象晉生於山東新城,祖父、父親、伯父、兄弟等都在京城為官。新城王氏是享有成名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明清之際誕生了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士祿、王士禛等文化名人,故有「王半朝」之稱。王氏注重家庭教育,積澱了深厚的家學文化。

新城王氏進士名錄。(新城王氏家譜網)

王象晉博覽群書,朱子百家,無所不曉。他的人生在父親的規划下穩步而行:30歲考中舉人,40歲高中進士,官授中書舍人(主要起草相關詔令文件),後在京城做官,花甲之年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身處官場的王象晉過得並不快樂。原因有二。一則,他不結朋黨,不攀高枝,儼然明末官場的一股清流。只是這股「清流」並不受歡迎,陞官沒份,做事不少。二則,他心懷大志,關心國計民生,希望為百姓做一些實事。然而,朝廷疲於應付戰爭,百官只顧明哲保身,誰願管百姓的死活?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與窮之間,背負家族的期冀,王象晉顯得非常苦悶。這種苦悶時不時流露在詩詞中,比如 「世途多險戲,反覆無終極,何不早掛冠……」(詩歌 《言志》)

這一切在他高中進士的第三年,即1607年終於得到改變。原來,父親在老家去世,他必須回鄉守孝三年。回到鄉里,王象晉一邊守孝,一邊購置田地,建設園圃。他平生傾慕正直的陶淵明,便用其作品《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之意,將園圃命名為「涉趣園」。

陶淵明(網路圖)

與陶淵明潔身自好,純粹隱居不同的是,王象晉隱居鄉里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寫一部對農業生產真正有用的著作。這個想法已有很多年,只有隱居鄉里才有機會落實。

隱居鄉里 著書立說

修身養性,著書立說,這只是王象晉隱居鄉里、醉心花圃的原因之一。其實,他此舉還要向許多自謂「正人君子」的士大夫表明:孔子有言,「吾不如老農,不如老圃」,讀書人更應該重視農業,與其天天熟讀聖賢書,口裡喊著救民於水火,不如做一些於民有益的實事。

王象晉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筆耕不輟,寫了大量有益於民的科學典籍,《剪桐載筆》、《救荒成法》、《三補簡便驗方》等,不一而足。其中,《三補簡便驗方》共收錄800餘藥方,包括驗方、單方等,治療範圍包括內、外、兒、婦各科。這部理法方葯俱全的臨床專著,民間醫生讀起來不費力,極有利於為百姓治病。

不過,與《三補簡便驗方》相比,在涉趣園二如亭開始落筆的一部農業專著對百姓幫助更大,也更令王象晉感到自豪。為寫此書,他在家鄉守孝期滿後,歷游天下十多年。每到一處,他注意觀察當地的栽培植物,並記錄下來,再對植物的名稱進行認真考訂,糾正前人著作中的誤記。同時,他注意收集各地的農經和花史,逐一細心研讀。積累大量資料的王象晉成為聞名四方的園藝專家,不少人慕名向他請教農業生產技術。

為紀念隱居鄉里這段難忘的時光,王象晉把那部40多萬字的大型農業專著命名為《二如亭群芳譜》。後人從方便交流的角度出發,把此書簡稱為《群芳譜》。

《二如亭群芳譜》書影。(網路圖)

內容豐富 處處出彩

《群芳譜》以記錄植物為主,兼記動物與氣候。此書內容十分豐富,共分天譜、歲譜、谷譜、果譜、茶譜、竹譜等28卷。其中天卷主要講雲、雨、霜、雹等自然現象,重點論述對農業生產影響極大的霜、雹等天氣現象的形成;歲卷則論述四季、十二月份的氣候變化特點及農業生產預防措施。這兩卷所記內容大體屬於氣候學的範疇。另26卷則介紹與農業相關的經濟植物(包括實用類和觀賞類)、動物(如鶴、龜等)等。每譜前列有一篇簡短的「簡首」,對本譜進行總結和概括,類似於現代雜誌各欄目的「編者按」。

《群芳譜》之所以在中國農學史上占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因為它有頗多出彩之處。

從思想上看,此書用「三才」(天地人)理論相連,明確提出人定勝天的農學思想,強調農業生產中人的主導作用。這些思想都具有前瞻性。

《群芳譜序》(網路圖)

從技術上看,此書明確記載了先進的滴灌技術。「結實後不宜缺水,常置瓶其側,出一細溜等」,書中所記關於無花果澆灌土方法,正是現代滴灌技術的前身。同時,此書還為我國北方地區推廣種植甘薯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朝中期,甘薯從東南亞地區引入廣東和福建。科學家徐光啟將其推廣到江浙一帶,但未能解決北方地區的甘薯保存問題。王象晉曾在江浙一帶任職,對種植甘薯非常重視,所以書中也記錄了北方種植甘薯的方法和技巧。

甘薯,又稱番薯、紅薯等。(網路圖)

在花卉上狠下功夫,不負「群芳」之名,這是王象晉撰寫《群芳譜》期間考慮的問題。書中不但記載了不少傳統名貴花卉的特性,還重要介紹了其栽培技術。值得一提的是對菊花的研究。雖然此前有多部《菊譜》行世,但書中對栽培技術記錄並不多。《群芳譜》詳細介紹了嫁接外地引入名貴菊花的方法:把菊花的莖幹橫埋土中,用莖幹中部發出的幼苗進行嫁接。此方法後多被應該用於觀賞植物的嫁接。

作為對十七世紀以前農學知識和農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性典籍,《群芳譜》在中國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後記

雖然正值明清更替,戰亂不休,但是,由於科學價值不菲,對百姓幫助極大,1621年問世的《群芳譜》仍受到人們的熱捧,商家多次重刻。流傳到現在的版本也有汲古閣本、《漁洋全集》本、沙村草堂刻本等等。

話說王象晉寫成《群芳譜》後,還是在朝為官。直到崇禎十一年,古稀之年的他才辭官回到家鄉。後來明朝滅亡,次子王與胤、三子王與朋殉難,傷心過度他便閉門謝客,完全隱居,自號明農隱士,1653年(順治十年)去世,享年93歲。

王象晉去世後50年,他的孫子王士禛(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向康熙皇帝鄭重推薦《群芳譜》。康熙讀此書後大加讚賞,遂組織人力進行增修,並親自寫序,刊行全國。康熙帝主持所修《群芳譜》有何故事?新書有何精彩之處?欲知後事如何,且聽「群芳譜典籍系列」下集。

王漁洋像(網路圖)

————————————————————

【參考資料】

1、新城王氏家譜網:《新城王氏進士傳記》。

2、論文《毛晉刻王象晉著述考》,毛一銘等著,見《工程科技》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科學的代價:惡魔之核的誕生
為糖尿病患者造福——班廷發現胰島素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