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日前有大V發表文章稱:


今天上午,我參加了華為5G發布會。

華為通報了5G三階段測試結果,單小區容量14.58Gbps,單手機5.2Gbps,這是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成立的5G推進組背書的。

圖三右側說的64T64R,就是massiveMIMO,前幾天那篇所謂最好5G科普居然認為是騙局。

兩年前我尚在軍械工程學院工作時,有軍內科研項目發布,其中有一項就是16T16R,我跟主任還研討過研發的可行性。

massiveMIMO是5GPPP、3GPP、METIS、IMT2020(5G)推進組等普遍認可的5G技術,難道說全世界這麼多通信專家,包括中國軍方科研發布者都是糊塗蛋,就他一個明白人?

MIMO是"多入多出",翻譯成"多天線技術",這一看就是外行,通信專業門檻較高,外行人聽個隻言片語就做科普,那隻能是害人。

華為這次5G發布會非常高調,這也是對國際壓力的回應。

會後我問一位華為中層領導,美國的打壓對華為的影響會不會很大?

他回答:剛開始覺得緊張,現在覺得不過如此,想用對付中興那套對付華為,那不好使,因為從基站到設備,華為晶元都是自主的。

華為現在已經簽了30多個國際合同,5G基站發貨25000+,有人質疑上次還說是1萬多,廢話,這段時間不上班幹活啊?下個月的數據又不一樣了。

華為不懼美國的制裁。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雖然這位大V粉絲千萬,且有通信專業博士的頭銜,但文章里一些說法是存在問題的。

先來說mimo的翻譯問題。此前,這位大V針對鐵流的文章聲稱:


MIMO(多天線技術)被作者貶損,其實MIMO是多入多出技術,只是多天線技術的一種,例如BF(波束賦型技術)也是多天線技術的一種。作者的術語解釋都錯了

顯然,該大V認為鐵流文章里把mimo翻譯成多天線技術是錯誤,並認為連翻譯都是錯的,所以其他論證不足為信。

但實際上,多天線技術是比多輸入多輸出更普遍的名稱,在2009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MIMO多天線無線通信系統》就系統介紹了MIMO多天線無線通信系統的發射機和接收機設計與實現涉及的空時信號處理與空時編解碼技術,以及智能天線無線通信系統的發射機和接收設計與實現技術。鐵流不明白該大V身為通信博士,怎麼發出如此言論。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再來說最近這次mimo實驗。這個就屬於大V和商家都會玩一種話術,很大的迷惑性。mimo技術有很多種,簡單的可以用,有增益但是沒有那麼誇張。增益大的能演示,但是應付複雜場景有困難。大眾分不清楚,都覺得是用了mimo,所以很先進。

此前,一位專家在文章中就寫到: MIMO這個理論1995年提出,已經23年了。它所揭示的對容量的巨大提升致使它一直是學界和工業界的熱點。但是這個技術一直到4G都不是很成功。這個技術有個特點,一演示就成功,一實用就趴窩。記得20年前我還是小白的時候,在電信展上就看到廠家演示空分復用,用相同的時頻資源實現兩個用戶的同時通信,還互不干擾。在一個選擇的場景下MIMO技術是很容易演示成功的,但是在複雜的實際環境中所涉及的問題的難度,是兩個數量級的差別。當然MIMO是一個有潛力的領域,但是其實用化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MIMO的問題還在於,雖然能夠提高容量,但是要增加設備,有成本的。其實MIMO最樸素的應用就是古老的三扇區天線,一個全向小區分割成三個扇區,容量在理論上增加了三倍,這就是MIMO的原理,雖然說是古板了一點。所以粗暴一點,搞個9扇區,12扇區,也就是mMIMO了,這個華為已經有產品了。這和是不是5G沒關係。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專家指出:


華為的工程能力向來很牛逼,兩三年前就發布115Gbps樣機了。最大看點在64T64R,與華為5G宣傳不匹配。當年友商發布有源天線,華為壓力很大,現在看起來趕上來了。用更多的天線實現更高容量是經典理論,也可以用於4G,當然導頻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演示很容易,在實際環境中的可用性和性能才是最大挑戰。

總的來說,某公司這次發布的這些技術,還是很牛逼的。關鍵是,是要付出成本的。何況天線多了,也可以用於4G,這並不是5G的獨有優勢。

事實上,某公司的工程整合能力是非常牛逼的,鐵流以往的文章沒少贊,甚至因為贊過猛,還被知乎上認為的軟文進行批判的。

但如果該公司能夠在IC設計上更加獨立自主一些,而不是跟在ARM身後吃土,不要把ARM的馬甲晶元打進政府採購名錄,以及在宣傳上能夠實事求是一些,就完美了。

在宣傳上浮誇的典型就是大嘴。上次一位范姓高管鼓吹:只有本公司實現了真5G,友商都是假5G又是一例。

而本次這位大V引用的該公司中層領導則又是一個例子:


"想用對付中興那套對付華為,那不好使,因為從基站到設備,晶元都是自主的"。

"不懼美國的制裁"。

華為工程整合能力強悍 管理層和大V發言應實事求是

關於晶元自主的問題,該公司最為馳名的麒麟晶元高度依賴ARM授權,可以說是一卡脖子就休克,這一點中興的ARM晶元在ARM加入制裁後已經經過實踐驗證了。僅高度依賴台積電工藝也是一個致命落點。另外,像很多通信晶元,特別是大量模擬器件,根本就是重災區。很多晶元都要從高通、Intel、博通、TI、賽靈思、Skyworks等公司採購。在該公司每年進口上百億美元晶元的同時,公司中層放言:從基站到設備,晶元都是自主的;不懼美國的制裁。

鐵流只好說,您高興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流 的精彩文章:

國產手機「被忌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華為患上大嘴病 高管罔顧事實貶低競爭對手

TAG: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