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襄陽春節印象: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纏蹄好,春節到

襄陽春節印象: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纏蹄好,春節到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襄陽地區早在陰曆十二月就開始著手春節準備,俗稱「辦年貨」。

襄陽有句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二十三,買大鞭;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肥豬;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麻花炸;二十九,買煙酒;年三十,團年飯;大年初一,拜年作揖。。。。。。

一進入臘月,襄陽人民便忙著購置各種食品,用具,大到家用電器,小到對聯。殺年豬,打豆腐,灌香腸,綁纏蹄,腌制各種腊味乾貨,給老人孩子添置新衣,街道、鄉里還會扎制燈具、練習龍燈、旱船、小車等民間歌舞,準備各種民間文娛活動,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連空氣充滿著喜慶的年味。

襄陽地區位於中原,地通南北東西,包容各地風俗,對於「小年」沒有統一的時間。既有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有「二十四」過小年的並存。但不管哪一天,這一天都是拜祭灶王爺的日子,家家打掃室內外衛生,清洗、粉刷灶台,擺香案於灶王夫婦畫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餅(糖餅)及時令果品為祭。

傳統人家過小年這一天,不僅要清掃房屋,人也要理髮,一切要煥然一新。用大麥芽製作的「打糖」(特別粘牙),以及豆腐、魚、肉放在灶台前沿,燒三炷香,男女主人跪拜「灶王爺」,請其原諒一年的冒犯之處,希望「灶王爺」在返回天庭述職的時候,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希望用甜得發膩的糖糊住灶王爺的嘴,來年能有好運氣。儀式最後,放上一掛鞭,恭送灶王爺一路好走。

祭神的儀式處處都有,但各有不同。在保康南漳,還要點一盞燈放在灶台上,將鍋洗乾淨添了一瓢清水,然後燃燒火紙以及香表,向「灶王爺」禱告:「我送司命爺上青天,一股涼水一股煙,好話多說,壞話少言。」

說完,焚燒灶王爺畫像,送其上天,將新「請」(買)回來的畫像,在除夕夜鄭重貼上,意思迎接灶王爺回家。整個儀式簡單但男人的專利,女人是不能靠近的(封建迷信)。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因為「塵」與「陳」同音,臘月二十四打掃衛生,就是希望把一切窮運,霉氣掃出去。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祭灶的主要貢品是糖,雖然現在大家大多用成品糖敬神,但農村極少數地區還保留著土法熬糖的習俗。選用小麥、米、包穀、紅薯洗乾淨之後培養發酵,最後將糖水熬成初級的麻糖製品。這種糖的製作完全依靠人工控制,火大了就容易熬過頭,糖咬不動,退火太早,糖是軟的容易粘牙,且成色也不好看。所以每當這時,那些精於此道的老師傅格外吃香。

糖是還孩子們吃的零食,大人往往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真正代表過年的不是那甜得粘牙的「打糖」,而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纏蹄。

纏蹄是襄陽的獨特美食,又被叫作「捆蹄」或「卷蹄」,雖然外地人很少知曉,但在襄陽人心中,纏蹄是金華火腿一般的存在,沒有纏蹄的春節註定不會快樂幸福。每個襄陽家庭都會纏上幾隻纏蹄,自己吃,同時接待客人。

上等的纏蹄色澤鮮亮,紅色有白,肥中有瘦,肉質清香,再佐以薑絲、米醋,餘味幽長,是男人們最好下酒菜,也是孩子們愛吃的美味。但纏蹄的製作工藝還是非常考究的,沒有一定的力道,很難捆出美麗的蹄花紋理。

很多年前,襄陽人都是自己在家做纏蹄,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今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會自己製作纏蹄,大多數選擇去外面專業的加工點製作纏蹄。

纏蹄只在冬季製作,從冬月下旬到臘月間是旺季,選擇農村散養的優質豬肉(最好是瘦肉和肥肉並存),取適量桂皮、八角、鹽,小火炒制後備用;將豬蹄順著骨頭切開,除掉蹄甲、腿骨,再將剝下的肉刮凈油脂;將完整的皮、肉攤平放入盆中,用炒料均勻塗抹,腌制兩三天,然後卷在一起,用麻繩用力纏繞,捆得結結實實不能有一點縫隙,放在露天晾晒乾,而後再進行滷製。

毫不誇張的說,纏蹄的精妙就在於」纏」字,必選先纏兩頭,再纏中間,先疏後密,力度均勻,不可大力,否則肉便會從兩頭擠出;力度太小,肉質鬆散不成形。纏好後,還要掛在戶外風乾至少一周,還沒完,一周後還要拆掉繩子重複纏一遍,最後再掛去風乾,這才算大功告成。

「纏蹄兒」煮的時候選用老湯,小火慢慢地滷製一個小時,用筷子戳一下表皮,如果能夠深入其中,就是熟了,撈起來瀝干陰乾。最後放進冰箱儲存,想吃的時候,隨用隨切,非常方便,每片切的如同蟬片一般,上下牙齒輕咬回味無窮,散出濃郁的香氣,堪稱襄陽春節最美味的民間食物。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襄陽民間故事:諸葛亮假寐試劉備,猛張飛放火逼卧龍
周穆王會見西王母是杜撰,還是歷史?一場盜墓引發千年懸案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