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金融雲進入加速期,三方爭霸格局將變!

金融雲進入加速期,三方爭霸格局將變!

金融雲進入加速期,三方爭霸格局將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注意到,近期在金融雲領域探索多年的海通證券推出了一款混合金融雲方案。據了解,這是中國證券行業首個自主可控的統一編排私有雲資源池、行業雲資源池和公有雲資源池的混合基礎設施服務平台。

事實上,與銀行相比,證券行業由於監管差異等因素,雲化進程並不快,尤其是傳統證券公司,業務上雲程度一直都進展緩慢。

這種情況下,此次海通證券在金融雲領域的成果突破實際上是給市場透露了一個訊息,即過去一年裡金融上雲的步伐正在加快。

「目前是加速期,但離成熟期還早,預計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興業數金市場營銷總部首席諮詢官楊旭輝表示。

混合金融雲成趨勢

「金融雲差不多是從2013、2014年發展起來的,第一批的玩家也是這個時候起來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之後到了2017年,金融雲出現了一個小爆發,大銀行和大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始對外輸出金融雲技術方案,加入對市場的爭搶瓜分中。

再到2018年,金融雲熱度持續遞增,成果案例頻出,大互聯網公司、大銀行、中小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相互之間合作不斷。而銀監會還在年初牽頭16家金融機構成立了金融雲公司。

而伴隨著這一現象有一個政策背景是,2016 年中國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銀行業重要信息系統在「十三五」末期,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如今這一時限已過去了一大半。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兩年金融雲的這種熱度仍然會持續增長」,前述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傳統金融機構在歷史架構、系統成本、數據安全等方面存在顧慮,但加快上雲步伐已成為大勢所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41.18%的金融機構已應用雲計算,46.80%的金融機構計劃應用雲計算,已經或計劃應用雲計算的金融機構共佔87.98%,接近九成。

而在這個大趨勢里同時也存在一些小趨勢,比如:

1、大中小金融機構的選擇出現分化。

一個可見的行業現象是大型銀行出於安全可控的需求,再加上資金實力雄厚,往往更傾向搭建私有雲,同時成立子公司進行金融雲服務的輸出;而中型金融機構通常是私有雲與行業雲並用。

而對於中小銀行,「缺錢少人」是其發展信息科技的最主要瓶頸,也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行業雲。

2、混合雲方案越來越受到青睞。

在楊旭輝看來,「因為不同系統的穩定性、擴展性、並發性等要求不同,以及各機構的理解與風險偏好不一樣,對各系統的上雲要求不同、步調不同,所以混合雲會是一個主要方向之一。」

據了解,由於公有雲和私有雲在安全與成本方面分別存在優劣勢,目前各類金融機構傾向於將非核心數據及應用放在公有雲上,將核心業務數據及應用放在私有雲上,所以混合雲解決方案將會成為一個趨勢。

兩強相爭將取代三方爭霸

據了解,目前國內市場上,金融雲玩家主要分為三類,互聯網系、金融系、傳統IT系。

其中,互聯網系包括阿里雲、騰訊雲,金融系主要是銀行科技子公司如金融壹賬通、興業數金、招銀雲創等,傳統IT服務商主要是IBM、惠普等軟體系。

不過,如今的三方爭霸格局正在被兩強相爭所替代。「外資在國內做金融雲會很難。互聯網公司和金融系子公司的金融雲應該會平分天下,但體量應該會是互聯網公司的更大。」楊旭輝表示。

據了解,隨著國家倡導不再依賴以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儲設備為代表的外資IT基礎體系,互聯網玩家和銀行系子公司將進一步成為國內金融雲市場的主角。

同時因為雙方均存在各自的優勢與短板,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具體來說,銀行系更懂金融業務的複雜性,他們對金融業務和場景的理解更深刻,還熟悉金融監管,並且通過雲平台服務的輸出,還能同時向機構用戶輸出業務流程、管理經驗,這些都很受機構用戶青睞。

此外,平安科技CTO方國偉曾在此前專訪中對雷鋒網AI金融評論表示,金融行業對數據安全和合規的要求要高於其他行業,比如要滿足租戶隔離和訪問控制等雲計算特有的安全特性等,而在為用戶簡化合規認證手續方面,金融系雲服務商也更有優勢。

而互聯網系金融服務商的優勢在於:更具互聯網屬性,能提供標準化的、迭代更快速、成本更低的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但另一方面在金融雲定製化方面,互聯網系玩家相對缺乏經驗。

針對定製化瓶頸,也有互聯網系玩家在不斷發力突破,如騰訊金融雲就通過公有雲、金融專區、金融專有雲多種類型來覆蓋全各種金融業務場景,增強為用戶量身定製雲服務的機動能力。

三五年後進入成熟期

究竟什麼在影響著金融上雲的進程?

楊旭輝認為,一方面是上雲的指導意見在推動,另一方面是監管對金融雲服務的風險擔憂及科技自主可控的模式轉變需要過程。

「所以上雲工作會有一定滯後性。待規模上去,風險可控達心理預期,性價比優勢突顯,就會由被動上雲轉為主動上雲,主動上雲一兩年後就步入成熟期。」

事實上,綜合業內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中國金融雲市場整體規模為43.4 億元,2017年這一規模約達到80多億元,而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00多 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本身屬於比較成熟的行業,金融上雲也在強監管之下,因此這個市場的增長曲線大概率是平穩上升,不會呈現突變式發展,也很難出現大範圍的金融亂象或行業震蕩。(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第二大行TD Bank是如何踐行科技戰略的?
「開放銀行」的開放重點:線上線下融合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