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他能成為英國新首富,可能要感謝你

他能成為英國新首富,可能要感謝你

戴森吸塵器的發明者、71歲的詹姆斯·戴森,成了英國的新首富。

這裡面大概就有你或身邊朋友的貢獻。

據戴森公司披露,他們去年有一半的利潤來自亞洲市場,中國又是其中增長最迅猛的部分。戴森的總資產由此躍至138億美元。

戴森被稱作「家電喬布斯」,他稱自己是「發明家」

在此之前,詹姆斯·戴森已是英國最大的「地主」之一,名下的土地總量超過了2.5萬英畝,比英國女王擁有的私人土地還要多5000英畝。

他有一處房子,門前弄了300英畝的花園——因為他小時候的假期都是在農場度過的,他喜歡那種田園生活。

在採訪中,他也經常說自己並非典型的商人,更喜歡被稱為「發明家」。

「我對賺錢沒多大興趣,我做戴森並不是為了賺錢。讓我真正充滿熱情的是設計、發明,還有繪製和製作東西。」

30多年前,他還因為這些發明,負債纍纍,差點破了產。

戴森吸塵器:一個非常偶然的發明

詹姆斯·戴森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傢具和室內設計專業, 他自稱是「三差學生」,「就藝術設計還行。」那時,根本沒想過要去發明家電產品。

但上世紀70年代中期時,他因為對當時的吸塵器產品不太滿意,就去給人家提意見,結果沒被搭理。

他決定自己搞一個。他注意到可以把工業除塵機的原理結合進來,但沒人願意為這個新鮮點子買單,大家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於是,他只能獨自行動。

一個「藝術生」要跨界鑽研工程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用了三年多時間,他做了5126個樣機,每個都失敗了。

「有的時候一天測試兩個,不對的話就一直做下去。」

他也陷入越來越重的債務之中,靠妻子的收入勉強維持著全家人的生活。

「我的妻子邊賣畫邊授課,我們不停地借錢、借錢、借錢。我們開始自己種菜吃,就連孩子的衣服都由她來縫製。」

戴森也有著強大的內心和堅韌的個性——第5127個樣機,成功了。

最多時,他欠了銀行100多萬英鎊。

戴森開始與歐洲的零售商們接洽。但是,沒有公司對購買這項技術感冒。「而那恰恰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勇氣。」

1986年,轉機終於出現了。

一家日本小公司給戴森打了電話,他飛到日本。

在開了幾個徹夜會議之後,戴森將吸塵器技術授權給這家日本公司,那台吸塵器被取名為G-Force。

他本人的經濟狀況這才開始回暖……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G-Force(也非常貴)

戴森產品為什麼那麼貴?

那台G-Force在日本的售價接近2000美元。買得起它,成了有錢的象徵之一。

日本的中產階級以擁有戴森的產品為榮。

這一策略在今天的亞洲市場仍然有效。

除了產品確有特色,昂貴的定價也幫助戴森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

不過,詹姆斯·戴森也是因為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市場萎縮,才不得不在1992年自己創立了「戴森」品牌。

戴森的頭髮實驗室,價值8800萬美元

像剛起步時那樣,戴森一直很看重對產品研發的投入。

比如花4年耗費5000萬英鎊研發新型電吹風,此後又不斷迭代。

每周花在研發上的金額高達700萬英鎊……其中,很多產品最終都失敗了。

戴森內部的員工對於正在進行中的研發都會守口如瓶

《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去參觀戴森總部,發現「就算是對自己人,戴森員工的口風都很緊,不會彼此交流手裡的項目。辦公室的絕大部分區域都禁止入內,樣品們都蓋著帆布。並且,禁止拍攝工程師的電腦屏幕,在一些實驗室里,機器都被蓋上了巨大的黑色垃圾袋。」

戴森本人相信「產品為王」,只要產品做得好,就一定會有人買單。

開發新產品前,不做市場調研?

戴森公司在研發產品之前並不會去收集消費者的意見與需求,因為那樣做「也找不到革新技術的思路」。

反過來,戴森公司會「教育」市場。就如它剛打入美國市場時,拍攝的第一支廣告片就拆解了吸塵器,向人們解釋其中的科技成分。對於中國,戴森依然在做相似的事情。

雖然初衷只是想做個設計師,但詹姆斯·戴森無疑有著營銷的天賦。

他曾對《紐約時報》說:「人們會想要買一些奇特的東西,只要那件東西有點兒用。」

《老友記》里的莫妮卡在用戴森吸塵器

為什麼總是強調「設計工程師」身份?

從學生時代起,戴森就喜歡搞一些新奇的、市面上沒有的東西。

比如,「海上卡車」汽艇,這是戴森的第一份工作。

當時,他還是一名留著長發、穿著大褲子和花襯衫的藝術生,在一家製造公司兼職。

接到這個造船任務時,他對船一無所知。但後來,這種玻璃纖維船被賣給了世界各地的軍隊、石油公司和建築公司,也開啟了戴森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這樣的經歷,讓他後來很喜歡招募應屆畢業生來工作

他們沒有包袱,他們有熱情,有好奇心……當你在做一些非常不尋常的事情時,通常最好是由之前毫無經驗的人來做。

為年輕人設立「戴森設計大獎」,圖為他與一位獲獎者

戴森的另一個發明是球輪手推車

當時,剛剛畢業的他,和妻子住在距離倫敦100英里的鄉下。

在務農時,他看到傳統的手推車常被泥濘的地面卡住,就想到要發明一種新的手推車來解決這種窘境。

他說:「我的成功,來自於觀察那些日常所用的、但一直被認為無法改善的東西。」

「我享受那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此願意付出時間、耐心並接受失敗

如今,戴森公司正在興緻勃勃地研發無人駕駛的電動車。這個項目從2015年啟動,電動車將在新加坡生產製造,2020年發布,2021年銷售。

網傳的戴森電動車概念圖

而且,戴森公司還宣布,將把總部從英國遷至新加坡。

但這也招致一些英國人的反感,抨擊詹姆斯·戴森「虛偽的令人震驚」。

因為戴森曾是支持英國脫歐的最重要的商人之一,如今卻又帶頭「出逃」。

戴森公司解釋說,搬遷總部是為了應對亞洲業務的增長,但外界猜測,這是因為新加坡的稅率比英國低2%。

不過,出來回應這些問題的都是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戴森自己更喜歡和工程師們待在一起,每天下午去公司的實驗室尋找靈感。幾十年來,都是如此。

他要求所有的員工都要用「工程師的思維去思考」。

戴森有過很多失敗的產品,比如洗衣機。

在研發過程中,他和一群工程師研究了多種洗衣方法,努力地想讓更有效率的洗衣機實現手洗衣服的效果。

那台洗衣機的市場表現很差,他便將其下架。這是商人的思維。

但他說,「我享受那個解決問題的過程」。為此,他願意付出時間、耐心、並接受失敗。這就是他說的「工程師思維」:

「我未曾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無效的方法」。

「你無法從成功中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從失敗中可以。」

編譯整理:咬咬 CPL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F:

Bloomberg: Britain Has a New Wealthiest Man After Dyson"s Big Year

日經經濟報: Dyson為何成功:不徵求消費者意見

theguardian: How we made the Dyson vacuum cleaner

BBC: Sir James Dyson: From barrows to billions

NYtimes: Dyson Is the Apple of Appliances (and Just as Secretive)

《視覺014:總想逃跑,卻還在這裡》

已全線上市!掃碼直接買

奧黛麗·塔圖專訪 | 埃里克·索斯專題報道 | 2025,34億

名人的「失神時刻」 | 雅庫特往事 | 人偶愛好者 | 德尼羅

京東 噹噹 亞馬遜 天貓及各地實體書店均可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我最後一首關於狗的詩
馬斯克70歲的鋼鐵媽:「我隨時準備出去干一架」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