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知識:佛教徒是不是「悲觀」者?

佛教知識:佛教徒是不是「悲觀」者?

悲觀(佛教解釋)

悲觀(bēiguān),佛教語,五觀之一。謂以慈悲之心觀察眾生,救人苦難。

佛教徒是不是悲觀者?

佛教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佛教是真實的宗教。一些批評家認為佛教是不健全的、悲觀的、憤世嫉俗的宗教,徬徨於昏沉與黑暗中,以無害的快樂為敵人,無感受的飄泊在單純的生活中。因而斷言,佛教是在悲觀中孕育一種對生命絕望的生活態度,鼓勵一種模糊籠統的概念,認為人生被痛苦和邪惡所佔據。這些批評主要基於他們誤解了四聖諦中的苦聖諦,以及實踐一切緣起無不是苦的看法。

假使佛教的創始人──佛陀,真的是一位悲觀主義者,對他的描繪將更加惡劣。事實上,佛陀的形象是和平、莊嚴、充滿希望和善意的。佛陀身上散發出的微笑和吸引力,據說是不可臆測和難以理解的,也可以說這就是他的教義的縮影。對灰心和苦悶者而言,佛陀那充滿希望的微笑,是一種永不失敗的力量、是一種振奮劑和令人欣慰的芳香。

佛陀慈悲的光輝普照十方,像他這樣的人,不可能是一位悲觀者。當劍喜王和他的太子在聆聽了佛陀的開示後,他們了解唯一獲得真正自我的征服,和獲得民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佛陀真理的教義──佛法。佛陀擁有高度的幽默感,他經常發出會心的微笑,令他的敵對者因此而消除敵意。佛陀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他能消除信徒的危險和邪惡的心識,並令他們心甘情願的追隨他。佛陀在弘法、辯論或和信眾們討論問題時,總是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平和的態度,因此贏得廣大信眾對他的崇拜和景仰。像這樣的一個人,我們能說他是悲觀主義者嗎?

佛陀從來都不希望信眾過著痛苦、憂愁和焦慮不安的生活。他指示了痛苦的真相,和克服及消滅痛苦的方法和道路。要成為一位覺悟者,必須快樂。快樂是佛陀要我們培養證悟覺悟的條件之一。快樂絕對不是悲觀的。

有兩部經典:《長老偈經》(Theragatha)和《長老尼偈經》(Thergatha),裡面記錄的都是佛陀的弟子們快樂的言辭,男、女眾弟子們,以佛陀的教義為修持的方針,在生活中找到和平與幸福。根據經典記載:「有一回,高沙喇國王(kosala)告訴佛陀:他不喜歡其他宗教的弟子,他們看起來憔悴、粗俗、蒼白、孱弱,無法給人一個好的印象,而佛陀的弟子則充滿喜悅、歡愉、振奮的享受著精神生活,並以嚴肅、平和、輕鬆的心情生活著。過後,他又補充道,他相信佛陀的弟子們這種健全的氣質是由於:佛陀的弟子們,深切的體悟到佛陀那偉大和意義深遠的教義。」

有人問佛陀:他的弟子們,日中一食,過著簡單、純樸、寧靜的生活,因何會有如此的光輝呢?佛陀回答:「他們不懊悔於過去,不憂慮於未來,他們只生活在現在,因此,他們如此的容光煥發。愚痴的人,懊悔於過去,憂慮於未來,他們如乾枯的蘆葦草一樣,折斷於烈日之下。」《相應部經》

佛教是一個宣傳世間諸多不如意的宗教。然而,不能因此而把佛教列入悲觀的宗教。因為佛教的實質是教導我們如何消除這諸多的不如意。佛法告訴我們,即使是最邪惡的人,在接受果報之後,還是一樣可以獲得解脫。佛教為人類提供了達到解脫的希望。但是,其它的宗教卻認為壞人將永遠的壞下去,並且有一個永久的地獄在等候他們。佛教否認這種教義的說法。

佛教既不悲觀,也不樂觀。佛教不鼓勵一個人在這世間,由於悲觀或樂觀而改變他的思想。相反的,佛教鼓勵我們要活得真真實實,同時必須去學習了解事物的真實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的精彩文章:

佛教故事 南宗禪創始人慧能大師的故事
佛教中的聲聞 是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弟子

TAG: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