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杜甫有才華有機遇又熱衷進取卻最終仕途不順,這是為什麼

李白杜甫有才華有機遇又熱衷進取卻最終仕途不順,這是為什麼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杜甫可稱得上是唐代雙雄並峙的文學泰斗,他們在詩歌上有絕頂的成就,在仕途上卻一直磨難重重,窮困不通,後世許多人為之抱屈不平。

洪邁《容齋四筆》評李白道:「蓋時有屈時,正自不得不爾。大賢不偶,神龍於螻蟻,可勝嘆哉!」《歲寒堂詩話》評杜甫云:「《莫相疑行》,以子美之才,而至於頭白齒落無所成,真可惜也。故嘗有『中宵有自惜,晚起索誰親』之旬。穀梁子曰:名譽既聞,而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而王者不用,有國者之罪也。」都認為李杜之大才,應出將入相,竟然仕途蹙滯,深為可惜。

事實上細觀李杜的身世經歷,他們並不是完全沒有機遇,外在的客觀條件也存在,他們又熱衷於進取,頗為自許,可是最後潦倒至死,也是與他們自身的性格有密切關係,並不能全推到時世君主身上。

先說李白。李白自幼就顯示出不同凡響的氣質和才能。他生長於四川綿州,十歲通詩書,愛好劍術,輕財任俠。史載他「喜縱橫術」,說明他早有心於政治,注意權謀之術。

天寶初年,通過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赴長安,他心中充滿喜悅。在《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到了京師,又以才華風采傾倒一時。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他馬上驚嘆道:「你簡直就像貶謫人間的天上神仙!」又直接向皇帝推薦。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與他談論時事,藉以考察他的才學。他當場揮筆寫出一篇奏頌進呈,文采飛揚,令玄宗十分高興,立即在富里招待吃飯,而且親自為他調羹,這是何等的殊榮!顯見其才華和風采使皇帝也為之嘆服,贊同賀知章所謂「謫仙人」的評價。飯後,委託他為翰林學士,當此之時,極其光輝的前程在李白面前展開,實現他的抱負是指日可待了。

李白自恃甚高,常以呂尚,諸葛亮,張良,謝安等古代名相自比。他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如此大的雄心,甚至可以稱之為野心,對別人來說也許是可笑的,然而對李白來說,條件都已具備,管晏之功業近在咫尺。

首先,李白得到侍召翰林這個位置,就是進入權力中樞的最好途徑;

其次,天寶初年,仍是唐朝全盛時期,此時玄宗雖日漸沉湎於逸樂,可是畢竟曾經大有所為,比歷史上很多,皇帝要明智得多,他非常欣賞李白的才華,親自調羹,多次召他入宮飲宴,酒醉狂態一部則以非禮,知道李白堅持離開朝廷時,還厚賜黃金,如此殊榮和禮遇,說明他對李白的確相當賞識。古來是治不愈就在於缺乏知遇的明主,而李白至少是得到了玄宗非常的賞識,懷才不遇這句話,對李白就不恰當了;

再次,李白的才華不僅得到玄宗的賞識,而且名動天下,從民間百姓到許多社會上流階層的達官貴人,皆知李白的詩名或文名。此時的李白,既得到天子的賞識,有佔有翰林的位置,名遠播海內。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全。要謀帝王之術,進達輔弼之位,對稍有政治才能的人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可惜李白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在長安詩酒風流之後,終於又退歸江湖。避開一些回護之詞,根本原因在於李白自身:太多世人氣質而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太多文學才華,卻不具備執政的智能;太多狂傲之態,卻沒有屈伸之術,由於李白聲名大振,上至玄宗王公卿相,下至李適之、賀知章等廷臣,都對他相當敬重;然而李白與皇帝王公相交,並不謙虛,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狂態畢露。「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這種豪放不羈絕非有志天下者所為;此外,「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止之。」李白明知高力士深得帝後寵信,影響舉足輕重,為何不注重謀略,仍然要侮慢他呢?如此不諳權謀之道,如此缺乏政治遠見,終究不能成事,算是咎由自取。

再說杜甫。杜甫的一生永遠沒有李白那麼幸運,他比李白晚生十年,最好的年華在安史之亂,以及此次事件前後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動蕩中消磨了,不過杜甫並非沒有出將入相的機會。

公元755年,安祿山餘姚起兵叛亂迅速達到長安,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逃出,歷盡艱辛來到鳳翔。穿著破敗的衣服,拜見即位不久的唐肅宗,肅宗讚揚他的忠誠,任命他為左拾遺。品質雖然不算很高,可是對有心仕進的人來說,位置相當不錯,可以說杜甫獲得一個相當好的機會,他於此可以充分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不久之後,杜甫並沒有因進諫獲罪,倒是為疏救房琯觸怒了皇帝。房琯志大才疏卻又自視高明,結果在討伐安祿山過程中,因迂腐不堪而一敗塗地,導致全軍覆沒,對於他這種疏闊誤國的人早該重罰,可是杜甫卻顧念自己和房琯為「布衣交」的情分,上書相救,理由是「罪細,不宜免大臣。」

而當此時,國家瀕危,人心惶惶,房琯處置不當,弄得全軍覆沒,不但葬送許多士卒的生命,對整個局勢來說也不啻雪上加霜,作為諫官的杜甫,倘若出於公心,本應上書勸諫,要求追究房琯的責任,明正典刑,而當朝廷對房琯示以薄懲的時候,他的辯護竟說「罪細」,實在是糊塗至極!還有什麼比國難當頭,輕忽喪師的罪更大呢?

本來肅宗要降罪杜甫,宰相張鎬說,如降罪的話恐怕「絕言者路」,肅宗於是放棄了問罪的念頭,可是杜甫卻不識時務,適可而止,反倒喋喋不休地為房琯辯護,導致了肅宗對他的疏遠。其實,以房琯的經歷和為人,不值得為其辯護,而杜甫卻不思過,固執己見,為其抗辯,不知變通,相機行事,其失敗實由人事所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執迷不悟是缺乏政治才能者的通病。

另外,杜甫的性格也是其仕途失意的重要原因。與李白相比,杜甫是才華內需不是鋒芒畢露,可是其性格的倔強與狂傲,兩者卻不相上下。如《新唐書·杜甫傳》云:「先臣怨,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諸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父辱。」這段懇求的言辭中掩蓋不住於雲之上的豪氣。首先他替祖上的功業文章非常自豪,先述家事,起筆不凡,接著自我稱道才能,自比漢代名儒楊雄等。與李白常以司馬相如子虛相似,結語自己的悲慘處境,歸咎於君主棄置,是大賢沉淪,沒有遇明主之意。

縱觀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失敗的原因,不難看出,李杜二人雖才華橫溢,志高意遠,但卻性格孤傲不從眾,居高不居的,能伸不能屈,能亢不能卑,不諳世情,不懂權謀,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實屬必然。正如辛文房的一段評語: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關於多爾袞,崎嶇板蕩之際,語語霸王,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眾善於古今,集大成於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什錦少色,徒列空言,嗚呼哀哉!

看完本文之後,我們可以知道李白杜甫雖然有才華,有機遇,又熱衷於進取,最後卻都是因為性格的原因,仕途一直不順利!因此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明英宗朱祁鎮為啥暈乎乎地做了兩次皇帝?
姓氏文化探源——韓姓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