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記憶深處的「年味」,一直藏在美文里!這些句子,好美!

記憶深處的「年味」,一直藏在美文里!這些句子,好美!

小時候,過年意味著一塊塊香氣四溢的炸肉,一張張紅紅的票票,以及叔叔們坐在一起推杯換盞和阿姨們圍在火爐邊嘮家常時的笑。長大後,過年是離鄉千里的一張車票,是爸爸慈愛的目光和媽媽的聲聲嘮叨。雖然每家每戶過年的習慣都各不相同,但「年味」卻代代傳承。過年,是十幾億中國人的大事,更是文人墨客筆下那一抹化不開的白月光。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古往今來,那些大家筆下的過年是怎樣的吧!

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這首詩可謂膾炙人口,詩中描寫了宋朝人民過年時熱鬧、歡樂的景象,家家喝著屠蘇酒,還換了新桃符。這首詩的刻畫非常形象,彷彿讓我們穿越回了宋朝,去看一看古人過年時的情形。

過年總是歡樂的,喜慶的,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洋溢著如花的笑容。除了王安石的這首詩詞,在豐子愷筆下的《過年》散文里,也有精彩描述。

現代·豐子愷·《過年》

「絕大多數人家二十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後半夜送神後才關門。我們約伴出門散步,買花炮。花炮種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裡早已經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的時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

而在近代作家的筆下,過年不僅要喝酒,還新添加了放鞭炮和熬夜的習俗。除此之外,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因此吃飯的時候,碗筷還要保證是雙數而不是單數。從「我全部用以買花炮」能看出,豐子愷小時候興許和大家一樣,是喜歡放鞭炮的調皮孩子。直到現在,鞭炮對孩子的吸引力依然是居高不下,可謂每逢過年,孩子都要出門放一放鞭炮方才算過了個好年。

除了豐子愷的過年,還有著名作家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寫的也是非常之妙!

現代·老舍·《北京的春節》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而在老舍的筆下,年就意味著雞鴨魚肉樣樣不能少。誠然,直到現在,年夜飯依然非常火熱。北方過年喜歡炸酥肉、炸丸子等,媽媽們更是備好了能吃好多天的肉。可以說,過年也過了嘴癮。而吃團圓飯是更不能少的,不論孩子離家多遠,也一定要在除夕這天趕回家和父母團聚。過年,也是團圓。

還有沈從文的文集里,也記錄著過年的情形,接下來我們繼續欣賞。

現代·沈從文·《沈從文文集》

「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除了放鞭炮、吃團圓飯以外,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還有玩燈的習俗。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誰家焰火出眾超群。熱鬧非凡的景象,令人好生羨慕。

當然,過年的習俗可不止這些,可不論在哪裡,年味都是相同的,過年的氛圍也都是一樣的濃厚。中國人的年,是幾千年的傳統,也寄託了淳樸的中國人對幸福安康心愿的期盼。年,可是中國人這輩子都割捨不掉的家國情懷啊!

看了這些文人筆下的過年場景,想必您也十分願意和我們分享您的家鄉過年的習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賞鑒 的精彩文章:

深藏在「詩詞」里的勵志,2019,一起乾杯,為夢出發!

TAG:文史賞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