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狀元及第,進士出身是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和理想。清代總共出了100多個狀元和兩萬多個進士,這些狀元來自不同的省份,連四川、貴州那樣的偏遠之地都出過狀元,而山西一個都沒有,就連進士的數量也遠遠少於其他省份。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那麼,難道是清代山西讀書人就不愛功名亦或是讀書人不成器嗎?當然不是,在山西有一個傳統,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學而優則賈。讀書最好的頭腦最靈活的人都去經商做生意了,而那些頭腦最笨的讀書人才會選擇參加科舉。這種傳統不是一年兩年就有的,而是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才形成的固有思維。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知縣一年的收入大致是1000兩白銀,這個待遇就和山西票號里一個小夥計旗鼓相當。至於掌柜、東家那就更難想像了。在古代,山西商團是十大商團中最早崛起的,史上稱為晉商。晉商是在明朝中期正式形成的,是我國明清兩朝最大的商團。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清代一位在山西巡撫曾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寫道:「山西太谷縣孫姓人家存有白銀2000餘萬,曹姓、賈姓人家各有4四五百萬,平遙縣的侯姓人家、介休的張姓人家,各有三四百萬……介休縣家產超百萬的大概幾十家,祁縣超百萬的大概也有幾十家。」

可見,太谷、介休、祁縣這三個縣城的富商的家產總和已經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呢?乾隆朝最鼎盛的時候,朝廷歲入不過八千多萬兩。可以想像,山西的商人到底有多豪。

順治親政後,最先做的事便是傳召當時最有名氣的八位山西商人,將他們編入內務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皇帝重視山西商人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雍正年間,朝廷調集軍隊平定青海叛亂,當清軍深入草原以後,軍糧供應發生了困難,僅購買糧草就需要數百萬兩銀子。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就在雍正帝寢食難安的時候,一位山西商人站了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而這位山西商人的爺爺,就是順治帝當年宴請的八位商人之一。

山西商人的生意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準備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忙著計算價格的身影;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從甘肅的老西廟到新疆的古城塔,從昆明金殿的銅鼎到江蘇揚州的亢園,都是山西人建造的。

山西商人的資本生意中,最著名的山西票號,可以說是「匯通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日升昌,它的大掌柜是一個原本靠做顏料生意發家的雷履泰。在日升昌開業之前,人們不管做生意還是拜訪親戚朋友,都需要帶著沉甸甸的銀子上路,不僅耗費體力,而且極不方便。有了日升昌以後,人們出遠門就方便多了。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後來朝廷的官員也慢慢開始委託辦理匯兌事務,資本積累越來越多,日升昌的分店也越開越多,利潤越來越大。後來又吸引存款,發放貸款,日升昌的生意就更紅火了。其他山西商人也開始學日升昌的經驗,投資票號生意,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號。

封建皇權制度下的晉商為了穩固自己的生意,擴大產業規模,大力結交官府。因此,官商勾結,互相利用、依存。張之洞在母親去世守孝時被開了缺,三年期滿後回京希望朝廷提升自己的官職。為了打通上下關節,張之洞拜訪了日升昌票號,想借10萬兩銀子,日升昌覺得數額過大沒有給予答覆。

大清此省沒出過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因為讀書好的人一般不參加科舉

其後,張之洞去了協同慶票號,卻如願以償得到了借款。而張之洞為了報答協同慶票號的掌柜,出任兩廣總督後,便把兩廣的財糧國稅全部交給協同慶解交,此後三四年,協同慶就因此盈利百萬銀兩。晚清時期,國家多難,而每當朝廷財政緊缺時,都會想起山西商人的錢袋子。或許,山西商人錢太多,也為他們帶來了無盡的苦惱,甚至有時是災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大清18個省僅有此省不設巡撫,總督包攬一切政務且分季節兩地辦公
兩鄰國在中國領土打仗百姓深受其難,慈禧發話:都是友邦保持中立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