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原創 《詩經》源流及體例

原創 《詩經》源流及體例

最早尊《詩》為「經」者,大約是戰國時期的荀子。那會兒,人們習慣稱之為《詩三百》。《墨子.公孟》稱:「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由此可見,早先的《詩三百》不僅可以誦讀、歌唱,還可以配舞表演的。真格屬於「寓教於樂」的,可惜與之相匹配的樂譜亡軼了。至於何時消失?則很難辨識了。現在,只能閱讀,連吟誦的功用都消失了。

《論語.為政》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很屬於很純正很規範的通識文本。當時,人們交際、辯論,或者勸誡,動輒就搬出了《詩》里的句子。如《左傳》、《國語》中的《詩》曰之類,尤其在外交場合,引用《詩》句,成為最時尚的的辭令。

今日我們所稱謂的《詩經》,大致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的事兒,當時設了「五經博士,」即:《易》、《尚書》、《詩》、《禮》、《春秋》。學子考取功名,就學這些,大致類似現今高考的專業及命題範圍?

因而,從漢武帝時期始,《易》《尚書》《詩》《禮》《春秋》便稱為「經」了。

具體談及《詩經》,均知曉「風、雅、頌。」對此,歷代文人學士爭論不休。緣由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將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因此,到了漢代沒書可具,學者便憑記憶口述傳授,這種說法不可信,也不足為據。

最早闡釋《詩》意而傳授者為戰國時期魯國的毛亨,據說是荀子的學生,史稱「大毛公。」趙國人毛萇,稱為「小毛公。」毛亨曾作《詩詁訓傳》,後來傳授給了毛萇。

漢代傳授《詩經》者,分為魯、齊、韓、毛四家。後世稱「四家詩。」《魯詩》因魯人申培得名;《齊詩》出於齊人轅固生;《韓詩》出自燕人韓嬰;《毛詩》則為毛公了。西漢時,魯、齊、韓三家立為「學官,」東漢時,《毛詩》漸興,立為「學官。」魯、齊、韓三家漸趨衰微,以致亡軼。我們現在看到的,則為《毛詩》了。

《毛詩》每一首均有題解,並對「風、雅、頌」的體例皆做序闡釋,認為:「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意為「諷諫、」「教化」之意。

「風」屬民歌,共收一百六十首作品。十五國風,確是當時十五個諸侯國流傳的民歌。事實上,任何形式的詩,均需表達某種思想或情感。《毛詩》解釋「風」為「諷諫、教化」之意,亦說得通,不過有點兒牽強附會。

「雅」為「正,」引申為「政,」從而得出「言王政之所由興廢」的結論。「雅」分「大雅」與「小雅,」共計一百零五首。其中:「大雅」三十一首,「小雅」七十四首。同時,有一部分屬於民歌。

「雅」詩多為文人及朝廷官員「敬獻」之作。從樂的角度論,屬於「雅樂」或「正樂。」類似今日之紅歌吧?也就是很嚴肅的玩意兒,大致在宮廷非常嚴肅、隆重的場合演奏的一類。其間,也有一部分來自社會底層的作品。

「頌」是讚美王侯之功德,以告神靈之作。《毛詩序》說:「頌者,盛美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其實,就是祭祀時所用的頌歌,共有四十首。

從古至今,對「風、雅、頌」的真實意涵闡釋、爭論頗多,而且持續不斷。其實,《詩三百》從徵集始,就賦以了政治意涵意。漢代倡行「獨尊儒術,」其教化的作用凸顯。魏晉之後,便漸趨成為了文學範本。

至於說與之相關的「賦、比、興,」則屬於表現手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帆閑談 的精彩文章:

原創 孔子刪詩說

TAG:孤帆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