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這真不是留學生在矯情
每當圈哥滿臉油光的從essay中抬起頭,看著朋友圈裡國內的朋友們已經開始喜氣洋洋準備過新年,就覺得已經9012年了為什麼要在國外過這麼悲慘的生活!
但奇怪的是,熬到放假,興沖沖的飛回國內準備接受淘寶和外賣的洗禮時,突然發現對國內的生活竟然變的不適應了。
雖然車站口的黑車司機們一口一個「老鄉,坐車不,還差一位」親切的呼喚著圈哥,提醒圈哥已經回到家鄉。
但繁忙嘈雜的街頭讓圈哥感覺神情恍惚 人格分裂——
公共衛生間消失的手紙讓圈哥感到惆悵
以前的朋友見面變的莫名生疏
很多話題也沒辦法聊到一起
甚至有朋友還說
「這有多大事兒啊,你怎麼這麼矯情了......」
圈哥採訪了7位在英國留學過的同學,認真地交流一下「留學回國之後不適應,真的是矯情么」這個問題。
Sylvia
(UCL_人類學專業_2018年回國)
回國時刻表現格格不入
這就是「矯情」
我覺得回國對於我來說也不算是舒適圈,因為我從小對國內的文化和人情是有隔離感的,接受的西方文化教育比較多.
但去了英國之後又覺得自己從小形成的文化習慣跟西方也不是那麼合拍,導致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經常產生懷疑,感覺在國內國外都有一種在「觀察」,是一種旁觀者的感覺。
圖:Teaching
我不覺得這種不適應是一種「矯情」。
從社會文化的方面講,這種不適應多是來源於生活和文化環境的突然改變吧,我覺得所有有出國生活經歷的人都會有。
我記得看過一個一路片,連人類學家在第二次進入田野的時候都會產生逆文化衝擊,就更別說生活了很久的國家了......
我覺得不能說是一種矯情,但我會覺得如果在回國後一味標榜自己的出國經歷就不太好了。
如果要決心在一種文化生活,就應該努力去做一個「土著」。但時刻表現出自己的格格不入,這就可能是一種「矯情」了。
Lexy
(UAL_攝影專業_本科在讀)
回國適不適應的問題只有2個答案
快適應和慢適應
回國適不適應的問題只有2個答案,快適應和慢適應。我覺得不會有人永遠不適應。
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問會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適應只是慢一點,這不是矯情,這可能是這個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平衡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感,這和矯情沒什麼關係,所以我的觀點是不矯情。
對我來說最不適應的,就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出國學攝影,一些小夥伴對藝術的理解還是偏片面和局限的。
圖:Creative Live
生活方面肯定還是覺得國內親切,畢竟在那生活了二十多年,倫敦大多數人很怕會冒犯到別人,所以有很多sorry,但是國內這方面就想的比較少。
這也是剛留學時很懷念家鄉,回國後又容易感到不適應的一個點吧。
山木和枝
(加拿大_計算機專業_研究生在讀)
在國內,大家都太忙了
其實我是個很容易適應的人,基本對所有事情都沒有所謂適應的過程。回國半個月了,唯獨特別不適應國內的交通習慣 。
比如我剛下飛機的時候在機場的停車場,過斑馬線的時候就差點被車撞了,現在想想都害怕......
圖:medium
有可能是因為我國外所在的城市沒有那麼擁擠,對比多倫多蒙特利爾、哈利法克斯居民的開車習慣真的可以算是非常棒,社會秩序維持的非常好,時刻都是恭謙禮讓的狀態。
國內的話因為我在北京呆的時間長,我就拿北京來舉例說,行車只是一個引子,反映的是日常人們生活的心態。可能是因為太忙碌了,大家就只會忙著完成自己的事情,往往就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當然不是矯情啊,因為真的會有不適應。
餡
(UAL_新媒體專業_研究生在讀)
排隊排到迷茫...
回國那會兒,在我上海虹橋火車站準備坐高鐵回南京的時候,排隊的我真的有點迷茫了,周圍人說話聲音也很大,火車站很大,但是還是覺得擠,覺得自己喪失了那種空間適應能力了啊……
圖:forum
其實我安慰自己,換任何一種環境都會有那麼一會兒不適應的。畢竟三周就能形成一種習慣,時間久了就好了。
我有時候覺得去了新的地方,帶著一種期待去,這個地方如果剛好滿足了那種期待的感覺。等到離開那個地方,就有種回到現實的感覺。
Amoy
(英國_傳媒專業_2016年回國)
見過了世面,
自己也變得更為包容,更有判斷力
剛回國的時候,感覺國內變化還是挺大的,國外還是信用卡支付,國內已經普及手機支付了,大家基本都不帶現金了。
高鐵出行也很方便準時,雖然車上有時候會很吵。
也有不遵守秩序,擁擠插隊,亂丟垃圾的現象出現,碰到這事兒是有點鬧心。
之後明顯經歷了共享單車、充電寶等突然興起、又突然敗落的事兒。感覺社會在不斷的嘗試與更新。大家對創業和互聯網充滿激情。
圖:中華網
在國外總感覺大家都很高素質,彬彬有禮。排隊的時候,前面的人再慢後面也不會有人催。有事沒事道歉一下。
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國外很包容,大街上奇裝異服都沒有差異的眼神,再怎麼個性化大家都能接受,互相尊重。在國內只要稍微有點不一樣或者出格,大家就會奇怪的眼神打量。
我最喜歡國內豐富的夜生活,吃的選擇多,也比較對胃口。外賣行業十分發達。
但是人多也是個問題,去景區、博物館全是人擠人,體驗感太差。
我覺得一開始稍微有點不適應是有的,就像回來倒時差一樣。但是畢竟從這裡長大,融入也很快。
見過了世面,自己也變得更為包容,更有判斷力。包容差異,包容素質,判斷網路暴力等等。
Flow
(英國_設計專業_2017年回國)
感覺自己情商變低了
比起出國前,感受最大的就是感覺自己情商變低了,不會揣測別人心裡的想法了...
比如在工作上,我比較喜歡把工作職責說清楚分清楚,不會去看老闆臉色了,也不會想加班之類的事情,也覺得加班是低效率的工作。
我對於剩女、婚姻這些事情也沒有了以前「年紀太大了,趕緊嫁了吧」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在30歲左右結婚會更合理。
我覺得20多歲,就應該不停地試錯,儘可能去做自己任何想做的(當然是在負責後果的情況下),不留遺憾。
但我這樣可能會給人留下「不靠譜」的感覺。不過我真的看淡了,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在意別人怎麼活。
Funky-Yining
(LCC_紀實與新聞攝影專業_2011年回國)
不要這種負面情緒帶到生活中
我08年去了英國,11年回來回來帶了一年,那一年有比較大的感受,但是我很快又回英國了。
其實這種感受是反覆的,就是當你去的越多,去歐洲或者去哪個國家,慢慢這種感受差異的速度和深度每一次都會變弱。
從現實角度來說,中國,無論是生活方式和科技的改變,與歐洲相比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樣我總對外國環境不適應。比如「這裡怎麼什麼都沒有,還是國內好」。而不是說再像十年前那樣,覺得歐洲的一切都好,國內的一切都不好。
圖:LOFTER
這種體驗會發生一個轉變,就是你會覺得,事實上,中國的一些體驗會更好,如果歐洲也有會很棒。
所以我覺得這跟很多因素相關,每個人的接受程度跟每個人的體驗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是中國歐洲兩邊跑的狀態,其實就是一種不停的在文化之中進行碰撞,反思,批判,當然是在全球化體系中的好的方面的批判。
文化差異對於我來說、尤其對藝術從業者來說,有特別好的幫助。
我不建議把「逆向文化休克」等不適應的負面情緒帶到生活中,而是建議通過這種不斷兩邊跑的體驗和改變,來思考更多的東西。
當然還有好幾位受訪者表示並沒有感受到任何不適應,多愁善感的確挺矯情的。
圖:lets escape
其實不管是剛來到英國生活,還是剛回到家鄉工作,總有一段時期是處於文化休克或是逆向文化衝擊的狀態中的,這時候感覺到「喪」和「矯情」也是很自然的情感反應。
文化休克
由於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於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症。當人們到國外工作、留學或定居時,常常會體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現象被稱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逆向文化衝擊
也稱反向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主要指離開旅居他鄉的人們在回到母國後需要經歷文化再次適應的過程。對於歸國人員來講,歸國前受到的異國文化與母文化的碰撞與衝擊使得歸國者在歸國初期面對母環境時需要一定的時間重新適應本土文化。
絕大多數經歷異鄉文化洗禮的歸國者都會遭遇一定程度的再適應壓力,有些人情況嚴重甚至需要及時治療。逆向文化衝擊對留學歸國人員的生活、工作等有著巨大的影響。
文化休克大體經歷4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或敵意、困惑)階段、恢復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當海歸回到曾經熟悉、現在卻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環境後,會再經歷蜜月期、沮喪期、調整期、適應期。
了解完這些,圈哥終於敢說自己最近失眠、難受、自閉...真的不是墮落了,只是進入困惑階段而已
所以你現在在哪個階段呢?
(英倫圈原創,編輯:大餡兒,參考:智庫,百度百科,採訪內容均由受訪者提供,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深冬去北歐太折騰,看極光,英國這些地方也美到不敢大聲呼吸!
※鼓起勇氣交到第一個英國朋友,才發現之前的留學生活等於沒過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