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人的春運: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鄉愁

古人的春運: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鄉愁

又是一年的「春運」時間。

掐著日子,選擇火車、飛機還是自駕……

歸心似箭。

如果還原古人的「春運」,我們會發現正是在古人慢悠悠的回鄉路途中,沉甸甸的鄉愁積攢而成的年味,才如此刻骨銘心。

從北京到江蘇宜興,1100多公里,在今天自駕的話,大約12小時;乘高鐵只需5個半小時;最快是坐飛機不到兩小時,出機場再坐大巴,一個半小時就到了。

但是520年前,一個宜興人從京城回鄉過年,足足走了差不多一個月才終於踏上了回鄉之路。

從臘月初啟程,臘月二十七才回到家裡。

後來該宜興人給同僚寫信感嘆說:這一路折騰得啊,我這把老骨頭都要散架了。

可以說,古代交通狀況決定了古代春運的半徑、規模與質量。

中國古代交通的大發展是從秦朝開始的,到漢朝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秦朝對中國交通的意義在於秦始皇推出的「車同軌」。

著名學者白壽彝在《中國交通史》一書中寫道:「車同軌充分表現了秦漢交通之大一統的新精神。」

它在字面上雖只是要各處車轍的度數相等,各輪間的距離劃一;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這時的車輛已可暢行中國各處,這時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車轍和車輪度數的劃一了;如果車轍和車輪的度數不能劃一,一輛車子便不能暢行各處,便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了。

「賓士勞苦」確實是古代「春運」的主題詞。

明朝有個叫王錫爵的大臣,有一年雇船回老家松江(當時屬江蘇)過年,經漫長的旅程後十分開心馬上到家了,但馬上心情又變差了,因為靠岸時碼頭上烏麻麻全是船,擠了兩個時辰才擠進去……

在鐵路、輪船、汽車出現之前,舟車牛馬是中國人千年不變的交通工具。

1793年英國人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抵達中國,其實是想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

當時馬戛爾尼帶了一堆代表英國工業革命成就的產品來中國推銷,其中包括兩輛馬車。馬戛爾尼對英國馬車打開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因為他抵達中國後體驗過中國的馬車,沉重、緩慢、而且特別顛簸。他還近距離觀摩過乾隆皇帝的「御駕」,同樣是式樣笨重。他帶來的英國四輪馬車可不一樣,帶著浮懸彈簧,可以有效減震,乘坐舒適度很高。

但是馬戛爾尼失望了,他無功而返,帶來的各種產品被束之高閣。

不是英國的產品不好而是中國的皇帝太守舊,認為自己的東西已經很好了,比如馬車,上千年都這麼顛簸著過來了,難道還不好嗎?

千年不變,中國古人就乘坐著笨重的馬車或牛車,在路上顛簸往返,無論是上任、趕考、還是旅行或者回家過年。

春節是中國人儀式感最強的時候。

或許就是因為古人回家如此艱難,團聚如此難得,春節也才如此珍貴,年味也才如此濃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衡中最牛班主任自曝:數學我只教這1個方法,全班一半學生考135分!
經濟特區有哪些?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