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食育:養幼兒身育幼兒心

食育:養幼兒身育幼兒心

當下,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多元化發展,食育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作為重要的課題進行研究。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園食育創新實踐研究,給諸多幼兒食育探索者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範本。

從自己種有機菜到開啟食育研究

幼兒如同剛長出來的嫩苗,在食物的滋養下方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讓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2007年,張秋萍帶著園裡的老師深入市場,對幼兒食品做了專門調研,但在這個過程中卻遇到了問題。「部分食品是允許添加一定量添加劑的,但是哪些添加劑可以食用、用多少、對人體會有哪些負面影響……我們不清楚,也找不到專門培訓的地方。」張秋萍說。

當時,幾家與該園合作的食品供應商,已經合作多年,且口碑不錯,但張秋萍還是有些擔心。怎樣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幼兒的飲食安全呢?張秋萍做了一個決定:找一塊土質良好的地,讓孩子們食用幼兒園自己種的有機蔬菜、瓜果。

2012年,實幼利用農村土地流轉,在距離鄭州市區40多公里的新鄭市薛店鎮建起了佔地246畝的食育課程實踐基地——耕讀苑。耕讀苑應四季更替種植有機蔬菜、糧食作物及果樹,養殖家禽、家畜,供應幼兒園及其分園糧蔬採購需求,目的就是讓幼兒吃得放心。

耕讀苑建成後,實幼與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沈立建立了聯繫,從而開啟了「食育」研究。從此,耕讀苑不再只是一個種菜的地方了。張秋萍和沈立認為,中國傳承幾千年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文化,才是開展幼兒園食育研究的根基。於是,幼兒園開始了「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園食育創新實踐研究」,用中國人的飲食智慧解決幼兒的健康問題。

建設指向幼兒健康的食育課程

幼兒園大(1)班的一角,3個孩子正在自主飲水,但他們水杯里的水各不相同。教師李穎說,如今,幼兒園每個班級都設有一個小水吧,一般會根據季節變化為孩子們提供不同功效的水飲用。佳佳說:「今天我要多喝點陳皮水,因為我咳嗽了。」浩浩則說:「我的舌苔沒發黃,也沒感冒、沒咳嗽,大便顏色正常,所以我今天喝白開水。」

有眼屎了可以喝菊花水;夜咳用胡蘿蔔纓子煮水;38.5oC以下的發燒,受涼發燒用蔥姜煮水、蔥根洋蔥煮水,內熱發燒用冬瓜白菜幫煮水……這些連成人都不一定知道的食物功效,實幼的孩子們卻能隨口道來,這一切正是食育的效果。如今,實幼堅持「精準食育」,在食養配餐專家朱春蘭的指導下,開創了幼兒9種體質食譜、視力低下食譜、尿床食譜、節假日食譜等,最大限度地發揮食物的功效。

實幼從中華傳統文化入手,挖掘與食育密切相關的飲食文化、農耕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如今,已初步構建了中國特色的食育課程及幼兒園食育實施方案,建立了以食趣、食操、食知、食禮為核心的基本食育實踐模式。

食趣指向的是情感目標,在豐富多彩的食育活動中,讓兒童把對味覺的美好記憶與科學合理的膳食統一起來,把愉快的食育體驗和健康的食物融為一體,培養幼兒對健康飲食的積極態度和情感。食操指向的是能力目標,孩子們親身參與蔬果花園和耕讀苑的播種、照料、採摘等過程,從而習得種植的能力。在食育教室,孩子們從每周實際製作食物的過程中習得食物製作的能力。食知指向認知目標,通過各種各樣的食物活動,讓孩子們充分認識到食物的生長環境和特性,以及農耕的知識經驗,如農作物種類、二十四節氣、農業諺語等。食禮指向的是飲食禮儀目標,在食育課程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們習得飲食禮儀,傳承飲食有節、舉止有度的飲食禮儀,達到童蒙養正的目的。

「在每周食育工坊里動手做飯,是孩子們參與『食操』活動的其中一項,整個過程20—30分鐘。你不知道,孩子們認真做飯的模樣可愛極了!」李穎說。食育工坊的布置頗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中堂的上方懸掛著毛筆書法「兒童食育工坊」,中間是以五穀豐登為主題的大幅剪紙藝術作品,室內修葺了中國傳統的灶台。此外,還有適宜幼兒使用的桌椅、廚具、櫥櫃、洗手池、食材儲藏室、食材展示櫃與食育書架等。

以前,孩子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家長就會在送孩子來的時候將一堆葯送到保育室。如今,保育室幾乎見不到藥片了,這都得益於幼兒園推行的食育課程。

在食育中讓幼兒體驗真實生活

張秋萍記得,2012年時,她帶幼兒園的孩子們出遊。經過一片紅薯地時,她問孩子們紅薯長在哪裡,孩子們看看天空又看看樹,卻不知道紅薯長在地里。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孩子們一路上追著牛喊「牛伯伯」,牛不理他們,他們還嗔怪牛沒禮貌……那次出遊讓張秋萍感觸頗深。後來,她問孩子們,人們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從市場買來的,從冰箱里拿出來的……

張秋萍意識到,城市孩子們的所有認識都是通過動畫片、童話書得來的,幾乎沒有過真實的經驗,因此,讓孩子們體驗真實的生活,極為重要。

排列整齊的案板、擺放有序的湯碗、掛成一列的圍裙……這是實幼食育工坊里一道亮麗的風景。「2011年,食育工坊建成,我們為孩子們配備了刀(刀刃較鈍)、瓷碗、電餅鐺、烤箱等真正的廚具,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食育活動了解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感知大自然,與此同時,讓他們接受真教育,真正懂得珍惜糧食、愛惜糧食。」張秋萍說。

「老師,老師,我也要炒花生。」「老師,老師,我幫您找到了好燒的柴火!」「昨天,我拔到了一個好大的紅蘿蔔。」

在耕讀苑,孩子們學著自主做飯時,有的到菜園裡摘菜,有的在水池前洗菜,有的在田野里尋找可以燃燒的木材,有的在案板上小心翼翼地切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了很好的分工協作。而且,他們再也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溫室里的花朵」了,在這個大自然的課堂里,孩子們體驗了真實的生活,他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靈敏性正在被一點點喚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7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開啟教育新聞宣傳新征程
將朝鮮族民俗文化自然融入幼兒課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