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采新茶迎新春 全球同緯度最早的「納溪貢茶」開採

采新茶迎新春 全球同緯度最早的「納溪貢茶」開採

楊濤 封面新聞記者 李華剛 攝影報道

1月24日,農曆臘月十九,離過年還有十來天。在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的茶山上,頭戴方巾、身著花衣的採茶姑娘們已經開始采新茶了。「今年的新茶比去年的還要好些。」某茶廠技術總監吳洋龍說,這時候採下來的新茶,製作加工好後,趕在除夕夜之前,就能喝新茶、賀新春了。

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依託「凡能產茶之地,皆是生態複合資源之地」的優勢,邀請國家、省市級茶專家、學者參與「納溪特早茶」的培育種植研究,引進培育出全球同緯度最早茶葉品種——「納早1號」。「採摘期比原有早茶品種提前了10-15天。」納溪區現代農業研究所所長周光榮說,納溪地處北緯30°附近,古為貢茶產地,早、香、鮮是「納溪貢茶」的「三寶」,而今,經過數百年的傳承,「清香 栗香」依舊是貢茶的特點。

據了解,梅嶺村的幾家茶企採取「公司 農戶」的模式,企業可以流轉農戶的土地,統一規劃茶園,然後由農戶代為管理和採摘,農戶也可以開荒自己栽種,將鮮葉賣給茶葉企業。「今年『納早一號』的採摘手工費在110元—130元/斤,熟手每天可以採摘3-5斤。」 石清芬幫助茶企管理茶場,帶領村裡的姐妹組建起了鮮葉採摘隊,收入可觀。

「現在,梅嶺新引進了黃金芽。」某茶廠的周世慶說,黃金芽是中國茶研所選育的珍稀茶葉品種,經過試種,非常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周世慶認為,只有茶葉好才有市場競爭力。為了增強區域品牌「納溪貢茶」的生命力,除了傳承貢茶特點,還要不斷改良茶葉品種。「現有特早茶品種多為80年代的烏牛早和平陽早,已經不能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納溪已有標準茶園30.5萬畝,茶葉總產量達1.8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42億元,能帶動茶農人均增收3000餘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開賽 590個項目參與角逐
解讀「搶50元被判十年」案,先要釐清行為犯與結果犯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