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 新四軍 主力各一部及 東北抗日聯軍 逐步發展起來的。 締造者是林彪、羅榮桓。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成立背景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佔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佔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群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有計劃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在長春至瀋陽段和瀋陽至吉林段鐵路兩側地區發動了夏季攻勢,殲國民黨軍8萬餘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旅)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並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後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餘人,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東北野戰軍冒著零下30℃的嚴寒,發動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收復城市18座,將國民黨軍壓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繫的孤立地內,東北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佔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為適應大規模進攻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強了二線兵團建設,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後組訓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新戰士37萬人。同時,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虜士兵補入部隊。繼續加強炮兵建設,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縱隊,統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部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擁有戰防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00餘門,高射炮116門。1948年7月,以護路軍所屬部隊為基礎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餘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3萬人。為便於作戰指揮,8月14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舉行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統一序列,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5至6萬餘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部隊的裝備由於遼瀋戰役的大量繳獲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與華北軍區第2、第3、第4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舉行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了除綏遠一隅和太原、新鄉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全境。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軍組成先遣兵團開始自華北地區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之線強渡長江,解放武漢。野戰軍主力於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分三路對國民黨軍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進行迂迴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殲滅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和余漢謀部4萬餘人。接著又向廣西挺進,至12月中旬,將白崇禧集團17餘萬人殲滅於粵桂邊之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戰軍向西南進軍。

第四野戰軍在向中南進軍過程中,先後抽調部分部隊和幹部,在豫、鄂、贛、湘、粵、桂等省進行發動群眾,建黨建政,清剿殘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廣西戰役後,野戰軍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粵境內清剿土匪,先後殲滅土匪115萬餘人。同時,在組織上繼續作了若干調整:7月,以國民革命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8月,第12兵團部兼湖南省軍區。第14兵團部奉命改為中央軍委空軍的領導機關。裝甲兵師調東北成立裝甲兵學校。10月,以長沙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1兵團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轄第52、第53軍)。11月,第15兵團部兼廣東省軍區。12月,第13兵團部兼廣西省軍區。中央軍委批複華中局並四野:「同意華中軍區即正式改名中南軍區」。12月30日,中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組織機構仍舊。下轄6個省軍區、3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轄4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1個工兵司令部(轄5個團),1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和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軍政大學6個分校,全軍區共150萬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要航運工具實施渡海作戰,5月1日解放海南島。至此,除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他南海諸島外,華南全境獲得解放。

為明確野戰軍與軍區雙方兼管關係,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報: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規定,今後各部頒發一切文件,統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7月6日,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再次就此事發出通報,今後行文時,如純對地方軍區的,只書中南軍區不書四野;如純對野戰部隊的,只書四野不書中南軍區;如兩者均有關聯,即書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或將中南軍區與四野並書。

1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發展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第四野戰軍代表

1945年08月0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我八路軍一部隨即出兵東北,配合作戰;

1945年10月31日,隨著後續部隊的抵達,共11萬人部隊和調配的2萬黨政軍幹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設東西南北滿4個二級軍區;

1946年08至10月,整合部隊作戰鬥力,開始縱隊編製,共5個縱隊,主力部隊12萬人;

1947年04月20日,合併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0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編製10個縱隊;

1948年01月0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編製12個縱隊,此後將國軍壓縮在幾個孤立的大城市;

1948年08月14日,脫離地方建制,成立獨立的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總兵力103萬,於9月12日,開始遼瀋戰役,歷時52天;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全國統編,縱隊改為軍建制,12個縱隊分別編製為38軍--49軍,起義國軍60軍曾澤生部編製為50軍;

1949年0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採用兵團編製,下轄4個兵團;

1950年03月13日,第四野戰軍與中南軍區合編,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