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寺藏真際千秋塔」:柏林寺與柏林寺鐘

「寺藏真際千秋塔」:柏林寺與柏林寺鐘

柏林寺銅鐘

柏林寺銅鐘原收藏於柏林寺東配殿內。而柏林寺位於京城著名的喇嘛寺廟雍和宮的東側,始建於元至元七年(1347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是北京現存屈指可數的幾座古剎之一。在明清之際,號稱「北京八大寺廟」之一。

柏林寺石碑

柏林寺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修北京城北牆時被切開,分為兩部分,城外部分為北柏林寺,城內部分為南柏林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建。明以後,城外的北柏林寺逐漸衰落,城內南柏林寺在明清兩朝先後三次重修。南柏林寺因北柏林寺衰落,遂為京城柏林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為其父康熙皇帝慶祝六十壽辰時,曾大加修繕,康熙皇帝親題「萬古柏林」之額,懸於大雄寶殿正殿內。因寺鄰乾隆皇帝出生之地—雍和宮,地位特殊,時隔四十餘年,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仲冬又撥巨款重修,翌年工訖。

柏林寺碑文拓片(漢文)

乾隆皇帝曾親撰「重修柏林寺碑文」,此碑石為兩通,均為乾隆御制,一通刻漢文,一通刻滿文,記載重修柏林寺事。

柏林寺總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寺內建築分為三路,共五進院落。自南向北依此為山門、天王殿、正殿(大雄寶殿)、無量佛殿和維摩閣(又名大悲壇)。山門內東西原有鐘鼓樓,現已不存。寺西路為行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敕建。東路為眾僧侶生活區,主體建築為齋堂,柏林寺銅鐘藏於東配殿內。

柏林寺古鐘的鑄造不僅見證了柏林寺的興衰,更從側面體現出清代皇家對佛教的推崇。在兩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寺院大量出現。為了集僧聚眾,鍾就被請進了寺院,隨後便有了佛教的法器——梵鍾。自此,梵鍾與寺廟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後來就有了「有寺必有鍾,無鍾即無寺」的說法。隨著寺廟的增多,作為法器的佛事鍾也越來越多,成為中國古鐘的主流了。

柏林寺碑文拓片(滿文)

在清代,柏林寺香火旺盛,聲名遠揚,皇家的法事必有柏林寺的參與,社會影響和政府的認可程度非常高。這不僅從康熙、雍正、乾隆題書和兩次重修柏林寺、雍正登基前親自到柏林寺與眾僧一起論說佛法參究辯難禪理中看出,而且從柏林寺作為皇家的藏經館,是皇家佛文化寶庫中得到證實。全國各地請印經文都源於柏林寺,使得柏林寺在佛教界地位非常重要,影響很大。

原文作者:曹靜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7月刊《柏林寺銅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永樂大帝最愛的女人,不是徐妙錦竟然是她
詩風詞韻 遊子吟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