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譽滿全國,這篇報告文學寫的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我們當時都對陳景潤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表示了敬佩和仰慕,這篇報告文學中還例舉出有當時其他著名數學家的名字:熊慶來、華羅庚、陸啟鏗、萬哲先、王元、楊樂、張廣厚等,今天我們就來講一數學家王元和吳冠中之間的軼事。

王元,1930年4月30日出生於江蘇鎮江,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8年王元考入浙江國立英士大學數學系;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後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師從華羅庚;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獲得華羅庚數學獎。

解析數論是他的主要研究領域.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他首先在中國將解析數論中的篩法用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並證明了命題3+4,1957年又證明了2+3,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這一研究領域躍居世界領先的地位。其成果為國內外有關文獻頻繁引用,此時的王元只有27歲,其後,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受到國際學術界推崇,被稱為華-王方法。也就是說27歲的王元在陳景潤之前證明了2+3,陳景潤後來證明了1+2,這樣的數學大師...

1986年王元到東北講學,遇到了江蘇老鄉、同時在東北寫生的吳冠中,兩位文化人有了互相交集,當時國家對數學領域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吳冠中對王元也是敬意有加。

兩人見面後,不善交流的兩位名家竟然聊了很長時間。

回到宿舍,吳冠中心潮澎湃,想送點作品給王元,想起當初的油畫稿《虎丘圖》,然後激情畫下了這幅國畫《虎丘圖》,第二天,贈送給了王元,一段淡如水的佳話開始流傳開來。

這幅《虎丘圖》畫的是:以遠處的虎丘塔為主體,但是用眼前的高橋、流水、人家來做鋪墊,那是一種閱盡繁華見真純的意境,小而精緻的運筆,簡約洗鍊的線條,卓而不凡的氣勢,在他的畫中,靜中有動、由近及遠、淺處見深,零散間蘊含大氣候,遼闊處遇見小驚喜,叫人在筆墨濃淡之間生出無限遐思,更顯示出虎丘塔的高大和深遠。

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調,也是吳先生作品創作色彩的基石,他將畫與詩、家與橋、水鄉與遠山、飛鳥和民居融為一體,使江南的名勝成為畫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蘇州令吳冠中陶醉,使他非常眷戀,他說過:虎丘盛景、周庄江南、蘇堤垂柳、斷橋殘雪、接天蓮葉、平湖秋月……我幾乎畫遍了江南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濃妝淡抹總新穎」。

當今,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許多畫匠為爭搶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外界的喧囂並沒有影響吳先生的畫風,他堅持守望樸素的心靈,秉承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並振聾發聵地指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這樣的吶喊聲震驚畫壇,的確,作為一代畫師,吳先生的畫秉承不染之風,輕靈飄逸,用筆極簡。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國第一斜塔,古老蘇州的象徵——「雲岩寺塔」,俗稱「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塔七層八面,塔高47.7米,說它是斜塔,它到底傾斜多少呢?塔向東北偏北方向傾斜,它的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這座塔是江南現存時代最早,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一座佛塔。這座塔卻是斜而不倒,所以更顯得它的珍貴,由於在全國僅存此例,因此該塔無論在建築科學,造型藝術、歷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蘇州兩千五百年滄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經成了蘇州的標誌。所以,又印證了蘇東坡的話,到蘇州,不可不游虎丘。

虎丘在吳冠中的畫中多次出現,吳老認為,江南的鄉土、鄉情、鄉戀、鄉味是他創作的主色調,從江南這裡看出去,視野擴大了,氣勢開闊了,然後,綠水人家繞,河網穿其間,繞其周,於是有了塊面,有了脈絡,似乎略具結構雛形了。遠望虎丘,黑、白、灰色塊,構成動人的斑駁繪畫感。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虎丘塔前的高橋,橋上看風景的人,這幾位縮影的人,在這裡流連忘返,觸景生情,他們在這裡尋找美和麗,景與情,天空中遠處飛翔的小鳥,作為人和塔的點綴,也作為歌曲的裝飾音,讓人浮想聯翩,到哪裡去尋找美的對象?天上人間?在雜草叢中、在亂石堆里、在密林深處、在悠悠湖上、在雪峰之巔的「瓊樓玉宇」;在父老鄉親處、在異國情調中;在歡樂中、在咒罵中;在晨曦中、在黑夜裡……吳冠中在四處尋找美,這裡吳老找到了虎丘的美。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這幅畫的落款為:王元同志留戀 吳冠中於哈爾濱 一九八六 印章文為陰文:吳冠中印

吳冠中對數學家王元的敬意——吳冠中贈送《虎丘圖》給王元

題跋章為:陽文 冠中寫生

整張國畫,構圖簡潔明了,情真意切,表達了吳冠中對王元的尊重和敬意,淡淡的走入畫中,淡淡的走出畫,這就是最美的江南,最美的虎丘,也是最美的思戀,就像徐志摩說的那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幅畫就是《再別康橋》的翻版圖。

王元收到這幅《虎丘圖》後,很激動,連聲說謝謝!謝謝!我沒有數學方面的禮物送給你,讓我在數學領域做新的作品吧,4年後的1990年 王元的《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獲得了陳嘉庚物質科學獎,這段文人之間的佳話,流傳了很久,吳冠中和王元之間一直有書信來往。

王元先生後來經常對友人說:這幅中國山水人物水墨畫借鑒了西洋畫技法,整幅作品中西合壁,展示了吳先生用西畫技法畫國畫,用國畫技法畫西畫的高超創造能力。此畫也和吳先生其他佳作一樣,辨識度非常高,一看就是出自吳冠中大師手筆,我為擁有吳冠中大師的這幅《虎丘圖》作品而驕傲!

吳冠中被譽為中國文藝評論的大家,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他還說過:「我說過這話,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樑要軟得多。」

欣賞吳冠中的畫就是這樣的感受,要做中國的脊樑!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