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為什麼我國沒形成妻子改成丈夫姓的傳統?日本和歐美為什麼有?

為什麼我國沒形成妻子改成丈夫姓的傳統?日本和歐美為什麼有?

「妻冠夫姓」,其實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普遍的傳統。只是在我們這裡,自幾十年前鼎故革新以後,反倒陌生了。以至於前些年某貴胄之妻,附以夫姓見諸報端時,我們還會非常錯愕。

(圖:民國時代的宋美齡,正式場合一律稱「蔣宋美齡」)

如今,已經男女平權的時代。 「老娘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大陸早已是「小姐姐」們理直氣壯的口頭禪。可反差的是,在港台、日本、西方等民主社會,妻以夫姓卻還是習見作法。所以,現在回頭看, 「妻冠夫姓」習慣的徹底廢除,到底是女人地位提升的標誌呢,還是對文化傳統的顛覆呢,還真不好貿然斷言。

「妻冠夫姓」在中國,至少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論實質,一句話歸納,過去女性沒什麼地位,人身依附性也強,所謂「既嫁從夫」,嫁人說難聽點等同賣身,被冠夫姓,是有點被宣示「主權歸屬」的意味的。

這種習慣,大概始於秦漢時期。之前的貴族女子,一般在父姓前加國名。到了秦漢時代,中國社會逐漸「姓氏合一」,女人出嫁,一般就以夫姓相稱了。這是有古書《左傳》、及秦簡牘戶籍文書、漢代文書簡牘等考古文獻作證據的。

漢以後,女人隨夫姓漸漸成為一種習慣。這裡面的成因,我自己的閱讀推測,一方面,是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則是禮教治國。封建時代,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規矩也多,不要說有自己的姓名權了,其實連把閨名告知外人,都是違背禮儀的,名與生辰八字只至親才能知道。公開的場合,一般稱謂是「夫姓 本姓 氏」。比如,霍元甲的妻子姓王,一般稱「霍王氏」,我們根本不知道她名字是什麼。

(圖: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之妻安倍昭惠,原名松崎昭惠)

因為,在古代中國,平民女子特別是貧苦人家生的女娃,往往連正式的名字也沒有,一般有個外號,或者二丫頭、妞兒,妮子之類的乳名而已。比如,《紅樓夢》里,很多丫鬟其實本身都沒名沒姓,什麼紫鵑、鴛鴦、香菱、金釧等等,不過就是貴族名門「大發慈悲」,賜給個物件的使喚符號罷了。

這確實是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因為在歐美國家,男女結婚後,妻子要隨丈夫的姓。

因此特朗普總統的夫人叫梅拉尼婭·特朗普;奧巴馬的夫人叫米歇爾·拉沃恩·奧巴馬。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歐美,日本也是這樣的風俗,當然了,日本是在近代學習西方的結果,不僅跟在西方的屁股後學習,還制定了法律,規定嫁出去的女孩必須隨夫之姓。

在我國的香港,以及民國時期,國內也有婚後女方冠以夫名的例子,但這都僅是個例,並不不能代表中國的普遍情況。

在中國,就算是男女婚後,也是各姓各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標榜自由的西方,竟然在這一點上,貌似還沒有中國做得好。

在中國,婚後女方不改姓,可能是源於中國古代特殊的婚配製度,並非基於男女平等之思想。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以皇上為例,不管三宮六院有多少妃子,始終只有一個正宮皇后,其他的數量再多,也就是妃、貴人、答應之類的。

而達官貴人之家,也是一房正室,其他都是側室,而這些人怎麼命名呢,如果都隨夫姓,都跟著丈夫姓,成了張夫人,那麼眾多夫人坐一起的時候,叫一聲,哪個答應呢?所以還是王夫人、劉夫人、馬夫人這樣分開比較合理。

此外,中國的一個傳統就是子隨父姓,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女性雖然無法和男性平起平坐,但是百年之後,也是要記入家譜中的,雖然無法留下名,但是會記上,夫人「×氏」,這也是古人重姓氏的一種表現。

西方嫁女改姓的這個習俗,可能與其宗教和風俗中的一夫一妻制有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浪依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TAG:海浪依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