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突擊越軍防線,4天損傷坦克500多輛次

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突擊越軍防線,4天損傷坦克500多輛次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90多年來解放軍集中使用裝甲兵部隊作戰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越北邊境地區山高林密,谷深河多,氣候濕熱,道路稀少,不僅對裝甲兵作戰有很不利的影響,實際上也不適合於一般意義上的軍事行動。然而,為了達成速戰速決、速殲速回的戰爭目標,我軍仍然制定了以裝甲兵部隊打先鋒當尖刀,長途穿插迂迴割裂敵人防線的作戰方案,從而演出了蛇谷奇兵般的壯麗傳奇。

對於這次作戰,解放軍動員了裝甲兵部隊7個多團80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參戰,一般以營連為單位,最多一次集中2個坦克團,撕開邊境口子,頂著越軍的槍林彈雨勇猛穿插,引導和支援步兵攻擊前進。作戰縱深最小20公里,最大70餘公里,總運動行程數百公里,作戰範圍涵蓋高平、諒山、谷柳、老街、、孟康、沙巴、封土等地區,尤其以高平地區作戰動用裝甲兵部隊最多、規模最大、突擊縱深最遠。

越軍已經連續打了30多年仗,部隊素質好,作戰經驗豐富,戰術技術純熟,和當時的我軍相比很多方面都佔據優勢。特別是越軍對於反裝甲、反坦克作戰很有手段,裝備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如40毫米火箭筒、75/82毫米無坐力炮、85毫米加農炮、37/57毫米高炮、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等,威力不可小視。越軍序列中編製有大量反坦克分隊,大到連,小到組,靈活配置,既可獨立遂行任務,也能配屬步兵作戰,部署機動快速,戰術手段多變,成為越軍中的「殺手鐧」單位。作戰期間,越軍還利用越北地區的複雜地形和落後交通大做文章,炸橋樑、毀公路、扒水壩,無所不用其極,這都加大了我軍裝甲兵部隊作戰的困難。

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因為缺乏實戰經驗,我軍裝甲兵部隊的打法比較單一,戰術不夠靈活,遇到了很多戰前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也發生了較大損失,教訓很沉重。

這一階段我軍裝甲兵部隊的作戰方式主要是穿插為主,引導步兵猛打猛衝,限時插進敵人縱深,割裂敵人防線,包圍敵人集群。然而步兵的前進速度遠遠比不上坦克,當時我軍又沒有裝備步兵戰車,因此只能讓步兵搭乘在坦克上行軍,當遇到越軍阻擊時再下車配合坦克作戰。這一階段就打出了血的教訓,如東線廣州軍區部隊突擊高平時,在班波山口和靠松山地段都遭到越軍火力襲擊,一些步兵來不及下坦克,受到較大傷亡等。這些戰例後來流傳很廣,就是所謂的「背包帶」事件。因為越軍阻擊防線密集,我步兵頻繁上下坦克作戰,不可避免造成了步坦行動脫節的現象出現。而坦克一旦孤立突出,沒有步兵掩護,也很容易受敵人攻擊遭到損失。

越軍炸橋毀路的手段很厲害,我軍坦克裝甲車輛在前進中多次受到斷路、斷橋、河流的阻隔,車輛淤陷、掉溝很多,嚴重拖長了戰役時間。如在19號橋和楠囊公路地域,因路毀橋斷,我裝甲兵部隊就被迫停止將近20個小時。戰役方案原定裝甲兵部隊突破邊境後,一天就要插到高平城下,配合主力包圍敵人。實際上戰役打了五晝夜後,我軍裝甲兵部隊才推進到高平外圍,以致高平越軍主力已提前分散轉移。

正是上述缺乏經驗、步坦協同不力、地形複雜、道路阻礙等原因,我裝甲兵部隊發生戰損較多。據統計,在第一階段作戰頭4天中,我軍坦克被毀、受傷、淤陷、掉溝等原因造成戰損多達500餘輛次,幾乎佔到作戰期間全部損失總數的90%。好在上述損失是以輛次計算的(即一輛坦克如在作戰中損傷10次,但每次都能修好又參加戰鬥,損失記錄上則算為10輛次),完全報廢的坦克不到500餘輛次的十分之一,其他修復後仍能作戰。

經過作戰第一階段的實踐檢驗後,我軍裝甲兵部隊總結經驗,改進打法,在後來的戰鬥中越打越好,損失只有全部戰損數量的10%左右。28天作戰,我軍裝甲兵部隊縱橫越北,攻城克塞,發揮了突擊尖刀的關鍵作用,不愧為新時期的「鐵甲騎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十年中越戰爭解放軍這個軍戰績排第一,殲敵11300人
對越反擊戰之真心話:看看被痛打的越軍是怎麼稱讚解放軍的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