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文丨劉超雄

本文:超雄和她的混血娃(Chaoxiong218)

那麼在陪伴的時光里,我們具體需要做些什麼呢,換句話說,做為父母,我們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們花一點點時間來強調一下什麼是「陪伴」,我覺得「陪伴」的定義就是前面提到的「人在心在」,而且重點是「心在」,你看古人說愛情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見「心」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時候你看上去好像是和孩子在一起玩,但你心裡想的是別的事情,這不叫做陪伴;而另外一些時候,孩子是自己在玩,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玩,你雖然並沒有直接參与其中,但是你在一旁饒有興緻的觀看,欣賞,你是孩子們世界裡的一個守望者,我覺得這是一種陪伴。

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是經常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的,而且很多時候,這角色就是一名觀察者。

1

觀察者/守望者(Observer)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後來的學者朱熹又說過「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就有了「因材施教」的說法,直至今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兩點仍然是所有教育人為之努力的目標吧?

這其中尤其是「因材施教」不容易做到。大家一定還記得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那個小故事。

學生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好的道理,要不要馬上就去做呢?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在,還是先聽聽他們的意見。後來學生冉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聽到了好的道理就去做。

學生公西華就納悶了,怎麼對於同一個問題您有兩種答案呢?孔子說:冉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勇敢的去做;子路性格莽撞,所以我要攔一攔他。

不難看出,「因材施教」首先是要基於對「材」的了解,而這種了解就離不開認真細緻的「觀察」。

這也是我為什麼從不把孩子們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孩子們從幼兒園回來以後,我總是儘可能多的讓ta們自己玩,而且我也發現,我越是放手讓倆人自己玩,ta們也就越來越會自己找樂子。

但是,孩子們自己玩的時候,我會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細細的,充滿愛意的觀察ta們,這樣的觀察和守望能給我很多的信息和反饋。

孩子們的性情:

比如姐姐在家裡表現出的性格其實是比較bossy的,和弟弟在一起玩的時候喜歡主導,這跟她在學校里的表現就不太一樣,在學校里她往往不是很assertive,但是很sweet,會照顧別人的感受,喜歡幫助老師和朋友們。

她大概是要在絕對安全和信任的環境里才能完全的放飛自我,只有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才完全不擔心要「取悅」別人。

當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我會對她在家裡的一些無理取鬧,甚至發脾氣更「理解」,更「包容」一些,因為她在學校的時間裡都是很「nice」的,回到家裡,她也許才真正做回了一個「孩子」,一個有情緒,不講理,不nice的5歲孩子。

當然,她在學校很nice這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她的老師同學都很喜歡她,我要做的只是鼓勵她和支持她,希望有一天她的內心能變得更加自信和強大。

孩子們喜愛,擅長什麼:

姐弟倆有很多相同的喜好,所以能玩到一起,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是不難發現倆人各自有自己最喜愛的活動。

弟弟最喜歡的應該是各種「動手」的事情。如果他一個人在玩具房的時候,他十有八九是在做這幾件事情 :

1)玩汽車卡車,讓汽車在跑道上跑,用吊車的鉤子鉤積木,用自卸卡車運東西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2)玩樂高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3)玩磁力片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4)玩高爾夫球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而姐姐最喜歡的,從2歲起到現在一直都是,過家家。如果往玩具房瞥一眼看到姐姐的話,她要麼是抱著娃娃在嘀咕什麼,要麼是在扮老師。而且姐姐的坐性更好一些,除了過家家,她還經常自己一個人在本子上寫寫畫畫。

通過觀察,我了解到了兩小隻各自喜愛和擅長的事情,這樣一來,我便可以更好的買一些適合ta們的用品,更好的安排適合ta們的活動等等。

比如姐姐能夠坐得住,可以很好的聽指令,又一直都喜歡音樂,所以我前一陣子就給她找了鋼琴老師讓她學鋼琴,目前看來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她很開心。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至於弟弟,他才3歲,可以再觀察一些時間,現在看來似乎需要動手和實踐操作的東西都挺適合他的。

我一直都認為,對於孩子們真正從心底里熱愛的東西,只有當你靜靜地觀察ta們自己玩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你不妨也試試?

看到自己:

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會照出我們的美,也會照出我們的不美。

當我看到Mia耐心而溫柔的照顧她的娃娃睡覺時,我知道她身邊的成年人(父母和老師)平常也是這樣照顧她的。

當有一陣子她玩過家家時,時不時的從嘴裡蹦出一句惡狠狠的「damn it!(該死的)」,我們都驚呆了!最後查找源頭,發現有時候爸爸在講話講到激動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帶出這句話來,當然就趕緊叫停了。

所以啊,你要是真好奇自己平常是什麼樣子的,比如:是用什麼口氣和另一半說話?是怎麼和朋友打招呼?打電話時有什麼口頭禪?看報紙的時候有什麼習慣?去觀察一下孩子就知道了。

搞不好就把你自己嚇一跳!

聆聽者(Listener)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交流是由「聽」和"說"兩部分組成的,我發現很多時候,「會聽」往往比「會說」還要難,而且,要認真的聽小孩子說,這要求就更高了。

要耐心:

畢竟小朋友的辭彙量,語言組織和表述能力都還在發展當中,所以聽ta們講話需要更多的耐心,要能蹲下來處在和ta們一樣的高度,等ta們慢慢的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儘可能的說清楚。

比如我能感覺到弟弟說話時,有時他「說」的速度會跟不上腦子裡面「想」的速度,就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或者一句話沒說完整的情況,這時候,我總會告訴他,不要著急,我們慢慢來,可以先想清楚了再說。必要的時候,我也會幫他梳理一下邏輯,讓他能表達的更清楚。

還要關注「沒聽到什麼」:

這一點可能常常被我們忽略了,是啊,工作不是那麼容易做的呢,我們只關注到了孩子「說了什麼」或許還不夠,有時候還得關注到ta們「沒說什麼」。

比如前一陣子Mia和我之間的一番對話。

Mia喜歡和我們談論學校里發生的一些事情,也經常提到她在學校里的好朋友,像Abby,Wyatt,Luke,Tommy這些名字都經常出現在她的談話里(基本上都是男孩)。

因為我每天去接孩子們放學都是差不多的時間,那個點兒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會看到Mia和另外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要麼一起畫畫,一起玩娃娃,要麼在讀書角讀書,可是Mia平常幾乎從沒有跟我們提到過其中的一個女孩兒。

於是那天我就好奇的問了問:Mia,我怎麼從來沒聽你說過xxx呢?我每天都看到你和她一起玩啊!Mia說道:因為xxx不禮貌,我不喜歡她。於是我又追問了一下發生了什麼事,xxx為什麼不禮貌呢?

這才知道那個小女孩比較aggressive,從Mia的描述來看,有時候確實有些mean和rude(刻薄無禮),雖然我覺得還沒有到bully的程度,但還是會讓我提高一點警覺,多關注一下她和Mia的相處。

支持者(Supporter)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當我們做為一名觀察者和聆聽者時,我們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的,我們只是去接收,整理和分析孩子們給我們的信息。

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手裡還是要掌握一部分主動權的,我把這個「積极參与到活動中來,掌握部分主動權」的角色叫做「支持者」,不過,主導的應該還是孩子。

怎麼做好一個支持者呢?很簡單,我把我的方法分享給你們,一共是4點,根據我們參與程度的不同,這4點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評論(comment):

孩子時時刻刻都尋求我們的關注,認同。哪怕我們只是對孩子所做的事情給予一句簡單的評論,這於孩子而言就是一種認可,一種regconition。

什麼是簡單的評論?就是陳述事實,比如你說:我看到你畫了一個小人,他有紫色的頭髮和紅色的嘴巴。這樣一句評論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在關注你,我看到了你做的。

讚美(praise):

比評論更進一步,就是讚美了。我以前專門寫過關於讚美孩子的文章,簡單來說,首先,讚美要發自內心,不要為了讚美而讚美,說些自己都無感的話;然後,讚美要具體,不單單是讚美結果,更可貴的是讚美過程。

比如,我看到你在很認真的給朋友製作生日卡片(過程),你把自己最喜歡的Anna&Elsa的貼紙也貼了上去(具體),我覺得它真的很漂亮,你的朋友一定會喜歡的(結果)。

鼓勵(encourage):

鼓勵也是我們經常要做的,孩子們做事情都會遇到困難,都會有很沮喪,甚至充滿挫敗感的時候,怎麼有效的鼓勵孩子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可以專門展開寫一寫(好像已經給自己挖了不少坑了)。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弟弟表達不順暢的時候,我告訴他,我們可以慢慢來,先想明白了再說,這就是一種鼓勵。

很多時候「鼓勵」的第一步往往是「共情」,你先要承認孩子的情緒,對ta的沮喪和失落表示理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孩子鼓勵。

幫助(help):

當單純的鼓勵還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時,這時孩子需要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幫助了。

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問題,理清順序,可能還需要幫ta完成一些ta不能獨立完成的步驟,這些都是常見的給孩子的幫助。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只是我強調了一點,就是這4點是層層遞進的,當我們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來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從最下面「評論」,「讚美」這些開始,而不是一上來就忍不住要「幫忙」,只有當孩子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的幫助才會被appreciated(感激),

是不是呢?

交談者(Discusser)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姐弟倆都很喜歡S先生,跟他可親近了,要是說他有什麼魔法的話,那一定少不了這一點:他可喜歡跟孩子們聊天啦!

我媽媽雖然聽不懂英語,但是連她都跟我說,我看孩子爸爸每天一回來就開始跟孩子們嘰里呱啦的說個不停,真是感情好呢!

其實倒不是因為感情好才嘰里呱啦的說個不停,恰恰是因為常常說個不停所以才感情好呢!

而且S先生跟兩小隻聊天的時候往往會把ta們當成一個平等的大人來對待,比如他會問孩子們的一天過的怎麼樣,他也會分享自己的一天,他會原木原樣的老實說,不會刻意只選他認為在孩子們認知範疇之內的那些話題,

比如他會說:我今天效率不是很高,很多本來想要完成的事情都沒做完,而且之前一個已經談好了的合同又出了狀況,還得再跟對方的律師談。

效率,合同,律師...我了個去,這些辭彙對3,5歲的娃來說也太深奧了吧?

孩子們也許確實不完全懂,ta們卻特別喜歡跟S先生說話聊天,我想ta們是很喜歡這樣被尊重,被當作大人的感覺。而且,孩子們真的很聰明呀,甭管知不知道什麼是合同和律師,ta們第二天卻能像模像樣的問S先生,

Daddy, did you solve that contract problem?(爸爸,合同的問題解決了嗎?)

如果你是一個工作很忙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那麼就多跟孩子聊天說話吧,真誠,坦率,把孩子們當成大人一樣的聊天。

這不僅對增進親子感情很有用,父母每天跟學齡前的孩子說多少話,這還直接關係到孩子在認知,表達,辭彙量等各方面的發展呢。

玩伴(Playmate)

總說「陪伴」孩子,到底怎麼「陪伴」才有效?

除了觀察,聆聽,支持孩子,以及常和孩子聊天兒,我想每個孩子內心最渴望的東西,還是一個可以真正和ta一起玩的玩伴,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或者兄弟姐妹一起玩當然是最好了,但有些時候父母難免也要充當起玩伴的角色。

我們應該怎麼跟孩子一起玩?去看看孩子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時是怎麼玩的你就知道啦!

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你看小朋友們聚在一起是不是自然的就玩上了,不需要什麼事先規劃和事後總結吧?孩子們為什麼喜歡玩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好玩啊,有趣呀!

所以如果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玩,那麼選擇一件對大家來說都有趣的事情就很重要,如果任何一方不是真正喜歡這個遊戲,那麼這個「玩」就變成了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

如果同樣的一個遊戲你們已經玩了100遍了,你真的不想再玩了,那就告訴孩子:我不想要再玩這個遊戲了,我們可以玩別的嗎?如果你堅持要玩,那就只能你自己玩了。然後你們可以一起商量玩什麼。

不要去勉強自己,你看如果是小朋友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會有人勉強自己嗎,不想玩就走開了呀。

It"s not going to work unless it"s fun for both of you.

我可以給大家兩個小經驗,如果不知道玩什麼的時候,那麼去外面玩(play outside)或者到地上玩(play on the floor)通常是大家都能真正找到樂子的法子。

不信你今天就試試?

總結一下,我覺得在陪玩的時光里,自己是在這5個角色中來迴轉換的:觀察者,聆聽者,支持者,交談者和一個真正的玩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有爸爸寵的女孩們,都贏在了起跑線!
「把你家賓士借我開吧,不分享?你真小氣!那孩子玩具不是一樣嗎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