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豬年還沒正式開始,一頭豬先火了,說「火」還不夠確切,準確來說應該是過氣後再翻紅。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7年中旬,小豬佩奇就以黑馬之姿突然爆紅網路,短暫喧囂過後,漸漸歸於悄無聲息。這本是很多突然爆火的事物必經的過程,但就在所有人都快忘了這隻小豬的時候,年初,一段名為《啥是佩奇》的視頻火了,佩奇再次翻紅,這次紅的更是「聲勢浩大」。

從爆紅到沉寂,從沉寂到翻紅,小豬佩奇用不到一年的時間走了一遍流量路,其中跌宕起伏,足以叫豬豬屆其他前輩面壁思過,無顏做豬。

比如手握「絕世大IP」的這位——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還有出演過多部電影,榮譽加身的這位——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更別提早已「過氣」的他們……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是:豬豬俠,搖搖(出自動畫《怪誕小鎮》),不理不理左衛門(出自動漫《蠟筆小新》),寶妮(出自動漫《飛天少女豬》),小豬、豚豚(出自動漫《火影忍者》)

以上這些角色, 都曾有過不低的知名度,但到了今天,早已是「過氣網紅」了。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本質都是豬,憑什麼火到最後的是佩奇呢?


Round1:顏值和性格

雖然同樣都是豬,但是佩奇、麥兜和八戒的形象卻差別很大。如果以「可愛」作為評判標準的話,麥兜非常平均的三圍和圓滾滾的樣子是非常有優勢的。雖然看起來有些獃獃的,但是呆到深處自然萌嘛!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在性格上,麥兜十分簡單而純粹,沒有魚丸那就粗面,沒有粗面那就魚丸,就是這樣有些不會轉彎的小朋友,使麥兜天真可愛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作為一部給孩子看的動畫,小豬佩奇的畫風也是充滿了童趣,簡潔的線條和明亮的顏色,使佩奇就像孩子的塗鴉一樣可愛。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不過,這麼可愛的小豬佩奇,為什麼總給人一種眼熟的感覺……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簡直一模一樣

在性格的塑造上,佩奇就像一個4歲小孩子應該有的模樣,她有自尊,有點任性,聰明,是女孩們當中的領袖,同時也非常善良,例如在《稻草人先生》一集中,專門為被稻草人嚇跑的小鳥準備食物。但就像所有小孩子一樣,有時佩奇也會有些小缺點,例如在玩壞電腦時會說是喬治(佩奇的弟弟)做的,弄亂屋子說是喬治的錯,和朋友蘇西經常前一秒還十分友好,突然地就開始爭吵……難道這就是佩奇被稱為「社會人」的原因?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相比起前兩位,豬八戒的顏值在顏值上似乎天然不佔優勢,為了證明這不是個人偏見,我們先來看一下吳承恩給八戒的外貌設定——

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系一條花布手巾。

這個和尚,怎麼這等個碓梃嘴,蒲扇耳朵,鐵片臉,毧毛頸項,一分人氣兒也沒有了!

有人可能要說,這是八戒投了豬胎之後的長相,人家原先不是天蓬元帥嗎?接下來就是打臉的時間了——在《西遊記》原著中,八戒曾非常得意地向別人介紹過自己在天庭時候的樣子,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帥……一嘴拱倒鬥牛宮,吃了王母靈芝菜」

你瞅瞅,這不還是只豬嗎?

基於這個豬頭豬身的設定,後世的各種衍生影視劇以及動畫作品裡,雖然外形有些差別,但八戒的形象大體都有「豬」的元素——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分別出自:86版電視劇《西遊記》,99版動畫《西遊記》,96版TVB電視劇《西遊記》、《春光燦爛豬八

當然,腦洞總是無窮的,偶爾的,八戒也會在後人的創作中,具有人類的外形——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在電影《西遊降魔篇》和《西遊伏妖篇》中,豬八戒就是一副油頭粉面的樣子,但這種人類的外形並不十分穩定,當情緒激動(例如看見雌性生物時),就會變回豬妖的原型。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日本漫畫《最遊記》中的豬八戒,已經和豬八戒原先的設定無關了,基本只是漫畫家借了《西遊記》中人物的名字而已。但看這令少女們尖叫的外貌,不禁感慨:如果八戒一開始就設定成長這樣,今天還會有佩奇什麼事呢?

在性格的設定上,八戒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好色」、「懶惰」、動不動就要「分行李」。但如果回看原著的話,會發現八戒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色——

第二十二回,八戒與沙僧打鬥時,沙僧叫罵著要把八戒剁成肉醬吃,八戒立刻還嘴:「我老豬還掐出水沫兒來哩,你怎敢說我粗糙,要剁鮓醬!」

人家揚言要把他剁了,八戒關心的卻是自己不是糙漢,而是皮肉嫩的出水(注水豬肉?)的小鮮肉……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另外,雖然八戒常常嚷嚷著要分行李,又膽小的樣子,但對於唐僧的師徒情誼卻不是作假的。在第八十六回中,妖怪為了迷惑三個徒弟,將一個人頭給了他們,騙他們說這是吃剩下的唐僧的頭,面對這種情況,八戒這個「退堂鼓一級表演藝術家」卻有著和想像中完全不同的反應——


那獃子不嫌穢污,把個頭抱在懷裡,跑上山崖。向陽處,尋了個藏風聚氣的所在,取釘鈀築了一個坑,把頭埋了,又築起一個墳冢。

一個平日退縮在後面的人,在師傅遇難時能夠「不嫌穢污」為他「築起一個墳冢」,果然患難時才見真情意,八戒的形象其實是非常立體的。

Round2:文化內涵

在三個角色中,豬八戒的形象內涵無疑算是最深刻的。

首先是原型。

豬八戒的原型,有很多種說法,一種是東漢末年一名在白馬寺出家的,原名朱士行的得道高僧;一種說法是,八戒原是春秋時一個叫卞莊的人,因為打死老虎而聞名,孔子曾經稱讚他的勇猛。《荀子》裡面記載,齊人因為忌憚卞莊的勇猛曾放棄攻打魯國。他死了以後,便漸漸演化成了道教里的天蓬元帥;還有一種說法是豬八戒的形象來自於藏傳佛教密宗的傳說,有一位叫做摩利支天的菩薩,她的坐騎是一隻有七個腦袋的金色大豬,這個大豬幻化成人形,就是豬八戒的原型。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卞莊子刺虎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豬八戒這個形象的塑造也頗有意思——在一眾取經人之中,豬八戒比起其他人,更接近平凡小市民的形象,考慮到《西遊記》雖然是融合不同時代的傳說,但成書時間大約在明朝,豬八戒這種充滿「人慾」的設定,或許也和明朝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新生的市民階層繼宋、元之後進一步壯大有著一定的關係。當然,不同的人看《西遊記》會看出不同的東西,有些人看到了職場,有些人看到了人際關係,有些人看到了冒險故事,豬八戒的形象也因此被解讀出各種不同的含義。這大概也是吳承恩的厲害之處,讓一個簡單的角色,在不同人心中有多種的面相。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麥兜比起八戒來說,更簡單一些,但是他也不是一隻簡單的小豬而已,在這個可愛的卡通形象背後,反映出的是香港的文化與精神。

在麥兜系列中,麥兜和媽媽兩人住在一間小小的公屋中,在電影《我和我媽媽》中,兩人的房間擠擠挨挨放著兩張床,由於空間太過狹小,甚至只有斜著睡腿才能伸開。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動畫中香港林立的高樓,在這些高樓中還有新的建築物在不斷地蓋起來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對於沒有長期在香港生活經驗的人來說,麥兜家困窘的生活環境會被歸因為「經濟條件不好」,但這其實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在香港,即使被稱作「豪宅」,也只有一百多平米而已。而普通人家最常見的狀況是:6-7個人擠在一間只有50多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如果你有去過香港的家居裝修店,會發現裡面有許多教你如何將衛生間、廚房、卧室、客廳塞到十多平米房間的裝修教程。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住房困難是因為商品房極貴,大多數普通人都買不起,只能住在政府的廉租房,也就是「公屋」里。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公屋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那一年的聖誕節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火災,數萬香港人失去了住所。於是政府就興建了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還逐步發展出了公共屋邨制度。公屋的房租十分便宜,但政府對於申請入住公屋的家庭月收入及資產總額有著嚴格的審查。也就是說,只有收入非常低的個人及家庭,才有資格申請入住公屋。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而那些住不了公屋的人,會選擇租房,但普通收入的人必然是住不起海景別墅這種地方,他們的居所大多是我們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的那種極其狹小的幾平米的公寓。由於房價太貴,住房難以解決,在香港甚至誕生了「凶宅熱」——前任屋主(或房客)意外死亡後,房間會變成凶宅,價格也會大幅度下降,在住房難的香港,凶宅的詭異遠不如低價更讓人動心。

麥兜和媽媽的小房間,其實是香港住房問題的一個縮影。

在麥兜系列中,麥兜的媽媽,還有幼兒園園長總是非常忙碌的樣子,他們一人身兼多職,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排的滿滿當當,似乎人生就是用來工作的。

這並不是兩人的性格使然,而是整個香港都是這種高壓力和快節奏。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其實在1975年以前,當香港還只是一個只有3、400萬人口的小城市時,港人的生活節奏是緩慢的。但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加速起飛,逐步朝著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邁進,這種變遷大大催促著港人的生活步伐。自此,「速度」變成香港的一種生活節奏,「快文化」牢牢的佔據著港人的潛意識和價值體系。三步一個便利店,五步一個小吃店,十步一個時裝店,更有十分鐘搞定的急速理髮店,以及發行量巨大的快餐型報紙,所有細節都透露著港人對於速度淋漓盡致的追求。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有些人認為,港人急促的性格,與他們在讀書和事業上「急功近利」的情況頗為吻合。70、80年代,香港經濟崛起,為了畢業後投入經濟大熱潮、賺更多錢,港人讀書的心態也變得頗為功利。

其實香港原來是農業社會,但過去數十年來,農地愈來愈少,剩下的也陸續被發展為高樓大廈。與房地產比起來,農業賺錢的機會和速度既低又慢,還需要政府資助。而在香港,最賺錢的行業大多和房地產及金融業有關,眾多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使香港人不得不加快步伐,把一天當成幾天來過,因為沒有足夠錢的後果就是,連住房都只能住只有幾平米的「棺材房」。

著名專欄作家蔡瀾就曾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交通燈,轉得比香港更快,包括電梯門裡面的關門鍵都是最快被按到模糊的。」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在香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甚至就連吃飯時,點菜的服務員也會要求你想好再點,大陸那種一邊翻著菜單一邊慢慢思考,時不時還要服務員從旁推薦的場景,在香港的茶餐廳多半是不會出現的。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茶餐廳中在中午或晚上人多時,為了保證效率,會進行「拼桌」(例如四個互相不認識的人安排到四人座,而不是一人一個座位),這在大陸是很難被接受的

除了這些之外,麥兜中時常會出現只有香港本地人才會懂的一些元素——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麥兜夢想中的馬爾地夫之行,其實只是去了太平山頂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電影《麥兜的故事》中,麥兜向黎根學習的搶包山,是一項真實存在的活動。這是香港地區的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香港長洲。起源於清朝中期,由粵東海陸豐人傳過去,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搶包山於每年春天打「太平清醮」(一種道教祭神的活動)結束後開始。人們用麵粉蒸許多包子,在北帝廟前砌成一座座「包山」,用來供奉神靈。人們在一聲號令後便趕快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掛在包山上的包。村民認為這些包子吃得越多,福氣越大。在某次搶包山活動中,包山意外倒塌,造成混亂和傷亡,自78年以後,政府下令停辦搶包山活動,改為分派形式。2005年起恢復舉辦搶包山活動,定於香港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公眾假期舉行。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香港典型的茶餐廳內景

這些非常本土化的元素,使得麥兜區別於一般動畫,但也正因為這些本土化的元素,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其他地區的人對動畫所要傳達的情感的理解。於是便會出現,香港人看到麥兜中的一些鏡頭時,會辛酸一笑,而其他人試圖理解,卻總覺得有屏障阻隔其間。

相比之下,佩奇所要傳達的文化卻更具有普遍性,比起英國本身的文化內涵,小豬佩奇更像一個「小孩子」概念的體現。即使對英國文化並不了解,也不妨礙孩子們看小豬佩奇和朋友玩耍,和家人交流。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不需要理解英國文化,也可以看出這是幸福的一家子


Round3:人氣

在這一項上,至少從表面上來說,佩奇都完勝了八戒和麥兜,成為了至少去年和今年開年的豬屆「頂流」(頂級流量,最紅的)。

八戒作為老牌大「IP」的持有者,顏值上不夠可愛,且影視劇中給他塑造的外形各有不同,雖然人設複雜且有深度,但是可以發展成一門學問卻很難變成一種流行文化。

麥兜雖然足夠可愛,但是動畫卻並不像小豬佩奇一樣合家歡,在麥兜系列的電影中,總是溫馨活潑的表象之下,難掩悲涼滄桑的底色——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最大的成就是練成十二路搶包手,結果搶包山的活動不辦了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人生最快樂的就是去商場的美食中心吃一盤很大碟的海南雞飯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好不容易和媽媽在節日的煙花中吃一頓火雞大餐,下一幕卻是媽媽去世,麥兜在葬禮上彷彿聞到一絲火雞的味道……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類似這樣又喪又哲理的話,也不斷在動畫中出現,童趣的畫面也難掩無奈的現實

雖然現在喪文化流行,但人們心中其實更期盼「小確幸」和「正能量」,麥兜的確可以引起一些深思和動容,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難成為娛樂文化和速食文化的一部分。

至於小豬佩奇,不能否認的是,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兒童動畫,適合學齡前的孩子觀看,但是他的走紅卻和他本身的情節等並無太大關係。很多熱愛小豬佩奇這一流行文化的人,未必是小豬佩奇的忠實觀眾,更不一定對小豬佩奇的每一集都如數家珍。

對佩奇超乎尋常的熱情,一方面是由於互聯網社會之下,網路巨大的信息量早已把我們的生活塞滿。這些信息中,絕大部分來自於真實生活的柴米油鹽,即便有一些精神生活上的部分,也往往是充滿商業氣息的文化工業。當小豬佩奇這樣簡單誇張的動畫人物出現時,注意力立即被其吸引也算合情合理。小豬佩奇的形象本身蘊含了某種逗人發笑的感覺,是一種與當今時代普遍審美完全背道而馳的形象。也正是這一點,讓成年人從第一眼開始就放棄了成人世界的標準來看待這個豬」的形象設定,進而發現其中的美與樂趣。當成年人走近佩奇時,其找回的不光是某種童真,更是關於自身的童年的「回歸」。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另一方面,佩奇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形成了一種認同。他鮮艷的顏色,逗趣的形象,簡單的劇情,非常適合被做成表情包,短視頻,並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梗。因為現實的壓力和快節奏,年輕人會本能的抗拒宏大和沉重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色調,加入一個群體進行一場狂歡式的遊戲,更符合年輕人需要的氛圍,在小豬佩奇文化流行的現在,我們不難看出,網路上針對小豬佩奇動畫本身(劇情分析、人物分析)很少,但是表情包和衍生商品卻很受歡迎,使用小豬佩奇使一些人精神上形成了互相認同,雖然他們未必懂小豬佩奇本身的內涵(也不需要懂),但是通過傳播表情包和心照不宣的梗,會讓參與這個過程的人感覺到——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厚重的內涵和真誠的作品當然不會輸,八戒和麥兜等角色沒有成為「頂流」大約是不適合速食文化的氛圍,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背後的作品的宏大和悲涼對於追求生活調劑的人來說有些沉重。我們的資質可能是八戒,生活可能是麥兜,但我們都想像佩奇一樣任性、調皮又幸福。

同樣都是豬,憑什麼只有佩奇火到了最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武王伐紂之後,最後的商人去了哪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