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西遊記》只是一部神話小說嗎?

在四大名著的排位中,《西遊記》的口碑並不是最高,甚至還有許多人將它排在末尾,認為無論是從文學價值,還是從寫作手法上看,它都無法與其他三部相提並論。

此外還有一些人妄言《西遊記》的思想淺薄,比如胡適說:「《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也附和道:「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胡適與魯迅把《西遊記》的思想價值貶低為「玩世主義」、「遊戲」和「附會」,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文人相輕的評論切實誤導了不少人,乃至使我們輕視了《西遊》,甚至誤把它當成了兒童讀物,流弊不淺。

其實,《西遊記》這本書可謂是小說版的《莊子》,在嬉笑怒罵、滑稽荒誕的敘述中無時不隱含著高深的哲理,這點沒有功底的人是很難讀出來的。他之所以如此寫作,皆是出於《莊子 天下》里的那句話——「以天下為沉濁 不可與莊語」的緣故。既然天下之人都是一些思維笨拙,舉止荒唐,反應呆板的讀者,那麼就應該牢記「曲士不可語於道,束於教也」的箴言。

《西遊》的作者不肯發表莊重正經的議論,而是常常調侃,喜歡運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來講明道理。可惜有些人就是看不透荒唐之言後面的哲理,因此就犯了胡適與魯迅這類人書生氣過重的錯誤。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為什麼說《西遊》的真正主題是求解脫?

我們且看《西遊》的第一回,看看他是怎麼講笑話,傳道理的。

這一回的題目叫「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注意這裡的「靈根」和「心性」。這一回實際上就是全書的一個縮影,是一篇小小的西遊記,講述的是猴王西遊學道的故事,而全篇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正是猴王所學的這個「大道」

開頭是一首詩,最後兩句為「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所謂「釋厄」就是解脫的意思,猴王往西邊遊學,目的就是要求學大道,獲得解脫。

《西遊》把世界的陸地板塊劃分為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瞻部洲以及北俱蘆洲四大板塊。故事從東邊說起,因為東邊在五行中是,因此猴王出生在木性的花果山之中。花果山之上有一塊石頭,石頭內「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這個石卵就是的形狀,是為「靈根」。

石頭見風而化為石猴,乃是心動也。心就像一個猴子一樣亂跳,造成心神不寧,這便生出許多事情來。猴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學會爬走,埋下學道的伏筆,而且兩眼冒出金光,驚動了玉帝,可知萬動皆不如心動劇烈。心動的一個顯著體現就是好奇心的驅使,書中寫眾猴在山澗中洗澡,「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這便引出了水簾洞。在眾猴之中,又屬石猴的心最動,所以就它膽敢鑽進水簾洞中尋找源頭。石猴在水簾洞中看到的景象實際上是一個五行排位,花果山為木,水簾洞為水,鐵板橋為金,山石福地都是土,而石猴心猿似火,正好湊到了一個五行,我們不得不嘆服作者隱喻的高妙。

至此,我們讀到了書中的第一次「釋厄」,即第一次心靈的解脫。正因為心猿似火,火遇到了水簾洞,找到了「安身之處」,心也便停止了騷動,安靜了下來。反映在書中就是石猴帶領眾猴進入水簾洞內,被尊稱為美猴王,享樂天真,不伏麒麟、鳳凰等管轄,自由自在,實現了意志自由,並且「將『石』字隱了」,因為石有火,也正說明心不再動了。


悟空西遊的原因是什麼?

可是好景不長,在經歷三五百載之後,石猴所代表的心又重新騷動起來,處於困厄之中——原來石猴發現自己的內心並非絕對自由,他雖然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但至死至終都被閻王管轄著。所以,石猴面臨第二個需要釋厄的難題——「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

就在這個時候,一隻通背猿猴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在大千世界之內,有三等名色是絕對自由的、不歸閻王管轄,他們分別是佛、仙與神聖,都閻浮在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這就讓石猴看到了釋厄、心靈解脫的希望,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西遊記」,想要雲遊四海,「學一個不老長生」「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這樣,石猴就乘坐竹筏,借著東南風往西北方向航行,先來到了南瞻部洲。他在南瞻部洲雖然學會了人禮和人話,但沒有學到「大道」。南瞻部洲的人都是一些無心之人,內心完全被外界的名利蒙蔽了,再也沒有看到生命的寶貴,因此作者諷刺說:「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命者。」正所謂「爭名爭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繼子萌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這些話,譏諷的也正是我們這個市場經濟下,以利潤為導向的社會。所以,石猴在南瞻部洲浪蕩了八九餘年都沒有找到有道之人。最後他又繼續西遊,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

為什麼隱士不算自由?

在小說中,西牛賀洲同時也是唐僧取得真經、如來佛居住的地方。猴王來到西牛賀洲後,便登上了一座山。在山中遇見一個唱歌的樵夫,歌詞唱的是莊子般的隱逸哲學,說什麼「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後來,猴王打聽到,原來這歌是神仙教給樵夫的,叫做《滿庭芳》。樵夫自雲與神仙為鄰,他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困厄,所以神仙就教他釋厄之法。樵夫說:「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雖然如此,樵夫仍然沒有完全釋厄,沒有學得大道,因為他家中還有一老母,田園荒蕪,衣食不足,還有牽掛,沒辦法做到真正的「心無掛礙」,所以他不能修行。

行文至此,我們應當能夠看清第一回作者所要講的哲理了——此回旨在說明如何修持「心性」的道理,所謂的修道實際上就是修心,世間一切煩惱皆由心生。

心本來是像花果山上的石頭一樣,靜止不動的,當它遇到了風的擾亂,就會騷動起來,在騷動一陣子後,偶爾找到了歸宿(水簾洞)才重新趨於平緩。但這種平緩也是暫時的,日久天長又重新感覺到意志不自由,感覺到被管制的困厄,因此開始尋求解除困厄的法子。

大部分人在釋厄這方面是無可救藥的,他們只迷誤於名利之中,任憑內心被外界所驅使,浮生到頭才發現一切不過是過往雲煙,墜入生存的荒謬感里,這類人就是猴王在南瞻部洲看到的人;此外,還有一些人接近於修心釋厄,這些人主要是一些淡薄名利的隱士、樵夫,他們看淡功名,重視生命。可是,這些人也只是接近於釋厄,還無法真正釋厄,因為他們在俗世中留有各種牽掛,無法修心求仙。《西遊》的作者認為他們就是通向神仙的橋樑,就像尼采認為人是過渡到超人的橋樑一樣,因而《西遊》的作者讓樵夫來充當石猴上山求道的指路人。

孫悟空的師父是誰?

樵夫告訴石猴說,求道的地方並不遠,就在我們所在的這座山中,山名叫「靈台方寸山」,李卓吾本、世德堂本和證道本都有批註說:「靈台方寸,心也。」靈台方寸山指的實際上就是心,原來求道不必遠行,只需在心中求便是了。在此處,靈台方寸山已經為後面的靈山埋下了伏筆,二者都是心的象徵。

樵夫又說:「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這就再明白不過了,斜月三星就是一個心字,修行便要向心中求,正如《壇經》所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住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神仙叫做「菩提祖師」,案自《壇經》以後,如來、觀音等就已經不是客觀的神仙偶像了,而是人心的觀念,《壇經》將佛教的客觀唯心主義變成主觀唯心主義,說:「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菩提祖師實際上就是心中的一個幻念,即大智慧。所謂「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能在心中尋得煩惱,那也就離修心修道不遠了。

《西遊記》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含義?


「悟空」的真正含義

石猴到了斜月三星洞之後,被仙童引領到菩提祖師面前,菩提祖師問他姓什麼,猴王答:「我無性」,猴王正因為無性,故心中無妄,方能學道。

最後,菩提祖師終於把釋厄、修身大道說了出來,他賜給猴王的名字叫做「悟空」,悟空者,領悟到一切皆是空者也。正如《心經》所言:「照見五蘊皆空」,要把世間的一切都視為空無,這樣才能識別諸法空相,一切都來到「無」的境界之中。無受、想、行、識,也無感官、眼、耳、鼻、舌、身,再到無意識,乃至無老死盡,無有恐怖,最終才能夠心無掛礙,實現了「度一切苦厄」的妙果,達到真正的「釋厄」。

第十七回,悟空也自言說:「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採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 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 他說身內有丹藥,外邊採取枉徒勞。」菩提祖師傳授的道術核心就是主內,就是回復到內在自有的丹藥,而不是向外徒勞索取,屬於道教的內丹法。

本回末尾說:「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直接說明主題,作者認為人心本來就是無性,本來就是靜的;後來心遭到干擾,才騷動起來,同時帶來了困厄;要解除心中的困厄,實現真正的釋厄,不能靠內心的短暫安寧(水簾洞),也不能醉迷於名利(南瞻部洲),亦不能僅僅拋棄名利(樵夫),而是要「悟空」。要如《心經》里的主旨,要把世間一切都視為虛妄不實的東西,把一切都看作空,這樣才能心無煩惱,心無掛礙,真正的修身學道,實現意志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