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孩子是個寶,一旦孩子感冒發燒,家長就急了,就慌了,為了及時給孩子看病,有的家長花幾千元去醫院掛急診。面對流感發燒,面對緊張的醫療資源,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艾灸是很好的選擇:安全,無副作用,而且退燒效果好。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艾灸退熱的特點與優勢

①減少了痛苦,不用吃藥和打針。

②效果快,調理時間明顯短於現代醫學。外感初起發熱,艾灸之後,可以在數分鐘內出現熱出身輕的效果。

③艾灸退熱過程,患者往往有鬱熱外出的暢快感,可以避免或越過體溫上升期的發冷、寒戰等痛苦;小兒發熱時的精神萎靡或煩躁癥狀,艾灸後可迅速改善。

④艾灸退熱後的作用持續時間久,且反覆發作率較低。

⑤艾灸退熱無不良反應。

⑥艾灸退熱較為經濟方便。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是我國傳統中醫調理中物理和藥理相結合的方法,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退燒辦法,為純天然的方法:綠色無害,安全快捷。正如中醫學者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同時艾灸百會穴、神闕穴,無論對錶里還是虛實之熱都具有非常好的退熱效果。

艾灸為什麼能退燒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黃帝內經》中「火郁發之」理論是艾灸調理法「以熱治熱」的理論源頭。艾火能把體內的鬱熱外發出去,自然也就達到了退燒降溫的效果。

明代李梴的《醫學入門》也揭示了艾灸退燒的奧秘,那就是艾灸可以「引鬱熱之氣外發」。

宋代《聖濟總錄》曰:「凡灸後卻似火焮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奪之隨火而出也。

《理瀹駢文》中也提到:「若夫熱證亦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行熱,使熱外出也。」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現代針灸學家連續三年對流行性出血熱這一嚴重的發熱性傳染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艾灸有退熱、抗病毒、提升免疫功能、抗休克、預防腎功能損害、改善臨床病狀和縮短病程的作用

艾灸調理流感發燒,它的退燒作用已經在各類臨床研究中得到驗證,也在無數灸友的實踐中得到證實。艾條中的艾葉有宣通發散、疏解表熱、調理臟腑、清瀉里熱、拔毒瀉熱、引邪外出等功效,艾葉的性味功能決定了艾灸在熱證方面的獨特應用。

退燒取穴

經過反覆臨床篩選和效果比對,選擇百會穴、神闕穴作為外感發熱、外感合併內傷發熱的首選固定組穴,對於臨床常見發熱病症基本普遍適用。篩選過程如下:

1、 引熱外出首選百會穴

艾灸大椎穴、至陽穴、湧泉穴、百會穴、風池穴、合谷穴等穴位都有退熱作用,經反覆比對,發現百會穴為引熱外出、開竅醒腦首要穴位,效果優於大椎穴、風池穴、合谷穴、至陽穴等。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2、 合併胃腸癥狀加中脘穴

因很多發熱患者不獨有肺系癥狀,有時也伴隨胃腸癥狀,包括胃寒、胃熱、胃積食,對症選用中脘穴配合百會穴艾灸,發現效果比單純艾灸百會穴退熱更好。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3、虛人外感加神闕穴

臨床研究後期發現,一些患者身體有氣虛、陽虛、陰血虧虛等虛弱情況,需要補益;

同時觀察到一些患者如果灸量過大,容易發散過度致虛;

或者一些患者本身即為虛人外感,以艾灸調理法引邪外出時很容易加快正氣隨灸散失,造成或加重機體臟器或氣血陰陽虛損,經觀察發現以百會穴配合神闕穴,即以神闕穴代替中脘穴既可溫通又補益。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延伸閱讀:艾灸,燙好還是溫好?最適宜的溫度是?

在艾灸過程中,總能聽到有人說:艾灸溫度太低,沒有感覺,皮膚沒有灼燒感,沒有什麼效果等等。

於是,有人說,艾灸溫度越燙越好!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當然不是!艾灸時,溫熱即可,關鍵是得氣!有灸感最重要!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並非越燙越好!

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家熱議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分析艾灸與溫度的關係。

艾灸,並不是溫度越高越好。如果艾灸僅僅是熱的作用的話,那和烤肉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施灸溫度過高,並且持續時間較長,不僅僅會燙傷皮膚,灸療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灸,灼也,從火,久聲。艾灸以火調病,需要「久」,重視「久」,運用「久」。火和「久」有機結合,就能夠達到祛病防病的作用。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有灸感才最重要!

灸是講究入穴的,利用陽氣的能量、艾的能量舒經活血消瘀散寒,能量是順著穴位進到身體裡面去的。

所以灸法是通過毛孔的打開,穴位的開合,經絡的疏通,把陽氣的能量穿透進身體里。

艾灸講究艾火和藥力的滲透,而不是烤。

但是,有的人艾灸時,有的穴位覺得不燙,有的穴位覺得很燙,這是什麼原因?

不熱

表明體內寒氣極重,體內寒氣與熱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

此時應該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經絡有瘀堵現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

此時應該多用手揉,疏通經絡。

灸療時,主要以施灸者的感受為主,以皮膚紅暈溫熱為度,而不是一味追求「燙」,所以灸友們在艾灸時要注重灸感,千萬不能搞錯重點。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關鍵還要得氣!

針灸治病的精髓是「氣至病所」 ,所以,「得氣」很重要!

針刺、艾灸某穴位或特定部位,人體可能會出現酸、麻、熱、脹、重、涼、癢等特殊感覺,並且這種感覺從被刺激的穴位開始,沿經絡循行路線出現經絡感傳現象。

感傳方式有擴散、蟻行、流水、深透等,這種感傳的速度可快可慢 ,感傳方向也變化多端。

經絡感傳是經絡開通的標誌,經絡若開通了,治病的效果會非常顯著!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得氣的表現形式有:

1.感覺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發熱,或者感覺溫熱之氣順著經絡蔓延全身,就是艾火循經了。說明艾灸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做艾灸的過程中和做完艾灸回家後有一部分人會出現局部麻、脹、酸、痛、氧、冒涼氣等不同的反應。不必慌張,這正是說明艾灸在你身體里起作用了。

這是正常現象,我們通常叫做:「灸感」。不同體質的人會出現不同的灸感。

如果體內有毒素或是炎症就會有痛的感覺,癢是由於濕氣較重,熱邪較重,濕熱外排的反應。比如婦科炎症可能會小腹痛,胃炎的人可能會胃痛,腸道有濕寒灸神闕(肚臍)時會感覺肚子咕咕響都是陽氣進入身體的良性反應,堅持艾灸就會消失,身體也會好轉。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3.通過艾灸陽氣把陰邪排除體外,如果身體過寒會感覺冒涼氣,濕氣過重局部會有水珠出來,像出汗一樣,手心或者腳心是常見的部位。比如腰痛艾灸腎俞穴或八髎穴,會感覺到有一股熱流,或是酸、麻、脹、痛、冷、重等非熱感覺順著經絡蔓延,可能會傳導到委中穴或承山穴,這就是氣至而有效。

正如《內經》中所說的「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很多中醫、灸師在臨床治療時,更多的是追求辯證取穴、精確取穴、追究得氣,而不是燙,均是「溫熱為度」「皮膚潮紅」即可。

中醫文化:艾灸為什麼能退燒?中醫告訴你原因

艾灸溫度多高才合適呢?

這個真的不好說,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不同。

有的人神經不敏感,已經很熱了,他體會不到熱,這樣的人很容易在艾灸時燙傷;而有的人神經靈敏,有一點熱就已經受不了了,這樣的人,自己能夠控制溫度。

所以不敏感的神經,是不正常的神經,就要以正常人為標準進行灸療,這樣的病人患有糖尿病的、腦出血,以及腦血栓的居多,如果一味的追求病人的感覺熱不熱,有可能會起大泡。

所以說,治療疾病沒有定律,一定要以病人的感覺和體會加上病情來決定治療的溫度。

在艾灸的過程中,太多人急功近利,總以為溫度高才好。其實,如果用艾灸治療慢性病或者保健,溫度不能太燙,溫熱舒適就行了。溫度適宜,人體毛細血管可以把熱量傳導到體內。如果溫度高了,反而容易燙傷皮膚,不利於微循環的改善。

一句話,身體覺得舒適就好。

來源 | 艾灸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歷代畫家筆下的樹,清雅古樸!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四)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