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荀彧見空盒自殺,真是曹操目的所在嗎?真相可能被誤解了上千年

荀彧見空盒自殺,真是曹操目的所在嗎?真相可能被誤解了上千年

(說歷史的女人——第616期)在三國時期有一段公案,歷來爭議頗為激烈。此事就發生在我們熟悉的曹操和荀彧之間。這二人的關係,用一句客觀的評價來看,那絕對是明主賢臣,匹配十分完美。單論主公,三國中能和曹操一比高下的恐怕還沒第二個人。再說賢臣,論才幹,荀彧之才能,在三國中恐怕也只有諸葛亮能與之媲美,何顒說荀彧是「王佐之才」,而曹操稱其為「吾之子房」,司馬懿則評價其是「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可以說,才能超世的荀彧之功勞是貫穿了曹操的整個霸業之路,甚至曹操之後的曹魏基業也有荀彧間接的功勞,因為曹魏諸多名臣都來自於荀彧的舉薦,比如郭嘉、鍾繇等等。

荀彧功勞大,當然也賴於曹操之善用。所以,曹操和荀彧絕對是三國時期最好的黃金搭檔,至少他們一手創造了最大的成績,那就是統一了遼闊的北方。這在三國中,是沒有哪對君臣可以比的。但是這對匹配度一直超高的君臣,在最後的時候,卻發生了一起公案,在漫長的歷史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吵得是沸沸揚揚,甚至至今仍然沒有最終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段公案。

建安十七年,曹操在擊敗馬超平定涼州之後,親近曹操的諸多大臣認為曹操的功勞之大,足以需要再往上提一提了,即加九錫,這就等於是臣子級別的頂端了。可是此事,遭到了曹操最重要的謀士或謀臣荀彧的反對。荀彧說:「(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實荀彧說得沒錯,表面上看荀彧是讓曹操堅守臣子的本分,但是實際上荀彧是在看天下,從當時的天下大勢來說,還有好幾個硬骨頭沒啃掉,比如江東孫權、正在上升的劉備等,天下沒有統一,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也可以理解荀彧的潛台詞就是希望曹操「緩稱王」。

但這事曹操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到處流傳說曹操聽到荀彧的反對後,異常憤怒。認真分析的話,這是不合理的,荀彧又沒有說什麼多過分的話,句句都是為曹操的美名著想,曹操犯得著憤怒異常嗎?顯然沒必要,曹操也不會。曹操不是那麼小氣的主公,他能容忍禰衡的放肆無禮,豈能不容自己最喜歡的也是最重要的謀臣的一個建議?另外,曹操是一個極其務實的老闆,而非那種喜歡單聽一面之詞的軟耳根主公。因此,荀彧之諫言是絕對不會惹怒曹操,曹操也不會因此而記恨荀彧。倘若曹操真如此小氣,荀彧豈能為其鞍前馬後出謀劃策盡心儘力一輩子?當然不會。

接著在同一年,曹操就發動了攻打孫權的戰役。這一點很有意思,曹操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如果聯繫荀彧的反對之言,再結合曹操的行動,會發現荀彧的話還是曹操心裡非常警醒的。那就是,天下沒有統一,談什麼都有點早。不過曹操在征孫權的時候,讓荀彧到譙縣勞軍,然後就發生了曹操送荀彧空食盒的事情。那麼荀彧見空盒自殺,真是曹操目的所在嗎?真相可能被誤解了上千年。這裡頭有幾方面需要闡明:

第一就是這個空食盒到底是什麼意思?以筆者只見,我們需要結合前後的情況來理解。在之前,有人助推曹操加九錫,但荀彧反對,那麼曹操是怎麼想的呢?其實曹操是很糾結的,曹操的內心是很希望加九錫的,但荀彧所說的話也很重要,至少有兩點令曹操警醒,第一點是朝中大臣並非所有人都支持曹操加九錫,若曹操加了,他自己內部就會有一定的分裂,影響團結;第二點是天下並未一統,加九錫反而會給天下士人留下口實,名譽不太好。

但曹操沒有把自己心裡的憂慮講出來,他憋著,是在思考,作為一個很厲害的政治家,曹操其實是想扳回這個局面。他最想先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那就是避免分裂。那麼如何避免呢?唯一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荀彧,因為荀彧雖然是曹操最重要的大臣,但荀彧同樣也是最忠誠漢室的大臣,所以他是那一部分忠漢大臣的代表人物,是一面旗幟,如果荀彧在這個層面倒向曹操,那麼內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說服荀彧豈是易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才想到了什麼都不說,說話引爭論,傷感情,還不如猜謎語,彼此都有時間考慮,也不用傷和氣。於是,曹操遣人送荀彧一個空食盒。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忠於漢室的大臣最常用的口頭禪叫「食漢之俸祿,就得忠漢之朝廷」。可是如今的東漢早已敗亡,若不是曹操替它撐著架子,它早散塌了。

說白了,就是東漢這個政權從外面看,還是一個完整的盒子,但是打開來看的話,它已經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了,政權、臣民、財富等等,僅存的不過是一張皮,而這張皮,也不是它自己做的。諸君整日掛在嘴上的「食漢祿」,實際跟這空盒子一樣,不過是一句套話,因為漢早已給大家發不起俸祿了。而實際發俸祿的是我曹操,也就說各位現在是「食曹祿,忠漢室」。事情既然已經如此清晰,荀令君還何必自欺欺人「忠於漢室」呢?不如就想開點,從了我吧。

可是對於荀彧而言,曹操在空食盒中暗示的意思,他又何嘗不知道呢?漢室早已名存實亡,從他提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東漢已經是在風雨飄搖了,而且此類政權基本都是無根之木,再也壯大不起來。歷朝歷代的末代都有這麼一個命運。荀彧心裡是很清楚的,可是荀彧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愛國之心深入骨髓,更何況他的祖上世代都是漢臣,他若改換門庭,就等於背叛了家族,不但不是忠臣,還不是孝子。如此以來,還有什麼能比家族和自己的清名更重要呢?

另外,東漢到魏晉,社會上風氣也是視名譽大於利益的。尤其是名士更是如此,荀彧那是把好名聲當羽毛一樣愛惜的人,豈能自毀漂亮的羽毛呢?因此,荀彧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絕路,只有自殺,才能兩全其美,既成全了自己的名聲,也周全了曹操。是的,他死了,後世果然給他了一個為忠漢不惜身死的評價,但同時也讓曹操可以不用因為他而顧慮什麼,放開手腳在自己的權臣之路上走得更遠。

總之:曹操送荀彧空食盒,絕對不是什麼「留你何用」這種簡單甚至低級的用意。乃是兩個高人之間的過招,只不過各自的立場追求和價值觀不同而已,所以荀彧自殺乃是他自身價值取向所決定的,而非曹操的用意之目的。從這個層面來看,真相可能被誤解了上千年,因為說曹操以空食盒逼殺荀彧之險惡的說法顯然是冤枉了曹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西漢十大悍將 第4發明游擊戰 第1曾一戰斬敵70400人
此民族英雄,名氣僅次岳飛,但卻被另一個「秦檜」1句話害死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