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技術革命尚未完成,中長途出行的藍海仍待開發

技術革命尚未完成,中長途出行的藍海仍待開發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消失,用戶下沉是互聯網行業的必然趨勢,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用戶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城市包圍農村」是互聯網的一貫做法,而在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其實有一條很好的連接線,就是公路或鐵道線。

還有什麼空間和契機,能夠比長途出行更合適高新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呢?在這個空間中,人們能在最大範圍遇見和自己生活軌跡不同的人,並將產品和應用推薦給幾千公里外生活的人群。

那麼,在鬥地主、打瞌睡、速食麵之外,長途出行者還需要些什麼?

擁堵的回家路,正在悄然催生一場革命

回家是春運不變的主題,擁堵亦然。剛剛經歷了元旦小長假的回鄉遊子,即將面臨春運的難題。

在交通出行過程中,旅客實現空間距離上的轉移是以一定時間的消耗為前提的。根據360發布的《2019年春運大數據預測報告》顯示,有近一半的用戶需要耗費12h及以上才能到家,更是有11.64%的用戶返鄉需要24h以上,這一部分人群多來自西藏、海南、雲南等地區。

來源:360《2019年春運大數據預測報告》

對出行者而言,出行時間存在著一定的價值。一方面, 出行者可以將節約出來的時間用於工作或對工作有益的其他活動,以增加其福利;另一方面,出行時間的縮短可以減少出行者在出行過程中的疲憊感。出行時間的消耗其實是一種成本的消耗,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出行者對出行方式的選擇。

在綜合運輸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公路客運承載了全國超過半數的客運量。近年來,隨著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的加大,道路運輸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2015年,全國等級公路里程實現5連增,佔全國公路里程比重的88.4%;全國公路密度連續10年增長,2015年達到47.7公里/百平方公里。完善而密集的公路網是公路客運機動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支撐。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然而,自2012年以來,公路運輸的市場份額不斷被鐵路和民航擠壓。一方面,汽車客運成本不斷升高,燃油成本上升、人工費上升、材料費用成本也上漲得厲害,另一方面,汽車運輸企業競爭激烈、管理不善、生存壓力較大。

所以,中長途出行,尤其是公路客運領域急需要一場技術的變革,既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節省用戶的時間成本,又能讓公路客運企業尋找到適應市場新形式的發展之路。

科技席捲出行領域,中長途是新的嘗試

根據麥肯錫《交通出行邁向人工智慧之路》的報告顯示,目前大約有五百家企業正在利用機器學習研究汽車和出行生態圈,並努力搭建技術認知來證明他們在價值鏈中的關鍵地位。

自2010以來,這些公司共披露的投資總額約為520億美元,超過所有共享出行和網約車初創企業在同一時間內披露的320億美元投資額。大量的資金湧向無人駕駛和車內設施全方案提供商。這些投資表明,交通出行內的技術變革正在加速。

1.AI加持,讓人像快遞一樣被運輸

說起AI出行,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滴滴等約車平台。的確,利用演算法和大數據,「滴滴們」充分利用了城市內的私家車資源,實現了一站式客運,深度挖掘了短途智慧出行的價值。

AI技術已經在出行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僅僅是第一階段,根據騰訊研究院對出行領域的劃分,繼城內出行後,跨城出行和全國出行將成為技術變革的重點。前者是即聚合省內各種長途交通工具,提供無縫的跨出出行解決方案,後者則是聯合全國海陸空各種公私交通資源,通過互聯網實現一站式的出行選擇。

智慧出行的實現依賴於交通「雲」的建立——將人、車、路等碎片化信息在雲端匯總,通過數據分析等技術,將雲端中的信息進行供需匹配,然後再將不同的交通方式通過聯程聯運相聯繫,把乘客當作「快遞」,實現交通方式的無縫連接,最後,進一步利用交通資源,與其它行業進行業務多元化發展。

2.車內新技術,拓展出行場景

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流量不夠、網路信號不好是中長途出行途中的痛點之一。以高鐵為例,高速列車運行速度高達350 km/h,因此會面臨多普勒效應、基站頻繁切換等問題,進而影響網路寬頻。再者,由於列車乘客較多,乘客之間也會形成流量競爭。有痛點就有需求,如何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網路服務也是出行提供方需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來看,長途交通Wi-Fi有著很大的市場,然而,「以聯網之名,行廣告之實」的做法已經引起許多用戶反感。所以,提升網路質量的同時,出行提供方更應該提升服務質量,提供更實在的產品和服務。今年元旦,國外就有一家運輸初創企業承諾為每位乘客提供免費的Wi-Fi和電源插座。

另外,在出行過程中,出行提供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用戶的時間成本,讓用戶在出行途中完成娛樂、休閑、學習等需求。運輸企業FlixBus決定為部分路途較長的班次配備VR頭戴式裝置,特別是從鳳凰城到拉斯維加斯、以及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這兩條線路,以此讓乘客獲得舒適的觀感體驗。購買了「全景座位票」的乘客,可在旅行期間隨時使用Pico Goblin 2的VR頭顯。

中長途出行過程中的AI、VR/AR技術的作用,與智能手機的作用相似,即通過一些娛樂休閑活動打發時間,但其不一樣的顯示技術和沉浸式的體驗,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避免小屏幕帶來的暈車和脫離感。而不論是何種技術改革,本質上還是要改變「枯坐到底」的出行場景,讓用戶的感受更加多元化。

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雖然機器學習和VR技術已經可以在後端環境(有充足的算力資源和合適的硬體支撐)下運行,但在真實場景中嵌入演算法還需要硬體技術更新和連接的解決措施。

慰藉型消費時代,中長途出行如何成為藍海

近幾年,關於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爭議不斷,但總的來說,消費正在向享受型消費傾斜,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數據,休閑食品行業年產值2019年將達19925.28億元,令人心情愉悅的慰藉型商品迎來了巨大的商機,「慰藉型「消費時代到來。

面對新型的消費力量,完成了技術變革的中長途出行又要如何盈利呢?

最直接的則是向乘客收取一定的技術維護和服務費用,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這類群體往往也樂意為高質量的技術創新買單,如上文中提到的「全景座位票」就是一種營收方式。

但是,系統優化升級成本高,每張汽車票盈利空間小,再加上消費者對汽車票價格敏感,只有當售票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客運企業才能產生盈利,所以,這並不是最有效的辦法。

最合理的則是流量增值服務,如藉助車內媒介投放廣告、利用大巴車上的WiFi進行視頻等產品的推送、聯合餐飲或者食品公司提供車內食品飲料等,這也是目前交通Wi-Fi領域的主要做法。

另外,如果高新技術提高了中長途出行的客座率,技術提供方可以收取客運資源企業的一定費用,這種銷售分成也是中長途出行的一種盈利方式。

此外,還有個性化定製服務,這主要針對城際巴士而言,通過開發新的、可盈利的並具有差異性的應用場景,使大巴上座率最優化,同時拓展網路汽車票的延伸業務,是目前常見的盈利方式之一。

騰訊研究院在16年的分析文章中提及,跨城出行交通的潛在市場體量巨大,2014年可統計的市場規模超過3600億,而業內人士估計整體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400億元。如今,這個千億市場的藍海,還在等待被激活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 騰訊研究院《城際出行報告:後滴滴時代的千億藍海》

2. 王忠峰,王富章,孫華龍《高鐵動車組WiFi運營服務系統服務質量的測量與分析* 》

3. 中國產業信息網《中國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

【完】

智能相對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匯聚人才面向未來 科大訊飛「春曉行動2.0」正式啟動
暖心!熱心人齊助走失兒童回家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