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羲之《初月帖》賞析

王羲之《初月帖》賞析

王羲之

《初月帖》

釋文: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

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有郵差,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在)。昨天到達這裡,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囑託您,近來還好吧?我卻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裡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初月帖翻刻本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祖父名「正」,為避祖父王正諱,「正月」書為「初月」。

《初月帖》創作於永和七年,時年王羲之四十九歲。此貼是王羲之流傳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由於朝代更換,戰亂頻繁,王羲之的作品至今已無任何真跡流傳下來,現所能見到的多為摹拓本和以真跡為藍本的刻本),全文8行,61字,為墨跡紙本。

反捺既象竹葉,又像蘭葉。

「羲」的最後一筆,你看看轉折提按變化很多。

「報」的曲直、正側鋒變化很豐富。

《初月帖》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章草的魅力。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晚年的王羲之勇於變法,善於創新,博採眾長,融會貫通,而自成面目,終於完成從具有隸意樸質書體到嬌美流變書風的蛻變,書法捨棄秦漢的豐碑巨額而走向尺牘簡札的清逸,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並創造出一個時代全新的唯美書風。

《初月帖》便是王羲之變法之後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他將隸書、行書揉合為草書,強調線條的渾厚生動,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對待提按、頓挫,絞轉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和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乾濕等變化,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濕的墨痕,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線條中流動著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這種創造性的可視語言映襯出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性風貌。

此帖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洒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梁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雲:"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此書正當其時,大有晉人倜儻風流、傲物任情的俊氣,逸筆草草,率意暢達,天真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晉堂書法 的精彩文章:

索靖 章草《月儀帖》拓片及注釋
清末蔡鎮西的四體書四條屏

TAG:晉堂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