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悲:狄青為何戰功赫赫卻憂懼而死?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外國電影《鐵面人》,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後來知道鐵面人的故事源自法國波旁王朝的內訌。中國歷史上也有個喜歡帶金屬面具的人,不過他戴得面具比那個鐵面人的高大尚。他的面具是青銅材質的,造型很誇張很嚇人,戴上它一定很拉風,彷彿「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一般。
不過在唯美的優酷劇《將軍在上》中,這位面具型男卻沒有戴著面具出場,而是化身為了一位神奇軍師。他就是劇中的胡青,史上的狄青(胡和狄在古代都是對少數民族的稱呼)。
劇中的胡青是女主葉昭將軍的男軍師,不僅足智多謀、瀟洒俊朗,而且武能殺敵,文能賦詩,居然和大詞人柳永是知音。有「狐狸」之稱的胡青,自18歲起就與昭並肩征戰,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當他發現自己誓死追隨的將軍竟然是女兒身後,苦苦壓抑的荷爾蒙被激活了,他對將軍的痴戀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惜郎有情,妾無意。葉昭被皇家指婚給趙玉瑾後,胡青徹底石化了。他知道他與真愛從此永絕了。姑且不說這是皇命難違,他從葉昭對趙玉瑾的愛戀中讀懂了一切,原來自己與葉昭只是戰友加兄弟,永遠不是愛人。此後的胡青只能站在遠處暗中幫助葉昭,成為每一個成功女人陰影里的男人。如此文武雙全的型男總是形單影隻,觀眾不答應,編劇也不忍,於是,終於在後來為胡青找到了他的另一半,一位同樣出身軍旅的巾幗英雄秋水。
只說劇中被演繹得很受傷的胡青,那位被無端山寨的狄青一定會光火。畢竟他才是正版啊!
咱們的面涅將軍可不是面捏的泥人狄,而是面上刺字後留有瘢痕,也可說是面具將軍。
狄青生於1008年,卒於1057年,勉強算是活到知天命之年。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為羼弱的北宋吹入了一縷久違的罡風,展示了北宋武人難得的威武。
而這主要歸功於他的那個造型恐怖的面具。
從小喝著汾河水長大的狄青,雖然出身貧寒,卻生得孔武有力,也非常講義氣。16歲時,他的哥哥和鄉人PK,後果很嚴重,害怕承擔不起就跑了。官府要人,狄青為了不連累家裡其他人,就站出來頂缸。官府也懶得問清,只要有人認罪就行。於是,狄青被逮送京中服役抵罪,剛好軍中招兵。狄青頭腦一熱,就投了軍。
要知道,北宋時重文輕武,對軍人的態度很不端正,動輒將人刺配充軍。就是說,當兵要在臉上刺字的,怕人覺得從軍不光彩當逃兵。如此侮辱軍人,宋人還津津樂道,也就難怪宋朝的GDP那麼牛,卻是打誰也不贏,誰打都納幣。後世耍酷的刺青在北宋竟然變了味道。
狄青臉上刺了字留了疤,自然形象大損,怎麼看也不似劇中那般玉樹臨風了。但小狄卻從此堅定了從軍報國的遠大志向。這在北宋軍界也算是一朵勵志奇葩。(也有一說狄青太帥不得不戴面具)
不過狄青的軍旅生涯還是蠻順利的。他勇而善謀,兼具了老虎和狐狸的優良品質,一路砍砍砍,殺殺殺,用敵人的鮮血鋪出來一條小兵逆襲將軍的人生傳奇。
到了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狄青當上了延州(革命勝地延安)指揮使,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被充實到抗擊西夏的第一線。面對突然崛起的党項強權,狄青自有威鎮敵膽的武器,就是他的青銅面具。對於那些貪得無厭的異族,狄青始終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你的拳頭硬,他們才會怕你。三十而立的狄青在與西夏的戰鬥中,總是一馬當先地衝鋒在前,只見他披頭散髮,臉上罩著恐怖的青銅面具,殺伐驍勇,毫不留情,如同死神的鐮刀一樣收割著那些敢於犯境的党項人的生命。本來就信神信鬼的党項人撞上如此兇惡的「面涅將軍」,哪裡還敢迎戰,紛紛避讓,有多遠逃多遠。
那些原本畏敵如虎的宋軍重又有了主心骨,也變得勇武起來。他們跟著狄青打了四年仗,前後25次與西夏交鋒,讓西夏人吃夠了苦頭。狄青的威名就此闖了出來,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東京街頭的小報更是將他描寫成身高丈二殺人如麻的鬼面羅剎,很是提氣!
宋軍在狄青的率領下,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滅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臣服西夏的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戰略糧數萬石,收繳帳篷2300頂,俘虜5700人。為了防備西夏人的反撲,狄青還修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扼制住敵方進攻的要害之地。
雖然有鬼面加持,但西夏軍也漸漸知道了狄青的底細,一旦開戰,都奮力地殺向狄青,使狄青成了眾矢之的,受傷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飯。特別是在安遠一戰中,狄青受傷很重,軍醫讓他好好休養。哪知,他聽說西夏軍隊復至,就挺身而出,飛速趕往前線禦敵。他麾下的士兵們深受鼓舞,也爭先恐後地奮力搏殺,最終擊退了來犯之敵。
自助者天助之。狄青這個軍中悍將受到了時任經略判官的北宋名臣尹洙的關注,一句「此良將材也」的點贊,讓狄青同時進入兩位北宋牛人范仲淹、韓琦的法眼。范仲淹還專門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是匹夫之勇。」要知道作范大人的學生可不易,劇中曾說葉昭的嫂子雖是范仲淹的妹妹,想請范教其子都不行。
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認真讀起書來,終於精通了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從此知名度狂飆。對此,我覺得讀《左氏春秋》最大的好處在於明白所謂的春秋大義,也就是同樣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的關二哥所奉行的忠義思想。范仲淹那麼忙,卻還熱心地教狄青讀《左傳》,想來是怕這顆又紅又專的好苗子走了彎路。由此可見,史上的狄青是個偏科生,所學的是兵法,而不是當時讀書人學的那一套東東,如此學識的狄青果真遇上柳永,就彷彿秀才遇上兵,估計是撞不出什麼火花的。
有了幾位大佬的提攜,狄青的官位如同坐上火箭似的一路竄升,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今天是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明天是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直至當時武人能夠做到的最高軍職樞密副使(相當于軍委副主席)。就連宋仁宗也想要召見他詢問軍國大計,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急忙命他畫出軍事地圖送上來。《將軍在上》中也曾出現胡青單獨面聖的場景,所說事涉機密,足見狄青此時深受仁宗器重。
狄青雖然成名了,但當年從軍時臉上刺的字還在,上朝時和一班相貌堂堂的大臣們站在一起似乎有點大煞風景。為此,宋仁宗曾勸狄青乾脆敷藥除掉黑疤,好好整整容。沒想到,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自豪地說:「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士兵,不敢奉行您的命令。」一番話說得宋仁宗都有點小感動,多好的同志啊,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
此後狄青上調中央,有點脫離軍隊了。這也是宋朝的光榮傳統,不能讓將軍久掌軍隊。樞密副使看似高高在上,可是卻遠離軍隊,就如被解除軍權的葉昭一樣。
但是,一向喜歡放馬衝殺的狄青同志閑不住啊。他只能在享受後方太平的同時,學著做做詩,與柳永等詩人交遊,靠附庸風雅度日(這只是按照《將軍在上》劇的臆想)。
皇佑五年(1053年),廣南西路廣源州(今廣西靖西)的蠻族首領儂智高發動了叛亂,因為宋的主要軍力都集中在汴梁和北方邊境。當地的廂軍戰鬥力不強,將領的指揮也是漏洞百出,所以長久沒有戰績,反而讓儂智高佔領了不少城池。宋仁宗無奈,只好派孫沔、余靖做安撫使,從北地抽調部分精銳,整合當地廂軍共同剿滅叛亂。
在朝中快要銹掉的狄青聞訊來了精神,就主動打報告請求帶著自己的親兵去平叛,一番豪言壯語說得宋仁宗熱血沸騰,當即任命其為宣徽南院使,負責平叛事宜,還親自在垂拱殿設酒為他壯行。
此時,官軍連戰連敗,士氣非常低落。狄青在趕往前線的路上急令各將不得擅自與叛軍接戰,而要聽從他的統一指揮。眾將聞令後忙勒住自己所轄軍馬。可就是有人偏偏不服從狄青的軍令。廣西鈐轄陳曙想趁狄青未到,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結果大敗於崑崙關(廣西賓陽崑崙關是南寧市門戶和屏障,為兵家必爭之地,後世中日曾血戰於此),隨軍的殿直袁用等人也望風逃遁。
急急趕到的狄青收攏敗軍後,召集眾將說:「號令不一,是軍隊失敗的原因。只有嚴明軍紀,才能戰勝叛軍。」他當眾宣布逮捕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轅門斬首。孫沔、余靖兩位撫臣相視驚愕,堂下眾將更是嚇得兩腿顫慄,一時軍中凜然。劇中有此場景,是說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陳曙怕狄青麾下將士驍勇,和他們搭夥自己掙不到工分,結果不僅沒掙到工分,還把掙工分的傢伙混沒了。
此後,狄青命令軍隊紮營休整,藉以迷惑叛軍。看到宋軍不再攻擊,叛軍以為宋軍怯戰,慢慢放鬆了警惕。就在叛軍以為狄青不會馬上進攻的當口,狄青秘密集合人馬,一晝夜間就越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衝出布下大陣。本來險峻的要隘一下就失去了作用,叛軍只好從營壘中衝出來迎戰。
積勝的叛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剛一交鋒。宋軍前鋒孫節就力戰而死,叛軍士氣高漲,孫沔等人嚇得臉色突變。狄青卻不以為意,手舉令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叛軍多是步兵,在失去險要屏障後直接對戰騎兵,想一想就知道會有什麼後果。這些曾跟隨狄青戰敗西夏的宋軍鐵騎,輕而易舉地就衝垮了叛軍的陣營,叛軍見大勢已去,只能望風而逃。宋軍狂追了五十里,斬首數千級,其中儂智高的親族同黨被殺死者達57人,另外還生擒叛軍500多人。聽聞前線戰敗消息的儂智高總算見識了面涅將軍的厲害,連夜縱火燒城後逃走,此後,叛軍一敗再敗,儂智高只得做了流亡國外的紅通人員。
黎明時,狄青約束部隊開進了失陷多日的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狄青首先集合曾被叛軍裹脅的老弱7200多人,一番擺道理講政策之後予以釋放、遣散,然後將叛軍將領的首級掛在邕州城下示眾,還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如此恩威並用,狠狠地震懾了當地人,讓他們知道了朝廷的威嚴。
當時,宋軍在清理叛軍屍體時,見到有個穿金色龍袍的,很多人說是儂智高,要向朝廷報功。狄青卻說:「怎知這不是一個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事實證明,狄青是對的,許是儂智高為了逃跑順利玩的金蟬脫殼。
狄青平定叛亂,維護國家統一,是值得後人稱頌的。據說老天都在助他。狄青剛到邕州時,正遇上這裡毒瘴瀰漫,有人說是叛軍在江水上游放毒,將士飲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憂慮。哪知沒過多久,就有一股泉水從城寨下湧出,取來一喝,味道甘美,宋軍靠此度過了難關。
起初,交趾人請求出兵助戰,余靖認為他們可信,便在邕州、欽州準備了糧草等待他們,宋仁宗也下詔要用三萬緡錢賞賜給交趾國做軍費,並許諾平叛亂更有厚賞。狄青不同意,他一面傳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一面立即上奏說:「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蠻夷必會輕視大宋。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要是進而發動戰亂,我們又怎麼抵禦他們呢?所以絕不能借兵!」宋仁宗採納了狄青的意見。叛軍很快被平定了,交趾人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人們都很佩服狄青的遠略。
在平定儂智高叛亂前後,狄青與宋仁宗的關係可謂君臣相得。狄青剛率部南下,宋仁宗就為他擔憂:「狄青素有威名,叛軍定會害怕他的到來,想方設法地算計他。一定要保護狄青的安全,擔任左右傳令的人,非狄青的親信不可,哪怕是飲食起居時,也應該防備突然襲擊。」宋仁宗專門派使者飛馳前線訓戒。等獲悉狄青已打敗叛軍,宋仁宗吩咐宰相迅速議定恩賞,生怕慢了起不到獎勉的作用了。此後狄青復任樞密副使,併兼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沒多久,宋仁宗又任命他為樞密使,並賞賜給他一套在京師敦教坊的宅第,還特旨優先給狄青的兒子加官進級。
如此優渥的賞賜與親睦的君臣關係,引起了掌握北宋話語權的大臣們的忌妒與疑懼。他們莫名地擔心像狄青這樣一個深得將士愛戴的名將重演陳橋兵變,更受不了一個出身行伍的粗鄙武夫位居他們之上,於是,針對狄青的迫害網無形中編織起來。
一個諫官站出來揭發,說狄青家的狗長出犄角,而且還會冒光。這可是趙匡胤生下來紅光滿室的一個翻版,其意不言自明。宋仁宗對此沒有答覆。沒過兩年,趕上汴梁發大水,狄青為了避難全家搬入相國寺,借住在佛殿上。這本來是佛家慈悲,但是相國寺是大宋皇家家廟,豈是人臣可以居住的。一時間彈章飛馳。
狄青的前景越來越微妙了。
也許是以前上奏的人分量不夠,北宋文壇領袖,以樂於獎掖後人著稱的史學家兼文學家歐陽修出手了。他的奏章可謂大殺器。歐陽修先說:「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一個武將掌握了兵權而且還得到軍隊的擁護,這不是宋太祖附體了嗎?歐陽修接著又貌似好心地說,為了給國家削除未萌之患,請免去狄的兵權,外放地方做官,使其得以保全。
病中的宋仁宗終於妥協了,狄青被免去樞密使,然後離京出任陳州知州。背著莫須有罪名的狄青離開了朝廷,更離開了他所熟悉的軍隊,他的心裡一定充滿了苦澀。俺都那麼有文采了,那麼討好文臣了,那麼謹小慎微了,你們還不相信我嗎?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再也不能帶著青銅面具馳騁疆場了。宋仁宗對狄青的死還是很傷痛的,追贈其為中書令,謚為「武襄」,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並親為他御制祭文,還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祭祀。可是,這些馬後炮對一個渴望揚威疆場,浴血為國的將軍來說,又有什麼用呢?
帶著原罪的北宋武將就這樣生活在兩宋王朝,他們無論多麼努力也改變不了這個王朝的宿命。
葉適曾這樣評價兩宋武人「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系」。如此大宋,哪怕GDP再驚人,也強壯不了軟骨症的胎體。狄青也罷,胡青也罷,只要打上武人烙印,哪怕你爬得再高也會跌下來。那就不如早些找個秋水戀人,好好地過幾天太平日子吧。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民間歷史故事」


※楊繼盛自行手術跟關羽刮骨相比 誰更加有膽色
※「房謀杜斷」的真實來歷,唐太宗李世民用人高明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