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1000年,山東出土的遠古文字,西方為何不敢承認?
很多人也許都知道,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為何說是「成熟文字」呢?難道還有著不成熟的文字嗎?其實還真是,要知道,甲骨文是清末到現代才發現了一種流行於商朝的文字,尤其是在殷墟遺址的考古挖掘後,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甲骨文,而這些甲骨文無論是從構型還是排版來看都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其成熟程度可以與戰國時期出土的「竹簡」相提並論。因此,中外不少學者都贊成郭沫若「在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著兩千年文字歷史」的說法。
這一說法在郭沫若時代還是推測而已,80年代後我國各地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比甲骨文更為古老的文字或者說是文字雛形,當然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並非是文字,而是早期社會的一種符號。不過,說這是遠古時代古人類的符號就很牽強了,畢竟中國早期文字基本都是象形文字,這種文字都是古人類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後創造的,剛開始誕生時不是「符號」是啥?今天,且不說距今7500到9000年的「賈湖刻符」,就說說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甲刻文」。
提到甲刻文就不得不說山東,因為無論是發現還是研究主要的地方還是在山東。山東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不過在早期的歷史上,山東一帶被稱為「夷」,很多人看到這個字就以為是貶義詞。事實上,「夷」這個字目的是為了進行華夷、夏夷之辨。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人以「中央」自居,素有看不起其他地方人之意,因此「夷便與蠻並稱」。
而東夷文化則是最早發現於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隨著考古的進行,專家發現東夷文化並非只是存在於山東,在黃河一帶的河南、安徽、河北、陝西、山西等地均有發現,只不過最大的發現還是在山東。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山東各地發現了非常多的遠古骨頭、甲骨、陶器,這些文物上都刻有一些「符號」。一開始這些符號並不被重視,直到山東大學考古家劉鳳君研究並且命名「東夷文字」後才被各界重視。
劉鳳君深入研究後發現,這種古老的文字、刻符,不應該稱作「東夷文字」。因為距今5000到3000年同時期的遼西、赤峰、漢中、以及黃河流域一帶都有這種「刻符」的出土。2007年,劉鳳君經過長期的研究鑒定,確定這是一種早期的象形文字,在09年正式將其命名「甲刻文」。此後,全國大部分的專家一致認為「甲刻文」是中國古老的文字,而非刻符;如今已經破解了不少的「甲刻文」,發現這種古老的文字與甲骨文有著遞進以及傳承的關係。
我國出土的這遠古文字,為何至今都沒有被西方認可呢?或者說西方學者為何至今都不敢承認中國的「甲刻文」呢?其實很簡單,因為西方沒有古老又一脈相承的文化,如果承認了中國的甲刻文,就意味著承認甲刻文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並列為世界三大最古老文字。


※古墓現2件 「玻璃杯」,考古家以為盜墓留下,鑒定後卻舉國轟動
TAG:懂很多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