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時期,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們,到底如何度過春節?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按照北方的風俗,在二十三這一天,要吃麻糖、祭拜灶神等等。過了小年之後,年味已經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年的各種年貨。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們,已經陸續踏上了回家的歸途。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清朝統治時期,古代的老百姓們,到底如何度過新春佳節呢?其實,很多方面與現在基本一致。
首先,我們講一下吃飯。對於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們來說,大家應該知道,在大家生活的年代,經濟還不是非常富裕,物品也並不充足。每年吃肉的次數不多,其實,清朝的情況也差不多。按照清朝的風俗,過了小年之後,家庭主婦們已經開始準備過年的各種食物了。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都儘可能的過好春節。一般以年糕和餃子為主,餃子餡為豬肉和野菜混合。除了餃子,再坐上葷素幾個菜,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從飲食來說,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值得回味的。
對於當代人來說,與清朝的春節相比,少了很大的一項內容,那就是祭祖。在清朝時期,三十晚上或者初一的早上,家人們需要趕到祠堂,向列祖列宗叩拜。這是每個階層共有的規矩,並不僅僅是老百姓如此。即使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們,在這一天也必須老老實實在祠堂磕頭。初一的上午,清朝皇帝會穿上正裝,帶著王爺、貝勒、貝子等不同等級的貴族們叩拜,回憶祖宗們創業的艱難。其實,早我國的部分地區,現在仍有祭祖的習慣。有的地方沒有祠堂,則是前往家族的祖墳祭拜。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很多傳統已經開始逐步淡忘了。
對於當代人來說,買一件新衣服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40歲以上的人們來說,在他們生活的年代,過年最大的願望就是穿新衣服。其實,清朝百姓的情況也差不多。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自己辛苦了一年,在春節期間,要穿的風風光光。但是在春節過去之後,那套是回事的好衣服會重新放入衣櫃,來年春節繼續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家長們會想盡辦法,為孩子們置辦一套新衣服。由於家庭婦女一般都會紡織,布料一般都是自己家織的。甚至上世紀90年代,我國農村地區仍有織布的情況。
貼春聯、放鞭炮等習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清朝也是一樣。在清朝歷史上,百姓們也是貼春聯、放鞭炮。不過那個時候的春聯,基本上都是手寫的。由於很多人都是文盲,一般由村裡的教書先生幫忙寫春聯。到了大年初一,男人們開始走上街頭,前往各個長輩的家裡磕頭,祝福長輩們健康長壽。如果路上遇到平輩的兄弟,雙方相互拱手,說一聲「過年好。」直到21世紀初期,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區,仍有過年磕頭的風俗。不過,進入新時代以後,過年磕頭的傳統已經被逐步取代了。
在清朝統治時期,官員們也需要相互拜年。但是由於官員們太多,官員根本跑不過來。最後,採用了一直拜帖的方式。官員親自去拜見自己的上級,至於自己的同事們,由家奴送上一張拜帖,拜帖上寫著各種吉利話。每個官員的門前都會安排一個家奴,專門負責接收拜帖,有的能夠收上幾籮筐。過了大年初二,清朝的百姓們開始相互走親戚,都講究禮尚往來。在親近的關係,也需要經常走動。那個時候的親戚都不是太遠,基本上都是十里八村的。不過由於女性的地位比較低,除了回娘家之外,家庭主婦一般不出門,其他的親戚要由家裡的男人負責。


※中國軍隊用了70多年的雙排扣大衣,為何2007年會被撤銷?
※日本軍隊擁有17個甲級師團,一個師團到底能有多少兵力?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