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還能從「後」治!從腓腸肌入手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採用膝關節後內側入路的方法——以患膝腓腸肌內側頭止點體表投影處為針刀進刀點——治療中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卓越的療效。今天的文章里,我們將從膝關節的周圍解剖說起,通過103例治療案例來對這一治療方法進行探討。
1、膝關節的周圍解剖結構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癥狀
3、案例詳解:從膝關節後側治療骨性關節炎
4、基於治療案例的思考與總結
膝關節的周圍解剖結構
Ⅰ骨骼
脛骨:對支持體重起重要作用,為小腿骨中主要承重骨
髕骨:緩解運動時骨骼和肌肉之間的摩擦,保護膝關節
股骨:股骨是人體最重要的骨骼,股骨頭更為重要,人的直立行走、活動、勞動都依靠股骨頭的支撐作用。所以股骨頭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腓骨:與脛骨一起起著負重的作用,大概為五分之一的重力
Ⅱ韌帶
膝關節的關節形狀決定了它的穩定性差,需要鏈接於骨骼的韌帶提供力量與穩定性方面的支持。膝關節周圍有4條主要的韌帶來保持關節的穩定。膝關節兩側的內外側副韌帶限制膝關節的過度側向運動。前後十字韌帶,在不限制脛骨在膝關節處前後擺動的前提下,防止脛骨和股骨出現過度的向前和向後水平位移。
Ⅲ周圍筋膜、肌腱、肌肉
▼ 膝關節周圍的筋膜
髂脛束是一條長長的筋膜,是固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之一。
▼ 膝關節周圍的肌腱
膝關節有兩條主要的肌腱——股四頭肌肌腱和髕腱。將肌肉聯接於骨骼,穩定膝關節。
▼ 膝關節周圍的肌肉
股四頭肌和腘繩肌,保持關節良好的排列與產生活動。股四頭肌有四個頭,負責膝關節從彎曲至伸直的過程。腘繩肌由3快肌肉組成,負責膝關節從伸直至彎曲的動作。
Ⅵ膝關節的半月板和軟骨
膝關節間有一個類似軟骨的結構,稱為半月板。每側膝關節有兩個半月板,分別是「C」型的內側半月板和「O」型的外側半月板。
這些結構的作用分別是:
1,提供緩衝:減小作用於關節軟骨的壓力、預防關節退化;
2,提供額外的穩定:增加與股骨的接觸面積,為膝關節提供額外的穩定作用;
3,吸收震蕩、潤滑和營養;
4,防止骨骼之間摩擦,使關節潤滑液分布更均勻,為兩側的骨骼提供營養和潤滑。
Ⅴ 關節囊、滑囊和滑膜皺襞
關節囊是包繞膝關節較厚的纖維結構,關節囊的內屈是滑液膜,受到刺激時會分泌給膝關節帶來潤滑作用的滑液。
滑囊是一些充滿滑液的小袋子,有緩衝和減少肌肉、骨骼、肌腱和韌帶模式的功能。
滑膜皺襞是滑膜上的褶皺,有時可能被股骨和髕骨夾住,發生疼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癥狀
Ⅰ發病癥狀
1,膝關節疼痛,主要在患膝前側和腓腸肌內側頭止點投影處,腘窩內側、距腘橫紋上緣約1.5-2.0cm,均有明顯壓痛點;
2,關節主動活動時有摩擦音和疼痛,上下樓梯、上下斜坡、早晨起床,或從坐位站立時疼痛特別明顯,稍微活動以後癥狀可減輕,但活動過多疼痛又會加重;
3,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後期骨端變形,關節面凸凹不平,邊緣有唇樣骨質增生。
Ⅱ好發人群
骨性關節炎多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身上,好發於體力勞動者;
該病發病進程較緩慢。
案例詳解:從膝關節後側治療骨性關節炎
Ⅰ 基本情況
以本文提到的103個病案中,男性患者有40人,女性63人,平均65歲;
發病部位:左膝36例,右膝37例,雙膝30例;
病程從6個月至最長的患病30年。
在另一組對照組裡,男性患者39例,女60例,平均62歲;
發病部位:左膝33例,右膝34例;
病程從5個月至最長的患病28年。
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因而具有可比性。
Ⅱ治療方法
▼治療組
以患者腓腸肌內側頭止點體表投影處(腘窩內側,腘橫紋上1.5-2.0cm)為進刀點行針刀治療。
患者取俯卧位,常規消毒後,先用5ml注射器在痛點(腘窩內側,腘橫紋上1.5-2.0cm)摸索進針達骨面。進針時,如無放射感和回血,則分別行皮內注射、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共約1.5ml,以減輕疼痛。
用針刀順纖維方向刺入,切割剝離結節、條索狀物,待針刀下有鬆動時出針刀,用無菌棉球壓迫針孔片刻,針孔貼創可貼。針刀治療應緊貼骨面進行,以免損傷血管神經。
5-7天後可行下一次治療,4次為1個療程。
▼對照組
以膝前側痛點為針刀點,行針刀治療。一般痛點集中於髕骨上、下、左、右、內、外側副韌帶,或髕下脂肪墊上端等處。
一次取明顯痛點3-4個,5-7天1次,4次為1個療程。
其餘操作方法同治療組。
Ⅲ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下圖:
治療標準參考如下:
治癒:疼痛消失,關節活動正常,隨訪半年未複發;
好轉: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基本正常;
無效:疼痛無減輕,功能無改善。
基於治療案例的思考與總結
Ⅰ臨床上較少採取後側檢查的原因
說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大多數人會把力學因素,即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改變,作為膝骨性關節炎的重要發病因素。近年來,在運用小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時,大多數從業者都採取膝關節前外側入路的方法,而膝關節後側的檢查和治療往往被忽視了。
那麼,臨床上為什麼較少採取後入路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
1,大多膝關節疼痛癥狀一般都出現在前側,容易對診斷產生誤導;
2,膝關節後側神經血管解剖結構複雜,施術者出於安全考慮,不敢松解膝關節後側。
但在本文提到的案例中,採用膝關節後內側入路治療骨性關節炎,療效優於常規的前外側入路,這又是何原因呢?
Ⅱ從膝關節後側治療的分析
膝關節後側是膝關節負重最頻繁、張力度最大的部位,也是最易勞損的部位。從膝關節的運動形式來看,膝關節的後側軟組織的活動頻率最大、張力最強,損傷的機率也最大。從解剖結構來看,腓腸肌位置表淺,體積較其他肌肉體積大,且內側頭比外側頭稍長、稍寬、稍厚,說明正是因為內側頭因受張力最大、自身代償所致。
當膝關節伸直時,腘窩的血管位於膝關節後方中線偏外側。腘窩內的神經主要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脛神經於股後區下部沿中線下行入腘窩,與其深面的腘血管伴隨下行;腓總神經由坐骨神經分出後,沿腘窩上外側界向外下走行,繼而繞過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因此,採用腓腸肌內側頭止點針刀治療本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術中只要嚴格規範操作,採用膝關節後內側入路,即以患者膝腓腸肌內側頭止點體表投影為進刀點,可以有效避開神經血的誤傷。
合作/投稿 手機/微信/QQ/支付寶號:15313343001(←長按複製)
關注 康復醫學網微信號:cnkfyx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搶報康復認證課程http://t.cn/RnXXma6


※核心力量怎麼練?哪些動作最高效?
※生理性缺血訓練(PIT)的機制及實施
TAG:康復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