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大教授:成功的家庭教育離不開這3點,第1點讓人意外!
本文作者Dr. Kenneth Ginsburg,是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專長於兒童行為和心理健康。他的演講廣受歡迎。讀完你就會發現,現在的父母大多的「焦慮」都不必要,並且是毫無幫助的。
不要用18歲的成功,定義孩子一生
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看著眼前的孩子,心裡想他將來會有多麼成功?
這樣做的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快樂或者成績。
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眼下的快樂而對孩子沒要求,那麼這樣的快樂也是短暫的;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這個人本身。
在快樂和成績之外,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要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的教育會輕鬆很多,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 歲、50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有了新的視角。
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和快樂的人是什麼樣的?這不取決於你所擁有的,而取決於你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在世俗的理解中,成功的成年人往往具有下述的特質:
? 韌性(Resilience)
? 能聽取建設性的批評,有終生好學精神
? 社交能力 (Social Intelligence)
?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 懂得如何去領導和合作
? 具有創造力和創新力
? 毅力(Grit)
? 努力
? 善良,有同情心和愛心,心繫他人
? 有價值感和目標
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短跑,我們會盡一切可能沖向終點,不籌劃未來。一旦摔倒,我們就輸了,這樣的競賽,我們經不起一點失敗。
倘若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設的更長遠。周圍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和鼓勵,才能走更遠。如果你碰壁跌倒,你就爬起來繼續跑,尋找一條更好的路。
也因此,家長不能用孩子在18歲時的成就定義成功,並給孩子過高的期許——比如,讓孩子進常青藤之類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教育孩子,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是成績,表現,名校,還是獎項?
高要求是對的 ...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期望而成長,往往會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但這裡一定要強調清楚,高要求並不是指外在成就,也不是全A的成績,不是獲獎和體育榮譽,而是擁有體諒,尊敬,誠實,善良,負責等優良品性。
高要求的定義是家長能知道孩子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家長期望孩子能展現出他們的美好天性及優良品質。重點不在於他們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於期望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各方面,有很高的整體質量。
與這個問題相對應地,我們要提到完美主義。
然而,完美主義不好 ...
因為完美主義者會:
?自卑
?怕拿B,怕不完美
?怕家長失望
?缺乏創造力
?怕批評與建議
完美主義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這種孩子怕「B+」的成績,怕失敗,怕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這種孩子往往趨向於躲避不確定,從而不會去考慮創新。
長此以往,孩子會怕嘗試新鮮事物,怕創新,怕一切未知。真正有成就的人會覺得,能有機會從事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幸運的,兩相對比,這會是絕大的不幸。
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長怕孩子現在失敗,那麼他長大後往往會失敗得更慘,因為小時候沒學會怎樣正確面對失敗。
那麼,家長應該有怎樣的期許?
我們列一個目標列表:
短期目標:培養孩子好學的精神。
中期目標:找到與孩子興趣契合的方向,促進他們對學習的熱愛。不是什麼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熱愛的方向、為之而努力的激情。
長遠目標:培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會離你更近。如果你對孩子說,我要你變得獨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獨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贏得,孩子的自我形象會很大,感到自己掌控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他們會以獨立的自我來與家長相處一輩子。
如果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遠離你。給孩子獨立,他們會展翅、到處飛翔、降落回父母的窩,孩子會在一生中多次回來。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這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孩子有時也會把家長氣瘋,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提醒自己,想想那些曾經讓你感動的事、那些美好親昵的時光..…
如果你把「成功」定義成為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的成長過程變成了名校申請履歷表的製作過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孩子在35歲會成為的人,你的孫輩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快樂……我相信這才是我們在談論一個好的話題,切中核心的話題。
大家都看過類似新聞,亞洲大學生的自殺率正在增長,亞裔女孩在大學的自殺率居高。完美主義在亞裔程度似乎很高,而它會讓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孩子遭受如此的痛苦。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傳播開來,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樣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那就得改變你是如何看待與孩子相處的高產出時間。如果家長誤以為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就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琢磨怎樣才能讓孩子達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績與獎項,那麼家長永遠不會了解孩子到底是誰。
家長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是晚餐、是與孩子擁抱和親密、是與孩子平時的談論和聊天,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這才是最有效的親子時間,這樣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上,可能會讓他們興奮一陣子,但很快他們就會喪失激情動力。家長需要讓孩子發現自我,明確思想,鼓勵他們為這個社會和世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家長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照顧好自己。
當你照顧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則地示範了一個堅韌的人、一個幸福、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一個有生活意義的強大的人是怎樣生活的,孩子也因此會對未來滿懷憧憬和希望。


※15-16歲~追求冒險期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的多半是悲劇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