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餐桌上的鯊魚,到底該不該吃?

餐桌上的鯊魚,到底該不該吃?

文 / Megalodon-Eric

與其在世界的已有的現實中找一百種借口,還不如停下來想一種改變自己的理由。

今天,隨著漁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海鮮種類出現在了我們的餐桌上,在我們享受著海洋帶給我們的饋贈時,可曾考慮過,我們的口腹之慾,是否會引發物種滅絕和生態災難?誠然,隨著群眾環保意識的增強,這個極為現實的問題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這之中,關於鯊魚的問題無疑是最引人注目,同時也是最容易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一個問題。

位於印度尼西亞南安由的魚類市場,成千上萬的鯊魚屍體著實令人觸目驚心

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口號和姚明等眾多明星對於物種保護的大力宣傳,社會上對這一問題的反響正越來越大。一方面,魚翅貿易等曾嚴重威脅鯊魚種群的行為在輿論壓力下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另一方面,一些所謂的「動保人士」對合法捕撈非保育小型鯊魚物種的行為大加抨擊,大肆宣傳「一切捕撈鯊魚的行為均為違法行為,都應當得到抵制」的錯誤觀點,進而沉淪於瘋狂的「極端動保主義」中無法自拔。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讓大家能夠看到言論背後的真相,我個人是支持動保事業的,但我支持的是理性動保,我所倡導的是「保護和合理利用鯊魚資源」,這並不意味著我籠統的反對一切捕撈鯊魚行為。我不反對食用鯊魚,我反對的只是不合理的開發漁業資源,就此看來,如何實現鯊魚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護鯊魚種群的同時合理進行開發利用,這將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廈門八市出售的大吻斜齒鯊,該物種屬於非保育種,在東南沿海地區是非常常見的食用魚

提到鯊魚的食用,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魚翅。作為「海八珍」之一,魚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關於魚翅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成書於宋朝的《宋會要》,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魚翅因其獨特的口感而備受老饕們的追捧,但魚翅本身並無特別之處,味道幾乎全靠調料來把控,營養成分也僅與作為平民食材的豬蹄、雞爪相近,且由於大型鯊魚的營養級較高,諸如汞和甲基汞等有害物質在其體內往往會大量富集,故魚翅不僅不具有特別的保健效果,相反大量食用還可能誘發因慢性食物中毒而引起的痴呆症和男性不育。更令人髮指的是,魚翅僅占整條鯊魚質量的3%-5%,但其價值卻遠高於鯊魚的其他部位,故漁民為了節省庫存空間,有時僅會留存魚翅,再將剩餘的部分重新拋回海中,這種極度殘忍且浪費的行為直到近幾年才被國際上所禁止,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少數取翅棄鯊行為。儘管目前絕大部分鯊魚都是漁業兼捕的產物,但這並不妨礙其魚翅流入貿易市場。

食用魚翅的歷史最早見於宋朝,至明清時期演化成一種風尚,魚翅被廣泛用於宴席待客

廈門中山路上的一家特產店,碩大的魚翅被擺在了極為顯眼的地方

目前棄鯊取翅的殘忍行為已經被國際上所禁止,但在少部分地區,這種現象依舊存在

全球最大的魚翅消費市場位於東亞地區,尤其是魚翅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其中中國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魚翅集散地,據2002-2004年的統計,香港地區的魚翅貿易至少佔據全球總份額的一半,因此香港地區的魚翅貿易記錄對於研究全球魚翅貿易擁有重要意義,儘管全球有至少54%的魚翅貿易未被研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通過研究統計出全球魚翅貿易中最為常見的物種。儘管除鉸口鯊Ginglymostoma cirratum因魚鰭中因含有不可食用的膠質而無法用於製作魚翅外,其他絕大部分鯊魚的魚鰭均可作為魚翅的原料,但根據對全球魚翅貿易的研究,僅有超過50個物種被用於魚翅貿易,其中有14個物種佔據超過40%的魚翅總貿易比重,由此可見,魚翅貿易中所涉及的品種大都比較固定,且主要是大型物種。但這僅僅是通過對魚翅樣本進行DNA分析後得出的結果,在魚翅文化中,不同規格的魚翅往往會被冠以不同的商品名,以香港地區為例,在交易者口中至少有35-40個不同的商品名,這些商品名往往不能與物種的學名一一對應,因此也給魚翅的鑒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過在論文《Identification of Shark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in the Hong Kong Shark Fin Market》中卻通過DNA分子鑒定與對交易記錄的研究大體將香港地區魚翅市場上的魚翅商品名與各物種一一對應了起來,儘管論文於2005年正式發布,距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其中的研究報告卻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論文中提到的11個魚翅類型,共有包括14個物種,這14個物種佔據香港魚翅貿易總量的40%

《Sharks Of The World》附頁中的魚翅鑒定指南,給出了一些常見物種的魚翅鑒別索引

論文中提到市場出現頻率最高的物種為大青鯊Prionace glauca,該物種在魚翅貿易中所佔比例高達17.3%,其魚翅一般在市場上被稱作「牙揀」。作為全球最為常見的大洋性鯊魚之一,大青鯊經常會成為延繩釣的副獲物,同時也是全球年產量最高的鯊魚種類之一,據估計,每年約有10,000,000-20,000,000條大青鯊被人類捕獲。相較於其他大洋性鯊魚,大青鯊的繁殖能力較強,每胎最多可達到135尾幼體(平均每胎15-30尾),且性成熟年齡較早,雌性個體的性成熟年齡約為5-7齡,加上超強的適應能力,使得其種群數量相對於其他大洋性鯊魚要更多。但由於過度捕撈所造成的影響,目前大青鯊的種群也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脅,目前IUCN對其種群的評估為NT。

大青鯊Prionace glauca,NT,全球捕獲量最大的大型鯊魚之一,但近年來種群也有所下降

香港地區魚翅市場物種組成情況,可以看到大青鯊在其中佔據17.3%,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出現頻率排在「牙揀」後的是「春翅」,這類魚翅的物種構成成分較為複雜,由包括短吻雙髻鯊Sphyrna media長吻雙髻鯊Sphyrna corona小眼雙髻鯊Sphyrna tudes丁字雙髻鯊Eusphyra blochii等7個隸屬於雙髻鯊屬和丁字雙髻鯊屬的物種構成。但其中佔比最重的當屬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鎚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兩個物種的合計佔比達魚翅貿易總量的4.4%,這兩個物種均為過度捕撈的重點受害者,在大西洋海域,路氏雙髻鯊的種群數量在過去的30年內下降了超過95%,鎚頭雙髻鯊在全球各海域的種群數量也呈下降趨勢,目前IUCN對路氏雙髻鯊種群的評估為EN,對鎚頭雙髻鯊種群的評估為VU,且兩者均已於2013年被列入《CITES Ⅱ》當中。同年被列入其中的還包括體型最大的雙髻鯊——無溝雙髻鯊Sphyrnamokarran,在市場該物種的魚翅也被稱為「骨片」,「骨片」相較於「春翅」而言尺寸更大,顏色也更淺,但有時兩者也會相互混淆。無溝雙髻鯊現已被IUCN評估為EN,其種群目前正受到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嚴重威脅,自1978年-2003年期間在印度洋海域下降了73%;在過去的25年內其在非洲西海岸的種群下降了80%;而在墨西哥灣,其種群數量自1990年來下降了近50%,相較於前兩種大型雙髻鯊而言,無溝雙髻鯊的出現頻率要低一些,僅佔1.4%,但毫無疑問,這三種雙髻鯊的種群目前均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EN,《CITES Ⅱ》物種,常常成為近海漁業的兼捕產物

鎚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VU,《CITES Ⅱ》物種,其種群受過度捕撈影響正在銳減

無溝雙髻鯊Sphyrna mokarran,EN,《CITES Ⅱ》物種,在各海區的種群數量正在銳減

在所有真鯊屬物種中,平滑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佔比達3.5%,其魚翅在市場上通常被稱作「五羊」,在魚翅貿易總量的排名中佔到了第三名的地位。該物種曾經是最為常見的大洋性鯊魚之一,但隨著近些年來過度捕撈的影響,其種群在不同海域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聯合國農業與糧食組織(FAO)的統計,平滑真鯊的捕撈量由2000年的11,680噸跌至2004年的4,358噸;在1950年-1990年期間,其中太平洋種群下降了約90%;在1986年-2005年期間,包括平滑真鯊在內的諸種大型真鯊種群在西北大西洋海域下降了85%,2016年,該物種被正式列入《CITES Ⅱ》當中。對於「五羊」的物種組成目前尚不明確,除平滑真鯊之外,包括白邊真鯊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黑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短尾真鯊Carcharhinus brachyurus黑尾真鯊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直齒真鯊Carcharhinus brevipinna等在內的幾個真鯊屬物種有時也會出現在其中,相對而言,「五羊」可能是物種構成最為複雜的一類魚翅。

平滑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VU,《CITES Ⅱ》物種,近年來種群受嚴重過度捕撈

短尾真鯊Carcharhinus brachyurus,NT,近幾年來其種群受過度捕撈影響正在逐漸衰退

黑尾真鯊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NT,部分地區的種群因過度捕撈而有所減少

白邊真鯊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VU,其種群因棲息地退化和過度捕撈而受到挑戰

香港魚翅市場各種魚翅的物種混淆情況,可以看到代表平滑真鯊的「五羊」構成最為複雜

出現頻率同樣很高的還有在市場上被稱作「青連」的尖吻鯖鯊Isurus oxyrinchus,該物種的出現率達2.7%(實際佔比可能還要高),在部分商販口中該物種的魚翅也被稱為「烏羊」,就發音來講極易同被稱作「五羊」的平滑真鯊翅混淆。儘管尚未列入保育物種的行列中,但尖吻鯖鯊的種群目前也正受到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威脅,IUCN目前對其種群的評估為VU。研究發現,在「青連」中偶爾會混有少量長鰭鯖鯊Isurus paucus翅,儘管少部分商販將長鰭鯖鯊翅單獨歸為一個類別,稱作「青花」,但由於長鰭鯖鯊數量較少,因此多數商販會將其同尖吻鯖鯊共同歸為一類。

尖吻鯖鯊Isurus oxyrinchus,VU,除了魚翅外,該種的肉也是漁業捕撈的目標之一

長鰭鯖鯊Isurus paucus,VU,儘管本種相當罕見,但偶爾也會出現在魚翅市場上

相較而言,三種長尾鯊所佔的比例也不在少數,淺海長尾鯊Alopias pelagicus大眼長尾鯊Alopias superciliosus狐形長尾鯊Alopias vulpinus這三個物種在市場上被統稱為「勿骨」,共計佔總比例的2.3%。受過度捕撈帶來的嚴重影響,目前三種長尾鯊的種群數量已大大減少,IUCN目前對這三個物種的種群評估均為VU,且已於2016年被正式列入《CITES Ⅱ》當中。部分情況下,「勿骨」中會混有少量長鰭鯖鯊翅,由於長鰭鯖鯊和長尾鯊的胸鰭和背鰭外觀較相似,因此極容易造成混淆。

淺海長尾鯊Alopias pelagicus,VU,《CITES Ⅱ》物種,其種群數量現正在逐漸下降

大眼長尾鯊Alopias superciliosus,VU,《CITES Ⅱ》物種,經常見於遠洋漁業漁獲物中

狐形長尾鯊Alopias vulpinus,VU,《CITES Ⅱ》物種,因其魚翅和魚肉而被捕撈

同樣,被IUCN評估為VU的鉛灰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在魚翅貿易總數上的佔比也不在少數,達2.4%,該物種的魚翅一般在市場上被稱作「白青」。與其相似的還有「沙青」,是由NT的低鰭真鯊Carcharhinus leucas製成的,其佔比數達2.2%。上述兩個物種目前也受到了過度捕撈所帶來的空前威脅,印太地區出產的「沙青」有時會混有少量的安汶真鯊Carcharhinus amboinensis翅;在墨西哥灣地區的出產物中則會混有部分佩氏真鯊Carcharhinus perezi翅。值得一提的是,論文中未提及的「蝶青」則可能是由現存的兩種檸檬鯊——犁鰭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檸檬鯊Negaprion brevirostris製成的 。

鉛灰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VU,因碩大的背鰭而備受青睞,目前正受過度捕撈威脅

低鰭真鯊Carcharhinus leucas,NT,現在正越來越多的成為近海漁業捕撈的副獲物

佩氏真鯊Carcharhinus perezi,NT,其種群正受到過度捕撈和棲息地退化的雙重威脅

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NT,和佩氏真鯊一樣,過度捕撈和棲息地消失對其威脅嚴重

犁鰭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VU,其種群目前受到的威脅與其近親檸檬鯊相似

於2013年被正式列入《CITES Ⅱ》中的長鰭真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在魚翅貿易記錄中佔比僅有1.8%,同時由於其獨特的外觀而不宜與其他物種相混淆,其魚翅在市場上被稱作「流球」。長鰭真鯊曾一度是全球最為常見的大洋性鯊魚之一,但近半個世紀以來該物種種群卻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估算,1992年-2000年間該物種在西北大西洋和中西大西洋地區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0%;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研究數據表明,該物種在墨西哥灣地區的種群數量下降了99.3%;其位於中太平洋的種群更是達到了幾近滅絕的地步,目前IUCN對其種群的評估為VU。

長鰭真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VU,《CITES Ⅱ》物種,其部分種群現在已幾近滅絕

出現頻率較少的物種還包括VU的灰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該物種在交易市場上通常被稱作「海虎」,其佔比僅為1.4%。儘管已經很低,但考慮到其中可能混有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直翅真鯊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翅,實際佔比可能會低於這個數值。相比之下被稱作「軟沙」的鼬鯊Galeocerdo cuvier所佔比重要更少,儘管目前IUCN對鼬鯊的評估為NT,但該物種在魚翅市場上的出現率並不高,僅占魚翅貿易總額的0.13%。毋庸置疑,目前這兩個物種也受到了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威脅,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於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灰真鯊在美國東海岸的種群數量僅為1970年的15%-20%,其種群目前在西北大西洋和中西大西洋已岌岌可危;鼬鯊在各海區的種群數量也在逐年下降。有趣的是,在某些商販口中,鼬鯊也被稱作「海虎」(因鼬鯊體側具有暗色斑紋,形似老虎,故也被俗稱為虎鯊),因此可能存在部分鼬鯊翅被統計入「海虎」之中的情況。

灰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VU,這種大型真鯊的魚鰭偶爾也會出現在魚翅市場中

直翅真鯊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NT,本種與灰真鯊親緣關係較近,兩者較易混淆

鼬鯊Galeocerdo cuvier,NT,現存體型最大的真鯊,其種群數量也因過度捕撈而減少

除上述在論文中所提到的幾類魚翅,還有一類我們在這裡不得不提,這就是規格最高,尺寸最大的「天九」。能提供如此尺寸魚翅的物種,除了現存體型最大的兩種鯊魚——鯨鯊Rhincodon typus姥鯊Cetorhinus maximus外,恐怕沒有什麼其他的鯊魚可以滿足了。噬人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的魚翅偶爾也會在貿易市場上流通,但有時商販會故意隱瞞出售保育種魚翅的事實,加之監管不力,導致非法交易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上面提到三個附錄物種的種群現狀,在下文中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由於「天九」等大尺寸魚翅產量稀少,故一般僅作為「鎮店之寶」,陳列在店面的顯著位置做招牌,真正流入貿易市場的可謂少之又少。

煙台紅利市場某店鋪中懸掛的「天九」,作為招牌吸引顧客,目測可能是由鯨鯊鰭製成

通過這篇論文,我們不難發現,魚翅市場上涉及到的許多物種都是受到《CITES》等國際公約的保育種。諷刺的是,在此篇論文初發布的時候,被列入《CITES》附錄當中的鯊魚物種僅有3種,如今,這個數字卻上升到了12種,且仍在不斷增加中。儘管如今魚翅貿易已不再是造成鯊魚種群大幅度下降的首要原因,但考慮到其中出現的那些保育物種,殘忍的魚翅貿易仍需要得到我們的抵制。

截止2016年,被列入《CITES》附錄的軟骨魚類,其中包括12種鯊魚

研究表明,20世紀末是世界魚翅消費的高峰期,1985年-2001年間全球魚翅貿易總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根據香港地區魚翅市場的交易記錄,2004年,魚翅貿易量較去年相比增幅達5%,這與改革開放後國人收入上漲,國內中產階級增多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中國人眼裡,食用魚翅標誌著權利、財富和聲望,宴請時用魚翅招待客人也被認為是對客人表示尊敬。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項調查中,5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在宴會等場合食用魚翅湯,而8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食用過魚翅。但自2005年後,全球魚翅市場有所降溫。反對魚翅貿易的活動始於2006年,包括姚明在內的多為明星參與活動並成為相關活動的負責人。2012年7月9日,中國政府在大陸出台規定,不得在公務接待中提供魚翅等保護動物製作的菜肴,香港地區也於2013年9月出台了相關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國乃至全球魚翅貿易的發展。根據WildAid的調查數據,2011年-2013年期間,中國的魚翅消費量下降了50%-70%,中國商務部表示,2013年春節假期期間,魚翅湯的消費量較2012年同比下降70%。香港有關行業組織稱,自2012年開始,香港地區的魚翅進口量下降了20%-30%。包括萬豪國際、半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等全球多家大型酒店運營商現均已停止魚翅菜品的供應,NTUC FairPrice、家樂福等多家全球連鎖超市也已停止銷售魚翅製品。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海珊·奧巴馬簽署了有關鯊魚保護的相關條例,同年10月,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傑里·布朗簽署了第376號議案,禁止存儲和銷售魚翅的行為,此舉措曾遭到兩個華裔美籍團體的反對,這兩個團體在聯邦法院對該法律提出質疑,其中包括此行為有歧視美籍華人社區之意圖,但遭到聯邦法院駁回。在美國,除加利福尼亞州外,夏威夷州,華盛頓特區,俄勒岡州等地區也相繼出台了禁止魚翅貿易的法令。儘管目前魚翅貿易有所衰落,但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要想徹底地取締魚翅市場,尚且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2018年2月10日,香港大學的在校生自發舉行示威遊行活動,抗議美新餐廳出售魚翅菜肴

姚明等明星的公益廣告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口號使得全球魚翅貿易總量有所下降

魚翅作為一種奢侈品,似乎很少能夠走進我們的視野之中。相較之下,鯊魚肉則要普遍得多。但群眾對鯊魚肉的認知度往往遠小於魚翅,有些人甚至會認為鯊魚肉是一種相當高級的食材。我曾在學校舉行的美食拍賣活動中供應過鯊魚排飯,但很多前來的同學卻會不禁問上幾句「鯊魚不應該是保護動物嗎?」「吃鯊魚不是違法的嗎?」,還有的同學認為鯊魚肉是相當珍貴的食材,不惜花上高價嘗一口,結果顯而易見——我所在的攤位是整個美食拍賣活動中最火爆的一個。

但事實上,我用來製作鯊魚排的原料,不過是幾種常見的小型非保育類鯊魚而已,從價格上講也根本算不上什麼高級食材。在很多人眼裡,鯊魚都應當是保護物種,更有甚者對一切捕撈鯊魚的行為都持堅決的反對態度,甚至對合法捕撈非保育物種的行為大加抨擊。在這裡,我只想引用@劉氏子攀 的一句經典語錄:「某些個人或組織大談特談保護鯊魚時,是否知道這些市售常見鯊魚種類?」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這盤鯊魚排飯是用非保育的日本半皺唇鯊製成的,合理食用非保育類鯊魚,其實無可厚非

令人惋惜的是,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對動保事業毫不關心,他們只對「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之類的低級問題感興趣。每當我在微博上發布非法捕撈鯨鯊、路氏雙髻鯊等保育種的舉報信息時,評論區中出現最多的莫過於一句「好吃嗎?」,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海底兩萬里》中的叉鯨手尼德·蘭,雖說「民以食為天」,但僅將一張嘴作為認知這個世界的工具,顯然這是最為可笑而可悲的。若是我們評定這世間萬物都以一個「吃」字來定奪時,我想,這無疑是最大的悲哀。

但我也不反對大家食用鯊魚,正如@無窮小亮微博 在《海錯圖筆記2》序言中所說的一樣:「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對國人『見啥吃啥』的習慣深惡痛絕,但對極端動物保護者也不敢苟同。我希望讀者們擁有這樣一種觀點:人類應該合理利用海洋,而不是禁止利用海洋;人類應該合理吃海鮮,而不是禁止吃海鮮,更不是吃完海鮮後禁止別人介紹怎麼合理吃海鮮。」對於那些非保育類的鯊魚而言,亦應當是如此。

事實上,能供選擇食用的鯊魚品種並不算少,市面上所見的多數是一些小型物種,以國內為例,諸如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大吻斜齒鯊Scoliodon macrorhynchos日本半皺唇鯊Hemitriakis japanica皺唇鯊Triakis scyllium灰星鯊Mustelus griseus等物種就是很好的選擇;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地區,像翅鯊Galeorhinus galeus白斑角鯊Squalus acanthias半帶皺唇鯊

Triakis semifasciata南極星鯊Mustelus antarcticus這樣的小型鯊魚也會被作為食用魚類。一般而言,小型鯊魚的營養級相對較低,生物富集問題相對沒有大型鯊魚那樣嚴重,加上種群基數大,是可以支持小規模捕撈和食用的。這些鯊魚即使是成年個體體型也較小,且在出售前都是從大量漁獲中挑選分類後成堆擺放的,因此會被不知情的人誤以為是「刻意捕撈幼年鯊魚供食用」。我曾採訪過一位出售大吻斜齒鯊的魚販,從他口中我得知,即使是大吻斜齒鯊這樣常見的小型鯊魚,捕撈量也並不穩定,一網下去往往只有幾條,他所出售的大吻斜齒鯊均是從成堆的漁獲中一條條挑出來的,相較於其他主要經濟魚類,這些小型鯊魚的產值偏低,故僅為兼捕產物,並不會去刻意捕撈。

(關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常見的食用鯊魚物種,詳見《【洛佬實記】特輯·廈門八市》)

大吻斜齒鯊Scoliodon macrorhynchos,NE,該種是國內捕撈量最大的鯊魚之一

皺唇鯊Triakis scyllium,LC,其種群基數較大,在西太平洋近海被廣泛捕撈並用來食用

日本半皺唇鯊Hemitriakis japanica,LC,在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及朝鮮半島是常見食用魚

翅鯊Galeorhinus galeus,VU,在許多西方國家有著悠久的捕撈及食用歷史

半帶皺唇鯊Triakis semifasciata,LC,在東太平洋近海地區常被捕獲用於食用

白斑角鯊Squalus acanthias,VU,在北大西洋海域被廣泛捕撈,其主要消費市場在西歐

漁獲堆中的一條大吻斜齒鯊,相較於其他經濟魚類,鯊魚產量小且不穩定,故多為兼捕產物

但無論如何,兼捕都不能作為非法捕撈保育物種的借口。如今的媒體報道中,隔三差五就會有「誤捕」鯨鯊、噬人鯊等保育物種的新聞出現。在這裡,我只想申明一點,所謂「誤捕」「兼捕」不過是個蹩腳的謊言罷了,這些詞並無法抹殺非法捕殺保育物種的事實。更何況,明知是「誤捕」後還不儘快放生,只是打著「發現時已經死亡,所以就帶了回來」的幌子進行非法留存和出售,這不明擺著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福建石獅漁民「誤捕」的鯨鯊,無論是誤捕還是兼捕,都不應作為非法捕撈保育物種的借口

當然,部分商販也會打出「所售鯊魚均來自養殖場養殖」的幌子,藉此來消除輿論壓力。甚至部分新聞報道中也會有所謂的「專家」聲稱「有合法養殖證件的鯊魚即可合法出售」,這種說法看似靠譜,但很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我曾見到過有商販跟顧客聲稱自己賣的鯊魚是養殖的,不違法,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他攤位上出售的是尖吻鯖鯊。雖說尖吻鯖鯊確實不是保育種,但聲稱應激性極強的尖吻鯖鯊可以實現人工養殖,這無疑是天方夜譚。目前能在水族館中實現長期飼養和人工繁殖的鯊魚種類並不多,加上鯊魚的繁殖能力相對較低,能夠靠人工繁育的鯊魚小規模供應水族市場,已經算得上是創舉了。若是想在養殖場中實現大規模繁育鯊魚並供應海鮮市場,其難度可想而知。據稱東南沿海地區曾有過試養相對容易在人工環境下飼養並繁殖的條紋斑竹鯊,並供應消費市場的案例,但均因飼養成本過高,管理不便而作罷。現如今,市場上的條紋斑竹鯊幾乎全部都來源於野捕,至於其他體型更大,應激性更強的鯊魚就更不用說了。

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NT,印太地區相當常見的食用魚類,及其易於繁殖

上海海洋水族館展示的孵化過程中的條紋斑竹鯊,要想實現大規模商業繁育鯊魚絕非易事

另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鯊魚是海洋中唯一一種不得癌症的動物,因此食用鯊魚可以預防癌症」,這種說法曾被很多人信以為真,殊不知,這又是商家口中的無稽之談。鯊魚患癌症的幾率的確很低,但這並不代表鯊魚就不會得癌症,有關鯊魚得癌症的案例還是有一些的。更何況,單憑吃鯊魚就能抗癌的說法並未得到任何科學證實,這不過是商販炒作炒出來的噱頭罷了,大家不要姑且相信。更何況,大型鯊魚體內大量富集的污染物還可能損害人體健康,想通過食用鯊魚肉而預防癌症,其結果只可能是適得其反。

澳洲海域發現的噬人鯊和短尾真鯊,其身體上具有明顯的腫瘤,可能是由於污染所致

採集自馬來西亞山打根市的低鰭真鯊頜骨標本,右側的標本因海水污染患有明顯的骨癌

目前我國有關動物保護的法律尚待完善和訂正,就拿被列入《CITES》附錄中的鯊魚物種而言,目前僅有鯨鯊、姥鯊、噬人鯊這三個較早被列入附錄的鯊魚得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待遇外,其他同樣處於附錄中的保育物種卻仍處於「待議」的狀態中,也就是說,目前對這些物種的捕撈、留存和食用是暫且「合法」的,這也給了某些人鑽空子的機會。不過法律僅僅是我們公民行為準則的底線,更多的還是要靠我們的自覺,與國內多年未進行更新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相比,《CITES》附錄和IUCN給出的種群評估更具有參考價值。對於我們而言,僅僅做到不捕撈、留存和食用國家保護動物是遠遠不夠的;以「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不具備法律效力」為借口洗白捕撈、留存和食用保育物種的行為,顯然是不負責任而又自欺欺人的。正如@dolphin_xht 所說:「與其在世界的已有的現實中找一百種借口,還不如停下來想一種改變自己的理由。

我並不提倡大家抱著獵奇的心裡去吃鯊魚,但有一點我不得不承認——鯊魚肉在某些地方是相當普遍的食材。許多有關鯊魚保育的文章都稱,鯊魚由於通過皮膚排出體內過多的尿素而導致肉會有一股氨味,很難吃,但顯然,這是極端環保主義者的又一個謊言。新鮮的鯊魚肉氨味並不濃烈,相反味道會很好,加上鯊魚肉相較於其他種類的海鮮而言,價格相對便宜,因此鯊魚肉其實是一種物美價廉的平民食材。一般沿海地區的漁民都會將鯊魚對半剖開或切成條狀,鹽漬後製成鯊魚鯗和鯊魚乾食用,鹽漬風乾後的鯊魚肉耐儲存,是沿海地區加工鯊魚最普遍的做法。在閩南一帶,鯊魚肉是製作魚丸的原料之一,用鯊魚肉打製成的魚丸爽滑勁道,口感相當不錯,香港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街頭小吃——咖喱魚丸,也是用鯊魚肉製成的。在東南沿海地區,以鯊魚肉為主料製成的菜肴不在少數,廈門地區的部分食肆甚至可以將斑竹鯊做成「兩吃」吃法,一半清蒸一半紅燒。在西方國家,鯊魚肉則會被用於製作「魚和薯條」以及其他一些傳統菜品。由此可見,將鯊魚作為食材,並不是件多麼稀罕的事。

廈門中山路出售的鯊魚鯗,在中國沿海地區,這是鯊魚肉最常見的一種加工方式

香港最著名的街頭小吃「咖喱魚蛋」,其主要原料便是物美價廉的鯊魚肉

被譽為「英國國菜」的「魚和薯條」,有時也會以鯊魚肉作為原料炸魚排

廈門八市出售的鯊魚肉,相較於其他種類的海鮮,鯊魚肉相對便宜,是一種物美價廉的食物

但並不是所有的鯊魚都適合新鮮食用,極少數鯊魚的新鮮組織對人類具有一定的毒性,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分布於北大西洋海域的小頭睡鯊Somniosus microcephalus。這種鯊魚的組織中含有高濃度的氧化三甲胺(TMAO),且其中的尿素含量也較高,因此對人類而言具有一定毒性。但經過多次煮沸、發酵、風乾等一系列複雜的加工程序後,小頭睡鯊的肉是可供人類食用的。這種發酵食品在冰島被稱作「k?sturhákarl」,在因紐特人眼中被視為一種傳統食物,但其本身帶有一種腐爛的惡臭味,令一般人望而卻步。儘管目前IUCN對小頭睡鯊的種群評估僅為NT,但考慮到小頭睡鯊的性成熟年齡約為150歲,加上繁殖速度緩慢,每胎一般僅有10尾幼體,因此大規模的商業捕撈可能會對小頭睡鯊種群造成毀滅性打擊;至於原住民所進行的小規模捕撈,也應當通過限定配額來規範管理。

小頭睡鯊Somniosus microcephalus,因其組織內含有大量的TMAO及尿素而具有毒性聞名

K?stur hákarl,由小頭睡鯊肉經過複雜工藝製成,是冰島地區的一種傳統食物

除了小頭睡鯊外,有許多種類的大型鯊魚也正受到魚肉貿易的嚴重威脅。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鯨鯊和姥鯊。鯨鯊由於肉質細膩白嫩,口感似豆腐,因此也被稱作「豆腐鯊」。研究表明,僅僅在中國沿海地區,每年就有大約幾百條鯨鯊被非法捕殺,IUCN對其種群目前的評估為EN。姥鯊同樣也是過度捕撈的一大受害者,目前IUCN對其種群評估為VU。這兩個物種均已於2002年被列入《CITES Ⅱ》中,但時至今日,非法捕撈、留存和銷售這兩個物種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鯨鯊Rhincodon typus,EN,《CITES Ⅱ》物種,現存最大的魚類,目前正受嚴重過度捕撈

浙江蒲岐的鯊魚加工廠,工人正在肢解一條鯨鯊,該物種因其肉質細膩也被稱為「豆腐鯊」

姥鯊Cetorhinus maximus,VU,《CITES Ⅱ》物種,現存第二大魚類,同樣受過度捕撈威脅

同樣的情況也見於鼠鯊Lamna nasus灰六鰓鯊Hexanchus griseus、噬人鯊、尖吻鯖鯊、黑邊鰭真鯊、鉛灰真鯊、大青鯊等其他大型鯊魚身上。尤其是鼠鯊和噬人鯊,早在20世紀30年代,東北大西洋海域就已經開始開展對鼠鯊的商業性捕撈了,近一個世紀的捕撈使得整個北大西洋海域的鼠鯊種群幾近滅絕,但隨著近年來相關保護工作的開展,目前鼠鯊種群正有小幅度上升的趨勢,目前IUCN對鼠鯊種群的評估為VU,且該物種已於2013年被正式列入《CITES Ⅱ》當中 。噬人鯊種群雖早已於2004年進入了,但目前其種群狀況仍不容樂觀,據2010年2月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噬人鯊的數目可能少於3500條,儘管多數學者指出此數據可能被嚴重低估, IUCN對其種群目前的評估為VU, 但毋庸置疑的是,全球範圍內的噬人鯊目前正受到空前的威脅。上面提到的幾種鯊魚肉質較好,經常出現在大型鯊魚的肉類貿易之中,儘管多數情況下均為兼捕所獲,但這並不妨礙這些肉流入市場。

鼠鯊Lamna nasus,VU,《CITES Ⅱ》物種,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捕撈使其種群近乎衰竭

噬人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VU,《CITES Ⅱ》物種,由過度捕撈造成的威脅顯而易見

灰六鰓鯊Hexanchus griseus,NT,其部分種群受過度捕撈影響已嚴重枯竭

黑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NT,在部分地區該物種的種群因過度捕撈而有所減少

相較於大型鯊魚而言,小型鯊魚同樣值得關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便是歐洲扁鯊Squatina squatina。對該物種的捕撈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歷史上一直是歐洲地區的一種重要海鮮,但在20世紀下半夜,該物種在其原產地卻幾乎完全消失,目前IUCN對其種群的評估為CR。像翅鯊、白斑角鯊這樣常見的小型食用鯊魚也曾遭到過過度捕撈,直到有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對漁業捕撈的管理,實行配額捕撈,才遏制了其種群數量的下降。種群基數大的小型鯊魚並不意味著不需要保護,特別是那些定棲性物種,一旦遭到過度捕撈,其種群數量可能永遠無法恢復。

歐洲扁鯊Squatina squatina,CR,連續幾個世紀的捕撈使得該物種幾乎全部滅絕

我不反對吃鯊魚,但我並不希望食用鯊魚成為時下的一種風氣。鯊魚作為大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其種群一旦遭到破壞,便很難恢復到先前水平。在我們食用鯊魚的同時,應盡量選擇種群基數大,營養級相對低的物種。同時,我們也應以《CITES》附錄及IUCN的種群評估為參考標準,盡量選擇種群評估為LC的物種,評估為NT/VU的也可以適當食用,對於那些種群評估為EN/CR的物種,我們應當堅決避免食用。 在網上我曾經看到很多網友以極其惡毒的語言去詛咒、攻擊那些參與捕撈鯊魚的漁民。我想說,這種行為是荒唐可笑且不理智的。漁民只是一些為了生存和家庭收入而奮鬥在危險工作崗位上的第一產業工作者,本身也未必有很多關於環保的意識。他們在生活的壓力下所能做的只有去儘可能的為家庭謀求更好地機會,如果不是市場的存在,他們也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改變這一個市場的規模,主動權則在作為消費者的你我身上。與其那樣無意義的咒罵,還不如從現在做起,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拯救鯊魚! 同時,我也希望漁政部門可以加大執法力度,健全制約機制,加強漁業資源的合理管理,對遠海長線、刺網等對鯊魚種群威脅較大的捕撈方式加以限制,實行配額制捕撈非保育物種 ,實現永續發展與利用海洋資源。

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定會貫徹到每一個人心中,理性選擇海鮮,在食用前之前不妨先仔細的考慮一番,這才是我們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所在。

去盡我們所能幫助這些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的物種——這正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THE END~

本文中部分圖片原自網路,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作者聯繫,謝謝各位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最新批准的「廣譜」抗癌藥的抗癌譜有多廣?
跨越30年的中國蜂蜜造假史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