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趙小昭 時拾史事 今天 手機閱讀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罪案史錄/周二更新/趙小昭(撰文)|

1863年,蘇州的太平軍守軍向李鴻章的淮軍投降,但開門獻城投降迎來的卻是一場屠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蘇州殺降事件」

信仰儒家傳統的李鴻章,為何要行「殺降」背信棄義、殘暴不仁之舉?他專為此事上奏朝廷的專折能否採信?英國「常勝軍」將領戈登為何持槍追殺李鴻章?清廷又是如何平息此事件帶來的國家信譽危機?

本期【罪案史錄】從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談起。

一,慕王血戰守蘇州

公元1863年2月,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和英國人戈登帶領的「常勝軍」聯手攻打蘇州,那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江南太平軍的主力所在。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 張秀平、毛元佑、黃朴民主編,2004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對當年太平天國保衛蘇州城防的描述是這樣的:


「蘇州城四面環水,太平軍憑河修築長牆,牆內又築石壘、土營數十座,南自盤門,北至婁門,聯絡一氣。城內穴地為屋,上面覆板堆土,以御炮擊。由於太平軍設防相當堅固嚴密,因此,程學啟、戈登率部圍攻兩月,進展甚微。」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蘇州城牆邊,太平軍修建的連成一線的石壘碉堡/圖片來源見水印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太平軍把防衛工事從城牆邊修到橋上/圖片來源見水印

蘇州守城的主帥是李秀成的愛將——慕王譚紹光。太平軍在他的領導下打退了清軍一次又一次進攻,淮軍與常勝軍傷亡慘重。

1863年7月,江蘇巡撫李鴻章派出原太平軍降將程學啟為先鋒,配合戈登「常勝軍」圍攻蘇州,但屢屢被譚紹光擊敗。

11月27日凌晨1時,戈登率領的洋槍隊頭纏白毛巾(便於夜間分辨敵我),向向蘇州北門的婁門柵寨開進,打算夜襲蘇州。當他們靠近柵寨的時候,太平軍突然開火,向敵軍發射葡萄彈(一種土炮炮彈)。

洋槍隊架起二十多門大炮猛轟反擊,時間前後長達三個小時。但是炮彈紛紛落入太平軍的防禦工事內。

身披戰袍的慕王譚紹光身先士卒,指揮太平軍從暗處殺出。在他的鼓舞下,太平軍士氣大增,一些士兵跳出戰壕,用大刀和洋槍隊展開近距離肉搏.......

這次夜戰,儘管太平軍傷亡眾多,洋槍隊跟是損失慘重:士兵和軍官傷亡約200人,3名大尉和1名中尉均陣亡,柯克漢姆少校頭部重傷。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太平天國士兵戰鬥情形。1850年代外媒繪製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洋槍隊與太平軍戰鬥情形。1850年代外媒繪製

後來,戈登調整作戰方案,採取佯攻柵寨左翼的辦法,把太平軍的精銳部隊吸引過去,洋槍隊主力趁機泅水過河,攻佔了柵寨。

太平軍無奈只得退守婁門城樓。儘管城內糧草彈藥不多,且外無援軍,但譚紹光仍堅持死守,誓與蘇城共存亡,戰局一時間陷入了膠著狀態。

二,投降的技巧

正如《紅樓夢》里探春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守城的太平軍將領,除了慕王譚紹光,還有「四王」:納王郜雲官(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以及「四天將」: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啟發。「四王」和「四天將」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閶、胥、盤、齊)四個城門。

眼見大勢已去,一向與慕王不合的納王郜永寬、汪安鈞等便密謀投降,「密介副將鄭國魁,為請於鴻章,乞反正,許之」。他們通過淮軍營官鄭國魁,搭上了淮軍主帥程學啟,「遞稟乞降」。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從左至右:程學啟、劉典、韓進春, 1862年於上海/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投降,講究的是經驗和技巧。選擇找程學啟,因為他在「投降」方面經驗豐富,堪稱典範。

程學啟原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部署,守安慶,後降清。加入清軍後,程先是在曾國荃麾下,雖履歷戰功,但卻因「降將」這一不光彩歷史和不是湖南人,在湘軍中受到排擠。淮軍成立後,他轉投李鴻章,如魚得水,短短几年官至總兵。

雙方都相信洋人最講信用,遂由戈登居間做保,定下了「投降計劃」:

1、獻城;

2、「生擒忠逆或斬慕逆首級來獻」。「慕逆」指的就是慕王譚紹光。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慕王譚紹光(徐洪浩飾),圖自 cctv歷史劇《太平天國》

12月3日,納王派人轉告清軍將領程啟學:太平軍除了慕王,其他諸王已同意投降。他本人不求軍職,只希望攜帶自己的財物回鄉。但其他人要求得到軍職。

12月4日早晨,原計劃是納王騙譚紹光上城樓上,推他下城,讓清軍俘虜。但此計因慕王不在未成。

當天下午2時,太平軍諸王進行祈禱後,穿上朝服、戴上朝冠,去慕王府參加軍事會議。會上,譚紹光要求大家同仇敵愾堅守蘇城。諸王便說守城太困難,指責慕王不顧將士死活...

爭論越來越激烈,康王汪鈞安突然從身上抽出匕首,譚紹光倒在血泊中。這個十七歲就參軍的太平軍一代名將,清軍圍城、洋人炮火都未能讓他屈服,卻被「自己人」割下了頭顱。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圖/電影《投名狀》

第二天,郜永寬來到清軍營中,將慕王首級獻給程啟學。「驗視無訛」後,清軍進入蘇州城,譚紹光舊部1000餘人被全部剿滅,慕王府被太平軍的一些將士和清軍趁機洗劫。

英商奧斯威爾德(Richard Oswald)創辦的英文報刊《中國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的副主筆,他在遊覽蘇州時,曾去過慕王府的廢墟,他在日記中寫道:

「在這麼許多叛徒之間,紹(指譚紹光)終對自己的事業抱著耿耿忠心。」

當晚,投降的太平軍士兵全被剃髮。至此,投降(看似)圓滿結束。

三,李鴻章「殺降」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佩戴雙龍寶星勳章的李鴻章

昭曰:投降不讀《水滸傳》,獻盡城池也枉然。假如蘇州「八降王」讀過《水滸傳》,就知道投降的宋江們接下來的命運有多悲慘。

10月26日,郜永寬等「八降王」來到清軍營,喜迎朝廷「招安」。李鴻章命人捧出八件官服,當場封他們為總兵副將,並設宴款待。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快,又到時間說拜拜。」酒酣耳熱,「八降王」沉浸在升官發財的喜悅之中。這時,程學啟突然率精兵百名沖入帳中,八位降將當場斃命;另一邊,毫無戒備、手無寸鐵的數萬太平軍降軍,遭到全副武裝的淮軍屠殺,具體多少人數已難考證,一般認為兩萬多(也有說二十萬)。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戰須移死地,軍諱殺降兵。」(《塞下曲》唐.姚合)

中國向來有「殺降不祥」之說,如同詛咒般籠罩在歷史的天空中,是古今中外兩軍對壘信奉的第一戒律。

殺降為何「不祥」?


1.兩軍勝負已定,對已經繳械投降的敵軍再行殺戮,違背天理和人心;2.從戰略角度來看,殺降是不明智的,只能加劇敵方的怨恨恐懼,不利於分化瓦解對手;3.從治國理念上說,殺降是相當愚蠢的短視行為,因為戰爭的目的是征服而不是殺戮。

所以,違背這條戒律「殺降」的將領,往往都會招來「不祥」的後果,難得善終。

秦國名將白起,號稱「人屠」,因在長平之戰後坑殺40萬趙國降卒,至今仍被很多人所垢病,最終被秦王賜死;

「西楚霸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20萬人,失去了秦國人心,斷絕了項羽入關以後在關中立足的可能;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日本史學界普遍認為「李廣難封」是因為李廣殺死已投降的羌人800餘人,所以百戰不得封侯,死於刀筆吏之手;

北宋帝王多次頒布禁止殺降的詔令,並對殺降的將士予以懲處;

毛澤東在讀《魏書·劉表傳》時,就裴注中所載劉表「殺降」之事批曰:「殺降不祥,孟德所不為也」,表明了他對曹操「不殺降」的肯定......

一生以儒學思想教育他人的李鴻章,當然是知道「殺降不詳」這一道德文化古訓的。然鵝,中國文化就是這麼博大精深,除了「殺降不詳」,還有「顧全大局」。在私信中,李鴻章這樣解釋:「此事雖太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油畫《金田起義》/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巡迴展

太平天國是近代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歷時14年,先後攻克過600餘座城市,極大地動搖了滿清的統治。

依照雷鋒同志所說「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般殘酷無情」,將太平軍趕盡殺絕,只是手段稍微過分了點,無傷大雅。所以清廷認為李鴻章「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

號稱「理學家」的曾國藩也稱讚道:「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殊為眼明手辣」。

殺降帶來的後果,最明顯的就是斷了太平軍中,如陳坤書、黃子隆等原本有「叛變企圖」的人投降的念頭,「欲保常州以為金陵犄角,奈事不成,只有盡忠」即使投降也無法保命,不得不繼續與清軍死戰;在李秀成自述中,對「蘇州殺降」事件也有相同的說法,「是以至今為頭子不敢投者,因此之舉」。

誰也不能說,假如李鴻章沒有「殺降」,剩下的太平軍會乖乖地放下武器,開城投降。

但是李鴻章的戰友---「常勝軍」主帥英國人戈登顯然不懂中國文化,更不明白中國人的「兵不厭詐」、「斬草除根」其中的智慧和玄機。

四,憤怒的戈登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工兵上將。參與過佔領北京和火燒圓明園,後任「常勝軍」洋槍隊隊長,助清朝鎮壓太平天國。

「蘇州殺降」事件震驚中外,一時間輿情洶湧。

作為太平軍和淮軍約降的證人,「殺降」讓戈登大受,憤怒異常。他認為李鴻章背信棄義,毫無「簽約精神」,侮辱了他的人格,他抱著郜雲寬的首級大哭不已,提著左輪手槍在蘇州城內到處找李鴻章決鬥。

李鴻章只能躲到城外的小汽船上處理公務。

對清廷的賞賜,戈登(一開始)是拒絕的,「陛下所授與物品,因蘇州陷落以來之事情怏怏而不敢納受,實為千秋之遺憾」;戈登向英領事館通報此事件後,揚言要將蘇州交還太平軍,並且率領他的常勝軍攻打李鴻章的部隊。

「殺降」竟然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外交事件,這是李鴻章始料未及的。

英國最高統帥薄朗將軍指示戈登「中止對清朝事業的全部援助」;英國公使卜魯斯通知清政府,根據他的命令「戈登不得以任何方式同李鴻章保持聯繫」;各國駐滬領事館官員代表全體外僑,「無保留地譴責李撫台最近在蘇州的舉措,是違背人性的極其嚴重的背信棄義行為!」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與伊藤博文(日本首相)簽訂《馬關條約》

作為「晚清外交第一人」,李鴻章並非浪得虛名。能在後來代表中國簽訂那麼多條約,實力不容小覷。此時,他急需戈登回到戰場助他一臂之力,清廷也需要他處理公關危機。

首先,他連續上書朝廷,為殺降辯解,陳明利害:投降的太平軍有20多萬人,郜永寬等人堅決要求要保留二十個營的武裝,還要求叛降人員擔任實職---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此事雖太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迫於形勢,不得不殺。

儘管「殺降」有理,但是李中堂態度相當謙遜。他以退為進,說如自己破壞了「中外和好」大局,那麼請朝廷「將臣嚴議治罪,以折服其心。」並在殺降當日發出的捷報中,奏請褒獎四人,頭功是程學啟、次功就是戈登;奏請獎勵常勝軍七萬兩白銀,其中一萬兩賜予戈登。

然後,李鴻章又在各種報紙上聲明:殺降一事與戈登無關。

這麼誠心誠意的一系列舉動,戈登的百鍊鋼化為繞指柔,他怒火漸漸平息,參加了後來「涉及到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略態勢和爾後的勝敗之局」---圍攻常州的戰役,和李鴻章的關係也有所緩和。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受封清廷黃馬褂的查爾斯·戈登。

太平天國被成功鎮壓後,清朝同治皇帝授與戈登提督(從一品)軍銜,這是清朝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軍銜之一,還御賜給予戈穿黃馬褂、花翎等榮譽。

戈登得此殊榮,親密戰友李鴻章當然要為他「錦上添花」了 ,於是巧借名義解散了戈登的常勝軍,徹底掌握了淮軍的武裝,為後來政治生涯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五,後來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歷史課本中, 歐洲畫家筆下的《戈登的末日》

太平天國運動,造就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中興名臣」,也造就了戈登。

在我所學的歷史課本里,李鴻章最出名的就是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他的曽外孫女張愛玲,在《創世紀》里寫:


「馬關議和,刺客一槍打過來,傷了面頰。有這等樣事,對方也著了慌,看在他份上,和倒是議成了。老爹爹回朝,把血污的小褂子進呈御覽,無非是想他們誇一聲好,慰問兩句,不料老太后只淡淡地笑了一笑,說:「倒虧你,還給留著呢!」

戈登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他的洋槍隊是一支中外反動勢力結合的武裝,戈登的結局,課本里是這樣描述的:「惡貫滿盈的戈登在喀士穆被蘇丹起義軍打死。」

殺降不祥?李鴻章攻破蘇州後,為何食言屠殺「八降王」

▲1964年1月,周恩來和陳毅訪問蘇丹/圖自人民網

1964年1月,周恩來總理訪問蘇丹時說:「曾經鎮壓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和蘇丹民族革命運動的帝國主義者戈登,最終受到了蘇丹人民的懲罰。」

大清賜給他的黃馬褂,和馬赫迪軍殺死他的長矛一起,陳列在馬赫迪起義博物館裡。

2015年1月26日,距戈登被斬首已過去130年。

蘇丹政府舉行專門儀式,慶祝由中國政府承建的蘇丹新總統府正式啟用。這座總統府,恰好就建在當年戈登被殺的總督府舊址之上。

蘇丹政府為了讓後世人們永遠記得曾經奴役、殖民蘇丹的英國統治者戈登的下場,特在這棟建築的牆壁上,懸掛一塊「戈登斃命地」的英文木牌,上面寫著:

「查爾斯·喬治·戈登死於1885年1月26日」。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李文忠公奏稿》 (清)李鴻章

《史記》卷一百九李廣傳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41頁

《中國德奧戰俘營》李學通、古為明編著

《李鴻章傳》-梁啟超 《李鴻章與淮軍》-豐吉(程啟貴)

《李鴻章殺降——國情與公例的衝突》雷頤-《文史天地》2017年01期

《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還原》費志傑-《清史研究》

《戈登在中國》,(英)伯納特·M.艾倫(Bernard·M.Allen)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英)呤利(A.F.Lindley)著

罪案史錄系

超級上訪 醜男騙婚案 黑店 誤入白虎堂

道德刑場 生辰綱 文字獄 水滸女子圖鑑

劫囚案 審死官 包青天 古代刑偵 白蓮教母

西門慶愛打官司 楊乃武案 玉堂春 阿雲之獄

武松斗殺 西遊記和《大明律》 嫁給強姦犯

幽默判詞 為母報仇案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作者趙小昭:現居於成都,大齡未婚問題美少女。專註於一切有趣無意義之事,做浮華時代清醒的看客。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蔣經國的家庭相冊
五代十國 | 滅桀燕、退契丹,他是不為人知的前晉名將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