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灶君朝天欲言事:祭灶的有趣傳說

灶君朝天欲言事:祭灶的有趣傳說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來源:騰訊儒學 ID:ruxue_qq

在我國民間,有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的習俗,祭灶就是祭灶神、送灶神。灶神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灶王」,北方稱為「灶王爺」。

灶神顧名思義,乃是司灶之神

但他並不只是呆在你的廚房裡,盯著你的鍋灶,看你是不是好好做飯不亂燒火,看你每頓飯是不是吃得飽、吃得好,而是作為上天派到人間的「特派員」,查看每戶人家全年的言行,搜集善惡功過。

然後在臘月這天回到天庭,向玉帝彙報。隨後天庭會根據報告的情況,對每戶人家全年的表現進行核實和獎懲。

鄭玄注《禮記》:「(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因為灶神的彙報如此重要,所以人們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都要舉行對灶神的祭祀活動,忙活起來。把灶台洗刷乾淨,把廚房收拾亮堂。擺置酒肉糖米果,點香點燭。

一般每家在灶台邊貼有灶神畫像,有的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人們感謝灶神夫婦一年來的飲食贈與,給灶神夫婦好吃好喝的,讓他們向玉帝多說好話。

送灶時,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秣草,後三樣據說是為灶神升天時坐騎所備的飼料

灶糖是為了讓灶神「上天」後多說好事,人們用一塊黏稠的糖或者糕粘在他嘴上,一來讓他「嘴甜」多說好事;二來粘住了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大開,只能含含糊糊。

經過一年的煙熏火燎,畫像已舊,所以要把舊像揭下,用火燒掉。送走灶神後,等到除夕日(一說正月初四)早晨,再把新像貼上,重新請灶神降臨,然後開始準備除夕的年夜飯。

在這一送一請中,人們辭舊迎新,歡度新年

各地的具體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民間祭灶,其實最早都源於古人對火的崇拜。傳說中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我們做飯用的「灶」與創造的「造」同音。《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就是利用火來創造食物的工具。

灶神的本職工作原是專門執掌灶火,管理人間飲食,後來才擴大為考察善惡的

人類關於用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

從原始人最早看到火的威力和作用,到會使用天然火,到會保留火種,再到鑽木取火,到發明火石、火鐮、火絨這系列取火工具,到用火燒制陶瓷、冶煉金屬、製造玻璃等等。

可以說,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

在充滿了寒冷與潮濕、黑暗與嚎叫、恐懼與飢餓的夜晚,燃起了一個火堆。圍繞在這熊熊的火光之中,人類得到了溫暖,看到了光明,抵禦了野獸的侵襲,燒烤出熟美的食物,從而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是火,將人類帶進了文明時代

恩格斯說:「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進步超過了蒸汽機。」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而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中國民間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以唐宋時期的祭品最為豐厚。宋朝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生動描寫了宋代送灶的情形。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鬥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從文化心理來說,祭灶活動反映了百姓在每年的年終歲尾,追求來年衣食豐余、生活安定的夢想和願望。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地區早已沒有了這種祭祀活動,也有一些地區還在傳承。

所以,生活在一個社會安定、物質繁榮、衣食無憂的時代的人們,是幸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曾國潘:記住這十二個字,人生會少走很多彎路
不被理解的少數派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