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大夫看舌頭,就是「走形式」?不明白別亂噴

中醫大夫看舌頭,就是「走形式」?不明白別亂噴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實用中醫基礎理論學》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現中醫師在看病的時候,讓患者吐出舌頭來,看一眼。當此際,做患者的,往往大嘴一張,伸出舌頭,十分配合,只是在心裏面可能會暗暗猜想:這樣做有價值嗎?

於是,很多人就產生了一種想法——中醫師看病的時候,讓患者伸舌頭看一眼,無非就是「走走形式」,讓患者知道一下,自己的確是「中醫」而已。

其實,這樣的想法,實在是有些可笑。這體現了我們普通人,對中醫,這樣一份中華文化瑰寶的不熟悉,甚至是誤解。

其實,看舌頭,乃是中醫診斷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項了。它屬於「望診」裡面「望舌」的一部分。可以說,從古至今,望舌,都是醫家洞悉患者身體狀況,了解患者病勢的主要手段。它的理論基礎是深厚的,現實意義也是重大的。

為什麼看舌頭呢?中醫理論這樣解釋。

我們的舌,乃心之苗。心的許多問題,可以直接表現在舌頭上。同時,心,又是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五臟六腑之疾,通過舌,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外,手少陰心經「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厥陰肝經、任脈、督脈等等,也都和舌有直接關係。其他的經脈,通過絡屬關係,也會間接地和舌發生聯繫。所以說,這個舌,是全身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情況的一面鏡子。

因此,看舌,是醫家洞悉患者身體狀況的必經手段。

那麼,通過看著舌,到底能看出來什麼東西呢?咱們挑選幾個容易理解的角度說一說。

比如說,看舌苔厚與不厚。

中醫裡面有句話,叫做舌苔是否「見底」。就是說透過舌苔,可以看到舌質,這既是能見底。能見底的,就是薄苔。不能見底的,就是厚苔了。遇見薄苔,大夫心裡先鬆一口氣。這是病勢表淺,邪氣在表的一種表現。如果苔厚了,那就要更仔細地對待了,這是病勢深入的表現了。尤其是濕氣內阻、濁氣上泛的人,最容易形成厚苔。還有的,如果病人原來舌苔厚,但是漸漸薄了,這既是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了。如果開始是薄苔,結果慢慢變厚了,這是病情有所惡化的表現。

再比如說,看舌苔潤還是燥。

如果一個人,舌苔是濕潤的,說明患者體內津液未傷,病情還不算嚴重。如果舌苔乾燥了,就說明津液虧傷,病情嚴重。這一點 ,在一些溫熱病的診斷方面,價值很大。

還比如說,看咱們舌苔是腐苔,還是膩苔。

什麼是腐苔呢?就是看上去像豆腐渣似的,顆粒狀鋪滿舌頭,質地厚而松,能擦去。這就是腐苔。膩苔呢,它也渾濁,但是渾濁中透著光滑,似乎有液體覆蓋,黏膩而且濃密,舌中間比較厚,舌邊比較薄。這就是膩苔。雖然看上去,腐苔要比膩苔「噁心」一點。但是於臨床上,這種腐苔的患者,身體情況往往好於膩苔患者。為什麼呢?因為腐苔說明患者胃氣有餘,可以化濁氣上泛於舌。但是膩苔,就是胃陽不足,不能蒸化濕濁所致了。這兩種病人,醫家會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調治。

以上是看舌苔。此外,還有看舌質的。

如果說,中醫師告訴你,你的舌頭很嫩,記住了,這不是在誇你年輕,而可能是說,正氣不足,水寒過盛。這種舌頭,就是看上去有點胖,色澤嬌嫩,但是活動不靈活。

在比如說,有的人舌頭屬於紅絳舌。這是說明身體有熱了。可能是實熱,也可能是虛熱。我們也可以說,這類舌質的人,身體是有火的。

還有,除了舌頭的顏色,醫家還會看舌頭的「舌神」。有的人,舌頭伸出來,舌頭是乾癟的,沒有光彩的,看上去沒有什麼生氣。這個時候,醫家心理就清楚了,眼下這個病人救治起來很難了。但是,有的舌頭,舌體色紅而靈敏,顏色光鮮,看上去有生氣。這個狀態下,說明病勢不重,可以救治。

除了這些,醫家還可能看舌態。有的人,舌頭一伸出來,就不由自主地顫動。這就是顫動舌。這樣的人,有可能說明其氣虛,舌體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顫動不已。還可能說明肝血虧虛,肝血不足的人,血不養筋,導致肝經灼熱,進而生風,就形成舌體的扇動。這個時候,醫家就會結合其他方面的診斷信息,來區別調治了。

當然,舌診所包含的內容,還有很多。限於篇幅,我們難以完全敘述。總之,通過舌頭,我們可以對患者的許多問題,包括氣血的虧虛與否,津液的充足與否,病勢的加深與否等等,都會做出一定的判斷。它是中醫作為經驗醫學的代表性診療方法。

但實事求是地說,和現代的診斷方法比較,中醫舌診的精確度、應用範圍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中醫師,對於舌診這門技術,掌握得也的確不夠純熟。但是,舌診的臨床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不能說,中醫師看舌頭,只是「走走形式」、「逢場作戲」。這裡面的學問,還是值得體驗和感受的。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積色成災,積勞成疾,積欲成魔:這些年你積累了什麼?
古代男子「采陰補陽」是何意?是不是養生謬論?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