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天眼」:不當「近視眼」聚焦要完美

中國「天眼」:不當「近視眼」聚焦要完美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天眼」——中科院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坐落於貴州西南喀斯特窩凼,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超越了美國於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305米口徑望遠鏡Arecibo,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


  然而,建造大口徑射電望遠鏡並非科學家們的終極目標,天文學家們渴望弄清楚遙遠的深空究竟隱藏了多少尚未發現的物質。

  「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日前,九三學社北京市委舉辦「科普中國——科學大咖面對面」活動,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首席科學家嚴俊在活動中這樣表述。


  「天眼」實際上是更加靈敏的雷達,通過接收天體傳來的電磁波對其進行分析判斷。與光學望遠鏡相比,射電望遠鏡受到宇宙微塵的干擾更小,並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觀測。


  1993年,參加國際電聯的天文學家共同提出了名為「LT」的計劃,即建造大口徑射電望遠鏡。一般來說,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大約為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其探測精度可分辨小於百億億億分之一瓦特的電磁信號,相當於1/N片雪花飄落地面釋放的能量,而射電望遠鏡可以感知到這些能量的存在。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觀測宇宙「深空微塵」提供了優質路徑。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干預宇宙空間電磁波的能力越來越強,在電波被人類徹底毀壞之前,若能回溯宇宙,或許能回答『 宇宙初始來自何方』『初始是怎樣的狀態』等一系列天文難題。」嚴俊解釋道。

  嚴俊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為25米,中國的天文學家們似乎比其他國家的同行更渴望「建造一架世界一流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在國際上實現中國射電望遠鏡從「追趕」到「領先」的跨越。1993年國際同行的討論讓中國的機會來臨,1994年中國天文學家著手可行性研究和選址工作。


  經過10餘年的努力,2016年中國「天眼」終於落成,但它目前尚未開啟正常觀測模式,仍在調試中。


  「巨型望遠鏡的調試涉及天文、測量、控制等多個學科,國際上傳統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調試周期一般不少於4年。」嚴俊告訴《中國科學報》,「FAST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調試工作也是一項高難度、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在嚴俊看來,FAST的「大」是優勢,但使其具備靈敏度卻是難點。對於只有俯仰和自轉軸兩套驅動控制系統的射電望遠鏡而言,FAST僅反射面控制就需要2200多台促動器協同動作,形成一個複雜的耦合控制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


  除了對靈敏度的控制,FAST的觀測精度更不容忽視。FAST直徑500米,但要實現毫米級的多目標、大範圍、高動態控制精度,對工程師而言,是另一項必須接受的挑戰。

  FAST的精度要求表現在觀測上。FAST建在窪地,窪地大氣、濕度狀況極為複雜,對光的折射影響也很大。嚴俊表示,FAST不能成為「近視眼」,模模糊糊看宇宙,需要矯正所有的干涉項,實現完美聚焦。所有這些都依靠調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可燃冰或成為未來重要能源:你了解它嗎?
基因編輯原來是這麼回事 一張圖看懂了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