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滴滴北汽成立合資公司,「搭夥」後路會更好走嗎

滴滴北汽成立合資公司,「搭夥」後路會更好走嗎

又一樁出行公司與整車廠的聯姻。

1月28日,滴滴出行和北汽新能源宣布成立合資公司——京桔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據悉,合資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開發、技術諮詢、軟體開發、信息系統集成服務等。該公司將致力於新能源汽車運營和AI領域,未來計劃在全國成立20家子公司。

數據來源:企查查

合資公司成立背後,是滴滴要做車服,北汽想入局出行。滴滴方面表示,合資雙方將基於EU5優化車聯網與車輛管理系統,開發專門用於共享出行的定製網約車,探索麵向未來出行生態的車聯網系統,構建「車聯網 大數據 電動化 定製化」的智慧出行模式。

合作早有鋪墊。去年3月,滴滴出行曾與北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雙方將在在新能源汽車運營、大數據應用、出行服務、定製車及充換電等領域展開戰略業務合作。


各取所需的聯姻

雙方本次合作,是一次各取所需的聯姻。

滴滴為什麼選擇北汽?其實從去年開始,滴滴的出行版圖就已徐徐張開。2018年初,滴滴出行宣布與12家汽車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建設新能源共享汽車服務體系,北汽正是其中之一。隨後,在4月份,滴滴宣布與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成立「洪流聯盟」,其中仍有北汽。

與北汽的進一步合作,是滴滴考量近憂遠慮下的選擇。

首先,對於滴滴的主營業務而言,雙方的合作聚焦於開發專於共享出行的定製網約車,滴滴能夠藉此服務更多的出行場景。

整車製造經驗之外,滴滴看中的還有北汽新能源在充換電領域的基建優勢。

滴滴計劃在2020年投放100萬輛電動車,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則是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而北汽恰能滿足其需求。2017年11月,北汽新能源發布了「擎天柱計劃」。北汽董事長徐和誼表示,該項目計劃投資100億,預計到2022年在全國範圍內建成3000座光儲換電站,累計投放換電車輛50萬台。

其次,從市場角度而言,包括「洪流聯盟」的建立在內,滴滴與此類主機廠的深度合作,能夠減緩他們親自下場做出行公司的趨勢,避免出行市場蛋糕的多方切割。

槓桿的另一方是北汽。

北汽的直接受益點是增加新能源汽車銷量。2018年,北汽新能源的總銷量為15.8萬,同比增長53%。與滴滴合作開發的定製車,背後有著滴滴的出行網路需求支撐,無疑能夠進一步擴大其旗下電動車的市場份額。

此外,於北汽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運營商,滴滴還能為其帶來渠道優勢。

從北汽新能源的業務結構來看,除了整車製造和銷售,北汽新能源很早就涉足了分時租賃、共享出行等領域,旗下分布有GO綠行、輕享科技、北京出行、綠狗租車、華夏出行等子公司或合資公司,但水花一直不大。

合作背後也包含著北汽新能源轉變產品結構的急切。北汽新能源入局市場較早,但銷量光環背後是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推動和地屬北京的先天優勢,其自身產品一直存在核心技術不夠硬、中高端車型開發不足的短板。隨著未來新能源車的補貼退坡,以低端車型為銷量主力的北汽新能源的經營壓力增加,要想加強全產業鏈的布局,北汽必須搭伴前行。

也許在滴滴看來,這次合作有利於滴滴車服業務的後續擴張。

滴滴為車服業務布局加碼已不是一兩天。2018年8月,滴滴將旗下的汽車服務平台升級為小桔車服公司,並宣布將對小桔車服公司投資10億美元,還推出了小桔有車、小桔加油、小桔養車、分時租賃四個品牌。

車服業務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滴滴不可能持續為其輸血。與小桔車服的單打獨鬥相比,合資公司能夠覆蓋更多的出行場景。而與北汽共同建立合資公司,滴滴不僅深化了與同盟的橫向合作,也為車服業務的未來發展引入了更多的融資可能。滴滴的車服業務在獨立出來之前,在公司內部還只算是二級部門,業務相對比較邊緣,所以在占的估值額度也比較低。而去年滴滴將其獨立拆分出來,其意義在於,如果業務做不起來,可以及時斬斷,做好了就能獨立融資。如今小桔車服和北汽合作,顯然也是為了新公司的估值考慮,同時,捆綁上北汽之後,也更好去拿融資。

從戰略層面考慮,此次合作或許也為滴滴車服業務的單獨上市做了鋪墊。根據《財經》此前的報道,滴滴計劃分拆其車服業務,為其上市做準備。也有消息稱,分拆出來的車服業務,不排除將於未來在香港或者內地上市的可能性。

變數猶存

儘管滴滴與北汽能夠各取所長,但搭夥之後,征服新能源市場之路仍不會平坦。

眼下,雙方都還存在不確定之處。

對於滴滴來說,做車服、進入汽車後市場並非穩操勝券。面臨著業績、監管下的雙重壓力,車服業務成為滴滴的戰略大後方,承擔著尋找新增長點、進行資源整合的重任。但汽車後市場並非滴滴擅長之域,一方面,平台車主流量並不能直接與優質資源劃等號,滴滴的渠道優勢可能失靈;另一方面,滴滴慣用的補貼政策、價格戰打法在後市場並不是維繫用戶的長久之計。而這或許也是滴滴選擇開放合作、尋求同盟的原因所在。

就技術而言,北汽在新能源汽車製造上也存在隱憂。

一方面是質量問題。去年11月3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北汽新能源召回車輛的文告,召回原因是因制動助力真空泵等原因,在車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制動助力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隱患。召回總數量約7萬輛,相比30萬的總產銷量,足佔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相比於比亞迪在磷酸鐵鋰電池上的自主研發,北汽新能源採用的三元鋰電池基本上依靠外部購買。在動力電池技術上,北汽新能源並不突出,這似乎離滿足滴滴「在汽車設計生產、智能駕駛技術、核心的三電技術等方面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車運營平台」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此外,目前來看,雙方能投入多少在這家合資公司里還是未知。

去年9月,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發布內部信,對外「坦誠」彙報公司營收情況,並透露「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凈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

而北汽方面,儘管2018年銷量達15.8萬台,但由於北汽新能源汽車的高端車型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微型車、緊湊型車,單車售價不高,凈利潤並不高。以2017年為例,北汽新能源的營業額為109 億,全年利潤 5800 萬,凈利潤率僅0.5%。

在後續研發投入與產業布局上,雙方的技術與資金壓力都不小。而京桔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鋪陳開來,也仍是未知數。

長久來看,雙方如何維繫利益均衡的合作也很難說。從「出行公司 主機廠」的搭配來看,2016年1月,通用宣布5億美元投資Lyft,雙方將共同打造全國性自動駕駛網路。但當雙方開始在各個環節布局,以減少風險的時候,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最後,雙方分道揚鑣。據外媒報道,通用計劃推出自己的專車服務,與Uber和Lyft競爭;Lfyt也成立了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部門,開始與通用汽車競爭。各取所需的合作,在商業利益面前,也隨時都有著破裂的風險。

百度與寶馬給出了另一個「科技公司 傳統車企」的案例。雙方曾就自動駕駛技術進行聯合探索。2016年,百度和寶馬的測試車順利跑上五環,完成了測試任務。但最終寶馬還是和百度「和平分手」。據悉,雙方也是在管理項目進程的議題上產生了難以調和的分歧。

跨界聯姻,似乎總是噱頭大於實際意義。

目前看來,合資公司中,滴滴持股67%,北汽持股33%,滴滴顯然佔了更大的話語權。北汽是否甘願於只做滴滴的「代工廠」尚不清楚,但目前看來,雙方都有各自的算盤。

2019年1月28日,北汽新能源合作夥伴大會

基於可預見的變數,雙方並不是彼此的唯一。滴滴在北汽之前已牽手了車和家,路徑也是通過成立合資公司來定製生產滿足其出行場景的新能源汽車。而除了滴滴,北汽新能源還和華為、麥格納、蘇寧等展開合作。2017年12月,北汽曾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展開合作。28日上午,北汽新能源也和華為簽訂了全面業務合作協議,宣布雙方將在智能化轉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與合作,將ICT技術與智能網聯汽車深度融合。

看穿風險後,北汽與滴滴都沒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下沉流量的圈地運動,「趣頭條」這回用的是免費
「葯妝」廣告涉嫌違法,護膚怎麼就這麼難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