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聖彼得堡解放75周年,德國竟做出這樣一個行為,引起世人側目

聖彼得堡解放75周年,德國竟做出這樣一個行為,引起世人側目

1月27日,是蘇聯衛國戰爭聖彼得堡圍城解放的75周年紀念日,作為當時納粹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從1941年9月8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正式解圍,德軍圍困聖彼得堡共持續約900天,在圍困時期蘇聯死亡人數在40萬人至150萬人左右,包括今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人,也在當時的圍困中罹難。

1月27日,俄羅斯在聖彼得堡地區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而就在前一天,德國外交部發布聲明,德國政府將撥款1200萬歐元用於升級聖彼得堡的老兵療養院,以便為二戰當中參與圍城戰的俄羅斯倖存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戰已結束了如此之久,但是今天的德國依然堅持為各個受難國家提供賠償。儘管這種做法沒有外部力量強制,但是德國政府還是將其提升到了國家法律的層面,作為一項國策推行。

戰爭賠償起源很早,幾乎和人類的戰爭史一樣長。

二戰無疑是人類近代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因此早在二戰結束之前,針對如何懲罰罪惡的第三帝國,當時的英美蘇3巨頭就在雅爾塔集會,商討德國的具體賠償的問題。

雖然大家都同意實物賠償,然而當時美蘇英各自的損失不同,要求的賠償方案自然並不一致,這也導致1946年以後雙方的分道揚鑣。

不過在手段上,當時這3者都支持強征。因為德國東西分裂已經實際形成,美蘇便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內強制性的索取賠償,德國政府也只能按照佔領者的要求被動的支付賠償,看著東西被拉走也無法吭聲。

美國對西德的強征進行了近5年,在1949年之後便停止。出於政治鬥爭的考慮,美國不僅停止了對德國的進一步剝奪,反而開始利用馬歇爾計劃幫助西德進行戰後重建。

而在東德情況卻糟糕得多,直到1953年一筆勾銷之前,除了索要實物,蘇聯還對德國工業基礎設備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大批量,有計劃地的向蘇聯境內搬運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

儘管這些設備大多在蘇聯根本沒有機會用上,而是在西伯利亞的荒地里生鏽腐爛,但作為勝利者的蘇聯顯然出於心理原因不願意輕易地原諒德國。但這樣的做法也嚴重削弱了東德的工業基礎,而且影響深遠,導致東德甚至一度成了華約的弱環。實際上後來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的重新統一併不是平等的合併過程,而是東德向先進的西德主動融入的過程。

同時,早在1949年開始,美國就開始把賠償方案的制定權力完全交給了西德政府。西德政府逐漸開始進行主動賠償。賠償從最初的被動變為主動,從一種對戰敗者的懲罰變成了一種主動的認錯態度和一種對歷史的反思。

聯邦德國的阿登納政府甚至將其作為第一執政要務,其賠償誠意和對戰爭的反思感動了全世界。政府的賠償隨後還帶動了西門子、萊茵金屬、法本化學、賓士戴姆勒等大公司的相同行為,聯邦德國大範圍大面積的賠償,也成為了當時聯邦德國從各層面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基石,為其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國際影響力。

而在蘇聯之下的民主德國,雖然被蘇聯免去了債務,但東德政府並沒有在賠償問題上像西德那樣走的更遠。這也造成了東西德國際影響力上的巨大差距,也是西德兼并東德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統一之後,新的德國出於道義繼續延續著西德的賠償道路。不過,1991年之前的聯邦德國畢竟是西方的一員,因此冷戰中對於同樣深受苦難的東歐國家幾乎沒有做出賠償行為。德國重新統一後,施羅德政府先後在華沙、莫斯科、基輔、明斯克等主要城市成立了賠償基金會,專門用於處理過去一直因為政治原因拖著沒完成的東歐賠償問題。本次德國向俄羅斯進行1200萬歐元的賠償,實際也是這個進程的一部分。

而在東亞,同樣作為戰敗國的日本,所作所為顯然比德國差遠了。(利刃WZ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漢服漢劍那麼流行,可你懂漢代的那些劍禮嗎?
正規軍不如民兵靠譜所要搞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真把北宋坑死了?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