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為郡縣徵兵制,漢唐襲秦制,明宋兩朝朝為什麼不恢復徵兵制?

秦為郡縣徵兵制,漢唐襲秦制,明宋兩朝朝為什麼不恢復徵兵制?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佈於企鵝號,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從太宗朝開始,鹽稅就沒有那麼強大,比茶稅低一點,真宗仁宗朝的時候,茶稅事太多,酒稅大幅擴張了。最開始絹確實一直大虧空,不過到了仁宗朝,絹基本能夠平衡了。主要差額還是在糧和草上。

宋代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貨幣化,但是到了仁宗朝時,就有個很困擾的問題,就是市面上的錢幣不夠用,而發行能力又不足。交子的產生,最開始也是民間商戶發行的,因為四川缺銅而鐵錢太重,薛田做知州的時候把發行權收回國有,並在四川地區全面試點。

秦為郡縣徵兵制,漢襲秦制。募兵制的始端是劉徹時期的八校尉,不過不是主流。東漢初廢郡都尉,地方開始流行部曲等田園武裝。東漢末靈帝允許地方擁兵鎮壓黃巾軍。這些使得募兵制全面推行。三國的時候又有世兵制和世襲領兵制。晉襲三國世兵制,東晉的北府兵便是募兵制的代表,北府兵後來成為宋的國家軍事力量。南北朝的北方多是世兵制,部族兵制,鎮戍兵制,比如北方六制。而宇文泰的府兵制便是仿鮮卑部族兵制的兵制,府兵制一直延續到唐,到玄宗時被破壞殆盡。安南是在唐末藩鎮割據的時候,基本脫離了中央政府,逐漸走向了自立。其節度使,被越南史書稱為「先主」。河西的話,在唐宣宗以前,被吐蕃佔領了,唐宣宗以後收付河西,但是控制範圍較盛唐比還是大幅縮小了,朱溫篡唐戰爭發生的同時,河西很多地區已經被回鶻党項大幅侵蝕。至於燕雲地區,就是著名的石敬瑭送出去的。

總的來說,就是唐末藩鎮割據 黃巢起義,被外族鑽了空子。遼西地區的營平二州是在安史之亂後失陷過一次,後又收復,正式失去是在五代後唐初期。河西地區在宣宗時因瓜州土豪張議潮趁著吐蕃衰落時起義而重新收復,朝廷便順水推舟於此地置歸義軍,此後受到回鶻侵蝕,在被西夏李元昊滅亡前只剩沙瓜二州。安南因為唐昭宗時朱溫在白馬之禍中殺死靜海節度使獨孤塤,冊封安南當地豪族曲承顥為靜海節度使,導致安南實際獨立,越南史學界認為此時安南正式獨立,而我國學者鄭振鐸認為此時安南對其地方掌控力過弱,且沒有成熟的政治制度,所以應是在丁部領時期(北宋時)才正式獨立。

明朝也是世兵制,募兵應該不算是主流,但是財政還是很拮据,是因為稅收低嗎?衛所制在永樂年間就遭遇了瓶頸,「土木之變」後就以募兵製取代了。農業稅的總額,唐宋明其實差不多。但是唐代通過鹽茶酒的國營企業 商稅歸中央等方式填補募兵制的財政缺口,宋代效仿並發揚,而明代鹽稅茶稅根本收不上什麼錢(相比宋代幾乎為零),相當於國營企業基本爛掉了,而商稅(關津稅)也收不上來,最後只能壓榨農戶,然後就徹底崩潰了。

明朝的財政幾乎就沒有好過。宋也不咋的。中央政府最有錢的是清。也就是說秦漢帶來的大一統思想催動了政府對先進軍隊制度的需求,這種需求進而產生了募兵制這個比農業社會先進的一項制度,適合農業社會的反而是歐洲中世紀那種貴族騎士的府兵制?大體上我是這麼認為,也有看到過有類似的論文。此外,歐洲的募兵大概是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興起的,那個時候歐洲多是臨時僱傭打一場仗,打完之後解散,下一場也許就被對手僱傭了,根本還是生產力達不到長期僱傭的標準。宋太宗時主要戰場還是北方,親征的對象就僅僅是北漢與遼,從兵力投入和物資投入來說,這基本上就是當時絕大多數的戰事。宋真宗有兩次,第二次澶淵之戰被輔臣綁著上前線,只能說是你網路水文看得太多,真宗原話是說「朕當親征決勝,眾卿議何時進發?」,這是第二次,第一次也是跟遼打。

那明朝為什麼不恢復徵兵制呢,哪怕因為土地的問題無法讓士兵自備武器,但是如果能夠不發工資,只提供武器還是能大量節約財政支出,是不是社會思想變化了,沒人願意義務為國打仗了。而且我個人感覺朱院長的衛所制其實挺好的,關鍵是其中腐敗太嚴重,明朝從永樂開始始終沒有正兒八經打擊過軍隊腐敗。農兵役制度在兩稅法代替租庸調製後失去了土壤,此外,徵兵制,你可以理解為不給錢的募兵制。在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失去一個壯勞力而沒有補償,負擔太重,反彈也太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植那麼有才,為什麼曹操不把位置交給他?看他做過的事就知道了
乾隆再怎麼寵愛令妃,終究沒有為她破例,但對待這個女人卻不同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