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要懺悔?星雲大師教你生活中如何反省

為什麼要懺悔?星雲大師教你生活中如何反省

懺悔是我們消除業障,培福積德的殊勝的法門。

只要我們如法地去懺悔,懺悔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用清凈懺悔的法水洗滌身心

平時我們的衣服骯髒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乾淨再穿,就覺得神清氣爽;身體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後渾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要用清水洗凈,才能再裝水飲用;家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在裡面才會心曠神怡。

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了,我們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在的心染污時,又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當我們的心受到染污的時候,要用清凈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污邪,使人生有意義。

懺悔的法水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功效呢?首先從生活中來說明佛教的懺悔境界:

生活上的懺悔與知識上的懺悔

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業在有心無心之間,不知做錯了多少事情,說錯了多少言語,動過多少妄念,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

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

懺悔在生活上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麼?

第一、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

第二、懺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

第三、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夠修持懺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樂。

好像穿衣服時,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古訓,想到一針一線都是慈母辛苦編織,密密愛心,多麼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懺悔,布衣粗服不如別人美衣華服的怨氣就消除了。

吃飯,想到「一粥一飯,來處不易」,粒粒米飯都是農夫汗水耕耘,我們何德何能?豈可不好好的珍惜盤中飧?慚愧懺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飯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

住房子,看別人住華廈美屋,想想「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覺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棲身,遠勝於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風雨人,懺悔的心一發,自然住得安心舒服。

出門行路,看到別人轎車迎送,風馳電掣好不風光,想想別人為此曾熬過多少折磨,吃過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來;而自己努力尚不夠,工夫還不深,自然以足代輿,如此安步當車,倒也洒脫自在了。

一念懺悔,使我們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時時風光、處處自在,變得豐足無憂起來,這就是能夠常行懺悔的好處。

懺悔,是我們生活里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

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凈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

《菜根譚》里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懺悔雖然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無事的時候,總是輕忽怠惰,不容易生起懺悔的心。

我們常常在噩運降臨時,才懊惱自己的種種錯誤:等到病魔纏身的時候,才嗟嘆自己的荒唐無度;在經濟拮据的關頭,才正視自己的揮霍浪費;到了山窮水盡、四面楚歌的地步,才懺恨自己的魯莽;活到年老力衰、齒危發禿的時候了,才後悔少壯不知發奮向上,老大徒然傷悲。

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和眾生的差別,在於菩薩有前瞻遠見,不會迷惑於一時的貪慾,造作萬劫難復的惡因;而眾生短視淺見,只看到刀鋒上甜美的蜜汁,郤渾然不顧森寒銳利的鋒刃,等到蜜汁嘗到了,舌頭也割破了的時候,已經種下無盡的苦果,後悔莫及了。

人生短暫,我們應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綢繆,趁著年輕力壯的時候勤奮墾拓,趁著富貴豐裕的時候常行布施,趁著因緣湊泊的時候廣結善緣,創造自己未來光明而美滿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懺悔之外,在知識上也要時時自我檢討,因為知識是一種深廣無涯的東西,常常進化變異,容易產生下面的錯誤,例如:

1、思想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知」,是學問和觀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寶、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迴……等,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邪知,就要快快回頭猛省:「啊!我的知識錯了!」這就是思想上的懺悔。

2、見解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見」,是對人對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確,譬如:否定道德倫理的價值、處事錯亂、誤解他人……等等,有了這種邪見,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頭錯了!」這就是見解上的懺悔。

3、言論上的錯誤:也就是佛教所謂的「邪說」,在言詞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說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話。

邪知邪見有時潛藏於心中,不易發現;而邪說往往借口舌發露,變成口業,容易滋生是非,傷害別人,因此我們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時時警惕自己:「啊!我說話太冒失了!」這就是言論上的懺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懺悔,是身體行為的自我省察;知識上思想、見解、言論的懺悔,是心理意念的凈化修持。

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識上明辨,痛下懺悔工夫,就能使我們身心清凈,生命升華了。

禪宗的高僧大德,常常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起來,在生活里體會知識,用知識來印證生活,以免割裂分化,徒然成了禪和子、迷路漢,白雲守端禪師說的「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就是這層意思。

當一位學者向南隱禪師請示什麼是「禪」時,南隱不發一言,只是以茶水奉客,持著茶壺倒呀倒的,把茶杯注滿了,水都溢出來了,仍不停止,那位學者眼見茶水流溢滿桌,而禪師仍然專註的倒茶,毫無止意,學者慌忙提醒說:「禪師,茶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點點頭,說:「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心中滿是偏執的看法與想法,滿滿的理論一大堆,如不先將自己心中的妄水空掉,你如何承受法水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文殊菩薩化身乞丐,兩次救助虛雲老和尚
弘一法師供奉地藏菩薩之靈感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